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前调查发现空巢老人热盼子女信息

  家庭成员中女性比男性更乐于打电话嘘寒问暖

  编者按:又到重阳。新闻调查发现,对空巢老人来说,最好的节日礼物莫过于儿孙一个报平安的电话。亲情常在心中,沟通从这里开始。在重阳这一天,你拥有同样的24小时,每小时有同样的60分钟。请抽出一分钟,送出一声简单的问候,那也许正是远方某个人最热切的期待。

  今天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记者近日调查发现,“空巢老人”们都希望儿孙时常打电话回家报平安。但在外打拼的“新客家人”们却总是忘记电话报平安或三言两语就打发过去了。老人们告诉记者,他们对孩子们满腔的关怀和爱心只化作一句话:“我们什么都不缺,只要你们过得好。”

  电话一响老人抢着接

  今年刚做完80岁大寿的张奶奶是个“电话迷”:电话铃声一响,她必然抢着去接;偶尔被老伴或大女儿接到了,她就会在旁边急切地问“谁打来的”。张奶奶家住湖北省荆州市,膝下有十几个儿孙辈,最近的在身边、最远的在美国。每当听到两岁的重孙在电话里奶声奶气地叫“太奶奶”,或是在美国留学的孙女讲些新鲜事,她就笑得合不拢嘴。一边心疼孩子的电话费,却又舍不得放下听筒。“只要他们个个都好,我比什么都高兴。”张奶奶说,只是“常常记挂孩子们”。

  和张奶奶一样,多位“空巢”老人都有同感,最盼望能常接到儿孙们的电话,“他们没主动打电话来,我也不敢轻易打过去,怕他们工作忙分了心。”

  报喜不报忧有苦难言

  “不是我不想打电话,而是我真的不知道该跟他们聊什么。”家住新疆伊犁的阿涛在广州念大学,因为路途遥远,一年才回家一次。他很少主动打电话,多是父母每两星期给他打一次电话。电话里父母往往采取“问答”形式来了解孩子的生活,而阿涛也多数问父母“身体怎样”、“家里好不好”等,三言两语没话说了就收线。

  女白领阿东的妈妈强烈反对女儿从深圳市一家区属公立医院辞职,曾经天天给她打四五个电话,又劝说又责备。“从那时候我就觉得跟她说不到一起去。”打那以后,阿东就很少主动给家里打电话。

  来自云南农村的方先生供职于广州一家大型外企,工作、生活压力很大。“我从来都是报喜不报忧的,现在这种状况,父母问起我怎么说呢?打电话也只能少说几句。”

  调查表明女性更黏亲人

  调查显示,女性更喜欢打电话与家人交流。记者对62名家在外地的大学生进行调查,男生32人,女生30人。有六成学生两星期才与家人联系一次,其中多数男生不太打电话回家,而女生则更愿意与父母交流。来自汕头的暨大女生小赵说:“我每星期都打三四次电话回家,每次都和父母聊近1个小时。”另一位暨大学生小雯却说:“最怕父母把我们看作今生唯一的依托,想控制我们。”

  老少都给对方留空间

  “这是个沟通问题,无须随便扣上‘不孝’的帽子。”心理健康专家、广州大学的章明明老师认为,“很多人内心是希望与老人多交流的,只是找不到表达的方式。”她表示,孩子应该经常提醒自己“子欲养而亲不待”很悲哀。但同时也不要将打电话的频率定死,反而成为彼此的负担。其中的“诀窍”是,晚辈和老人都给对方留下余地不要把对方“逼”得太紧,互相尊重、互相关心即可。(文/记者黄茜 实习生武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