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63岁的周济结束了为期6年的中国教育部部长任期,接替他的是此前担任教育部副部长的袁贵仁。当天下午,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免去周济的教育部部长职务,任命袁贵仁为教育部部长。 中新社发 毛建军 摄

  袁贵仁延续了一贯的低调作风。升任教育部长后的第7天,他才在媒体面前露面,首次露面的话题,谈的是义务教育。

  自从10月31日履新开始,猜测这位新部长的教改理念,成为媒体的热门话题。解读袁贵仁的简历,媒体说,这是个一生从未离开过教育的部长。不仅如此,袁贵仁的一生,也在被中国的教育制度影响和改变。袁贵仁的求学经历,精准地演绎了中国教育制度对普通国人命运的改变。这样的经历,或许能让这位新晋教育部长,更深刻地体察教育之重、教育之疾。

  贫苦出身

  袁贵仁的家乡,在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王庄镇南屯村,这是中国中东部省份一个人口不多的小村庄,袁贵仁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青年,整整28年的时光。

  在本村读了4年小学后,袁贵仁和他的同学们,每天步行两公里,到镇上的小学、初中,继续学业。在南屯村,袁家并非富裕之家,父母均是农民,袁贵仁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上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

  在上世纪60年代的中国乡村,计划经济统筹着生活,人们在生产队里劳动,计工分,统一到集体食堂吃饭,仅有的货币来源,是靠卖鸡蛋和家里养的猪和羊。袁贵仁每个学期的学费是4块多钱,家里要卖掉200个鸡蛋,换来这笔学费。

  40多年后,袁贵仁的同乡好友肖振宏回忆起那段时光:“在学校里,袁贵仁表现优秀,门门功课都是第一,作文更是好,经常被当作范文。”除此之外,袁贵仁还喜欢打篮球,并且打得不错,比袁小3岁的肖振宏,经常去看学长打球,并帮他抱着衣服。袁的钢笔字也写得漂亮,被同学当作字帖临摹。

  1965年,15岁的袁贵仁升入固镇县一中,次年,文革爆发。固镇县中学停止了正常教学,学生们返回家乡劳动。回到南屯村的袁贵仁,并未放弃读书。“他经常背个大书包,到学校的图书馆借书,我们就凑到一起看,看完他还回去,再背回来一书包。”肖振宏说,村里坚持念完初中和高中的只有4个孩子,其中包括他和袁贵仁。

  那时候,袁贵仁和朋友们的阅读兴趣,是小说和鲁迅的作品。对文学的热爱,也贯穿了袁贵仁的一生,他的博士生王律评价他,“除了看书,好像没有特别的爱好”。

  至今,每次回北师大,袁贵仁都要到学校周边的书店逛逛,“课堂上,他可以随口说出最新的书籍,推荐给大家”。

  受益恩师

  1968年,袁贵仁高中毕业,命运并没有给酷爱读书的袁贵仁继续学习的机会。

  此时,中国已取消高考两年,他唯一的出路,是回乡务农。在中国,和袁贵仁有同样命运的人,被称作老三届(1966-1968年三年中毕业的初、高中生)。这是中国的教育政策,第一次不可抗地作用于他们的人生。

  在这样的人生分叉路口,将袁贵仁拉回到“与书为伍”道路上的,是王庄中学老校长。“老校长特别看好袁贵仁,当时学校正好缺老师,便让他回来代课。”肖振宏说。

  不仅校长,王庄中学的数学老师刘广文和语文老师张清迎,也让青年时代的袁贵仁获益匪浅。在“读书无用论”成为主流声音的乡村社会里,这两位名牌大学毕业生,把自己偷偷留下的书借给学生们看,并告诉他们,“无论国家怎么发展,都不能放弃读书,任何时代都需要有知识的人。”

  正是这样的校长和老师,让只有18岁的袁贵仁清醒地坚持正确的人生方向,当政治以不可抗力将他的人生推向一个拐角的时候,他从没放弃过对另一个方向的渴望。

  1972年,因教学成绩突出,袁贵仁获得了到县师范进修的机会。1976年,仍然是因为表现优秀,他被借调到五七大学担任政治老师。

  这种在童年和青年期亲身感受到的中国基础教育现状,让袁贵仁对中国教育的现状有着深刻的体察。他最能理解一个好的、公平的教育制度,对一个人,特别是一个普通人的一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哲学家的视野

  1977年,袁贵仁的人生迎来新的转机,取消了10年的高考制度在这一年恢复。几乎没有犹豫,袁贵仁便和肖振宏开始复习。

  那是一段历经艰苦而重新获得希望的美好生活。虽然艰苦,却充满激情。两个人把公式贴在墙上,每天背诵。袁贵仁的爱人给两人送来葱油饼,用煤油炉下面条,他们便像过年一样开心。

