5月31日,对于什邡职业中专学校4800多名学生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他们搬进了美丽而现代的新校舍刚好一个月。

    突如其来的汶川特大地震,将什邡职业中专学校“摇”成了危房。震后,学生们一直在临时搭建的板房学校里上学,条件艰苦。

    如今,走进由北京对口援建的新校园,现代化的教学楼旁,一块黄绿相间的足球场格外“打眼”;橘红色的塑胶跑道上,学生们正在跑步锻炼身体。

    师古镇共和村16组的刘数琻老太太望着那“晴天不起灰、雨天没有泥”的人造草坪,连声感叹:“现在的娃娃,真是太幸福了!”

    这所学校投资近2亿元,专业车间、实习间、阶梯教室和计算机教室,各种设施应有尽有。副校长杨密说:“即使现在再发生8级地震,我们也不用担心了。”

    在什邡市,经过近两年的灾后重建,一座座校舍从废墟上拔地而起,“高标准、高质量”成了他们的“代名词”。

    “在咱们北京,恐怕这么好的学校也不多。”中建一局的一位援建者直言不讳。

    在汶川地震灾区公共服务设施灾后重建中,什邡职业中专学校只是一个缩影。

    汶川地震导致灾区公共服务设施损毁严重,几近“瘫痪”。教育、医疗、就业等公共服务领域成为灾后群众最紧迫的民生诉求。

    针对这一情况,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方案提出,坚持以人为本,优先恢复重建灾区公共服务设施。按照要求,中央财政和19个对口支援省市在安排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时,都把保障民生作为基本出发点,优先安排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重建。

    如今,再次漫步在地震灾区时,仿佛身处“世外桃源”: 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

    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修得那么漂亮,那教师、医生的水平又能否提高呢?震后,许多灾区群众心中都带有这样的疑虑。

    对口援建者们敏感地捕捉到了这个信号,支教支医等“软件”支援工作正在灾区悄然推进。在什邡,目前已有什邡中学、什邡市外国语学校等35所学校与北京的中小学结成了对子,每年都要相互交流。

    最近,什邡市外国语学校的校长刘东整天神不守舍。原来,他正焦急地等待着北京支教团的到来。

    “去年,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小学的老师第一次来我们学校,连着作了一天报告。场地座位不够,一些老师就站着听了一天。”说起支教团去年受到的热捧,刘东神采飞扬。

    在对口援建省份的帮助下,灾区公共服务不仅实现了硬件水平质的飞跃,在软件建设上也有了明显的提高。数据显示,从震后至今,浙江省先后派出4批、150名优秀老师到青川县支教;福建省先后接收3批共21名彭州市医护人员到福建进修培训;江苏省先后派出了几十名技术人员到绵竹市开展农技指导……

    如今的地震灾区,一座座漂亮、安全的学校拔地而起,援建省份学校与灾区学校“结对”,开展师资培训。截至5月5日,四川39个重灾县需恢复重建的3000多所学校,近九成已竣工。

    如今的地震灾区,一家家先进、牢固的医院震后“重生”,为灾区群众撑起了一把“健康保护伞”。截至4月30日,四川地震灾区在建及竣工的医疗卫生项目2200多个,占规划的95%,近六成已竣工。

    如今的地震灾区,一处处新落成的就业援助中心更给受灾群众带去了劳动技术和就业岗位。4月28日,由福建援建的彭州市蒙阳镇劳动就业培训中心开设定向培训班,给灾区群众带来了1000多个就业岗位,当日就有100多名群众报名参加。

    一个个公共服务项目重建,使灾区民生得到了明显改善。“灾后重建是系统工程,必须先从民生领域着手,保障灾区的公共服务,才能解决好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福建对口援建前线指挥部总指挥余军说。

    “软硬结合”的援建模式,消除了群众的担忧。上好学、就好医对于灾区群众来说,不再是一个奢侈的梦。

    目前,灾后重建进入了攻坚阶段,灾区各地公共服务灾后重建仍在紧张地推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