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什么叫重视教育和应当如何重视教育,温家宝总理为我们作出了重要的表率。这不仅意味着一个重视教育的政府官员,应当拿出更多的时间深入到学校和教室;更重要的是懂教育和爱教育,这才是最难能可贵的。
在北京市最好的学校听课,并没有妨碍温总理作出如此清醒的判断: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这一点从总理在三十五中听课的照片上就可以发现:照片上有6个初中生,5个是近视眼,而这只是青少年身体健康素质最外在的表征。
温总理不是一般地重视教育,主要是重视改革教育。这不仅出于对教育的责任感,而且出于对教育现实、教育问题的认知。显而易见,发展不等于改革,发展不能代替改革。当前我国存在的严重教育问题,主要已经不是供求关系、资源短缺,而是改革滞后,改革乏力,政府缺乏有效的作为。因而,温总理的发言,在我看来是一种大声疾呼:“必须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推进教育改革、优化教学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在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大胆地探索和改革。”
他对教育改革的认知同样清晰而深刻。他倡导的是三个层面的改革:更新教育观念、改革办学体制和革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在这三者之中,观念更新具有基础性,需要树立新的教育理想和培养目标,突破来自科举时代和计划经济时期所形成的唯书唯上、刻板划一、忽视个性发展的教育文化,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以及学会做事,学会思考,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等现代教育的基本原则。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形成关于什么是好的教育、理想的教育的共识。
|
真正的教育改革,应当体现在教室之中、教材之中、教学过程之中。但是,为什么素质教育等许多好的教育理念并不能改变现实,应试教育人人喊打却打而不倒,甚至愈演愈烈?温总理接触到了这个问题:关键在于“教育家办学”。微观的教学过程的变革,需要相应的制度环境,学校的活力、特色,并不是靠行政化的控制能够产生的。这直接指向了教育制度的变革。中国这个曾经盛产教育家的教育古国和教育大国,为什么教育家日渐稀少,是一个严肃的真问题。只有通过政府转变职能,改变“教育部办学”、“教育局办学”的格局,建立新型的政校关系,向学校赋权、向校长赋权、向社区赋权,真正实现教育家办学,才能产生丰富多彩的、各具特色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文化。
有一种流行的说法,认为我们的基础教育还是不错的,本科教育也还不错,美国人都承认,还要向中国学习;主要是研究生培养有问题,创造性不足。然而,这完全是自欺欺人!
大学有大学的问题,但中小学的问题更为严重、更为深刻。基础教育的现实,才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中小学炙热的择校竞争、考试竞争,沉重的学业负担,奥数竞赛的金牌和名目繁多的各种证书,正在把许多儿童引入“赢在起点,输在终点”的歧途,使他们从小就被考试压倒,从一上学开始就厌学。如此这般,怎么能指望他们在大学成为具有创造性的优秀人才?因而,我们今天最需要的,首先是改善我们的基础和土壤,创设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是恢复教育树人育人的基本宗旨,是保障基础教育的正常秩序,是依法保护少年儿童,保障他们休息、娱乐和健康的权利。保护他们的童年,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也就是保护民族的未来。
由此,不能不谈到爱。如同温总理引用的霍懋征老师的名言“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温总理也曾谈到,办好教育不仅要靠财力,而且要靠“心力”。的确,只有钱是不够的。面对从幼儿园开始就感受压力和痛苦的儿童,面对沸腾的舆论和要求变革教育的强大社会压力,我经常困惑为什么这些严重的教育问题就是得不到解决,许多教育官员依然自我感觉良好,坐而论道,对这一现实视若无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无所作为?我想,他们所缺乏的,正是温总理所体现的那种对教育、对孩子、对国家民族真挚而深沉的大爱!(杨东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