  报考大学之前,袁贵仁想读哲学。这让肖振宏很不理解。袁贵仁各科成绩都很优秀,从不偏科,语文成绩更是优秀,作文从来都是范文。而袁贵仁说:“学哲学可能更有意思,他可以融汇所有的学科,更有高度。”

  最终,袁贵仁以400多分的成绩,如愿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攻读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专业,之后又完成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在北师大读书期间,袁贵仁专心于学术研究,硕士期间有多篇论文发表。他的研究领域,从哲学的认识论,发展到价值论,再专注于价值论中的人学。“价值论的人学,就是关注人的价值是什么,以及如何实现,这或许正是目前中国教育的最核心问题。”王律说,在国内,袁老师是这个学科的先驱和第一梯队的研究人员。

  袁贵仁的可能

  从电视上知道袁贵仁升任教育部长的消息后,肖振宏立刻给老友发了条短信,“看到你升迁的消息,十分高兴。”袁贵仁并没有回复。

  了解他的肖振宏说,他现在需要的不是祝贺,而是安静的思考,他的这个老友,从来慎言谨行。当袁贵仁踏着教师之路,官至中国教育界最高官位的时候,他内心对这个部门的焦虑和期盼可想而知。

  “新部长,最需要的不是魄力,而是一种教育家的情怀,只有有了这种情怀,才能尊重教育规律办事,并且有决心破除传统观念的束缚。说通俗点就是少点官气,像个老师。”这是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对新部长的期待。

  59岁的袁贵仁,或许部分满足了这种要求。袁贵仁能有多大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他能展现多大的可能性?

  人们拭目以待。

  -相关

  袁贵仁回应网民五大期盼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近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河北邯郸举行的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上,回应了广大网民对教育部部长易人的关注。

  截至记者发稿时,在人民网开设的《我给新教育部部长递个话儿》栏目中,有近17万网民参与“你对新一任教育部长有何期盼”的网络调查,其中,“提高教师素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实现素质教育”、“提高教师待遇”、“治理‘校官’腐败”、“解决教育公平,打破地域教育差距”成为网民对新任教育部长的“五大期盼”。

  在谈到位于网民“期盼”之首的“提高教师素质”问题时,袁贵仁说,首先要严格把好教师队伍的“入口”关,而对于已经在岗的教师则要做好培训提高,对于实在不能胜任岗位的教师要合理安排。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警惕教育腐败……在袁贵仁的讲话中,网民的“五大期盼”全都涉及。

  40年教师之路

  从代课老师,到大学老师,到哲学系主任,再到北师大校长,从王庄中学的1969年开始,袁贵仁开始了自己40年的教师之路。直到升任教育部副部长时,他依旧坚持在北师大带博士生,王律便是他众多的学生之一。

  “即便工作再忙,袁老师每个月都会和我们一起开两次读书会,大家一起讨论问题,很开心。”在王律的印象里,老师眼光犀利,“几十页的论文交给他,一下子就能指出你的问题所在。”

  更让她印象深刻,并让她受益匪浅的,是刚刚入学时,袁贵仁和学生们说的一段话,“博士阶段的教育,对一个人至关重要,能安安静静读书做研究,很难得,我不希望你们发表多少篇论文,如果能利用这几年的时间,潜下心来做些研究,我就认为你们是合格的学生。”

  王律说,同学们都很怕袁老师,不是因为他厉害,而是他对学风要求极严。“我们毕业时,他没有给我们提供任何特殊的帮助,他总说,如果你们确实有能力,不需要我去说。”

  这样的老师,并不是不近人情。王律记得,2006年的中秋是个周六,袁贵仁忙完了部里的工作,匆匆忙忙赶来参加班上的读书会,还特意给大家带了月饼。

  “智慧、严谨、朴实,低调”,是王律评价老师的词语。袁贵仁的低调不仅针对媒体,所有与学问和工作无关的环节,都被他天然地隔离掉。

  今年3月28日,袁贵仁和爱人回安徽老家扫墓,两人坐火车到了蚌埠,才给肖振宏打电话。“他每次回来,从来不告诉别人,不想给别人添麻烦。固镇县委书记听说袁部长来了,要来拜访,也被他婉拒了。”

  至今,袁贵仁仍住在北师大一间只有60多平米的房子里,肖振宏说,“满屋子都是书,一个小沙发,坐不下5个人。”(记者 刘薇 周逸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