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国庆前夕,四川省对外发布了面向全国统筹公开选拔县处级领导干部的公告,79个县处级领导职位“虚席以待”。这是四川省委继今年8月面向海内外公开选拔28名副厅级干部以来,又一个撼动当地“官场”的“大动作”,也是四川从1995年起启动公招公选改革15年来,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又一次新尝试。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是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关键。15年来,四川先后面向全国公开选拔各级领导干部4699人,从省内通过各种形式公选的基层干部更是数以万计。着眼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在最敏感的干部选拔上一次次大胆尝试,为四川新时期干部队伍发展和执政能力建设注入巨大活力。
能不能选好人用能人,本身就是执政能力高低的体现
10月11日,在刚刚结束的四川省委九届七次全会上,省委书记刘奇葆强调,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明确要求,是建设党和人民信得过的干部队伍的关键。全省各级党委要鲜明选人用人的标准和导向,健全选人用人的制度和机制,找准党的基层民主建设的关键点和突破点,大力推行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公推公选,扩大乡镇党委领导班子公推直选。
干部选拔中存在的一些制度上的弊端,曾困扰着包括四川在内的很多地方党委及组织部门。为了杜绝选人用人腐败的滋生,最大限度提升干部的执政能力和社会公信,四川省委以统筹公招公选为突破口,从探索发展到普遍推行、从制度创新到规范深化、从零星公选向统筹公选、从公选村干部向公选市厅级、从体制内公选向体制外公选、从区域内公选向全社会公选,15年艰难跋涉,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成为四川各级党政部门的佼佼者、顶梁柱。
1995年3月,四川省委在全国首批出台《关于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试行意见》,将全省各市、州、县(区)党委、政府副职和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正副职领导干部纳入公开选拔范围。全省各地先后开展公选264批次,参选人数3.3万多人次。各地在公选程序和办法上大胆探索,遂宁市“混合投票”公选、巴中和南充市“量化淘汰”公选、绵阳市“代表直接投票选举”、眉山市青神县“全职公推直选”、成都市新都区木兰镇“公推直选”镇党委书记……从“委任干部”到“考选干部”,公开选拔工作逐渐深化,为四川“官场”带来清新之风。
随着公选干部制度的推行,四川省纳入公选的职位也出现了“五个拓展”,即由副职领导干部向正职领导干部拓展,由党政部门领导干部向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干部拓展,由委任制领导干部向选任制领导干部拓展,由党政领导干部向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拓展,由党政及事业干部向企业经营管理者拓展。从1995年到2009年,四川省委先后组织了6批共97名副厅级领导干部职位面向全省公开选拔,公选比例占了应补充空缺职位的近1/3。其间,全省各市、州也分别组织了202批次公选,选拔县、乡领导干部3000多名,其中公选县处级干部437名,占同期新提拔干部总数的19.5%。
如此大规模的公选,推动了相关制度的创新和规范。为解决以往公选考核测试过于单一化、平面化,以及公选“零敲碎打”导致的效率较低、成本过高等问题,四川省委组织部门制定了《关于全省统筹公开选拔县级领导干部的意见》,提出了统筹公选的理念和方法,实行“统一公告、统一标准、统一命题和测试、统一程序、统一公布结果”。2007年,四川省首次面向全国统筹公开选拔55名县处级领导干部,其中43人是统筹公选后第一次实现跨市、州及跨省、市、区任职,终结了干部选拔上的“近亲繁殖”。
“通过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机制,让那些坚持科学发展、实绩突出、作风优良、群众公认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让那些人品正、干实事、真爬坡、敢破难的干部人才有更大舞台;让那些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的人失去市场,是从源头上防范吏治腐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由之路。”四川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王川说。
能不能做到让人民满意,是干部选拔工作的生命线
今年8月,四川省发布了首次面向海内外公开选拔28名副厅级领导干部的公告,从全省148个单位、1100多名候选人中遴选出来550名测评专家团队,从幕后走向台前。这个团队的成员包括党政部门和企事业领导干部、大学教授、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均是熟悉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人力资源开发、在干部政策研究和人才选拔方面造诣较深的专门人才。测评专家实行选聘制,任期3年,动态管理。不久前,各位专家与省委组织部签订了保密承诺书,承诺“不以任何方式泄露有关工作秘密”。
8月6日,四川省委党校考场,从来自海内外845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的121人,一大早就赶来面试。看到由160名群众评委和88名考官组成的强大阵容,不少考生紧张得头上冒汗。这些群众评委来自社会各界,其中有17名村和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还有35名公交司机等各行各业基层群众代表。参加面试的人员,每人要面对31个考官和评委,而面试成绩占到总分的60%。
如此多双眼睛的评判,让每个面试人员没有可以遮掩的空间。群众评委、成都市公交集团公司驾驶员刘丽群说:“这样选出来的官,才有群众基础!”
事实上,无论是公招公选还是组织推荐,选拔出来的干部让人民满意,是其履行执政职责的核心基础。为杜绝“拉票贿选”,防止“滥竽充数”,四川省在探索阳光选拔过程中,把选拔对象的评判权交给了社会。
今年4月,四川首次试行了市厅级领导职务后备人选非定向预推办法,进一步创新了干部任用提名制度。截至目前,全省各市、州和省直各部门已推荐的厅级后备干部达300多人,其中正厅级后备人选116名。根据规定,在民主推荐中得票没有超过半数、民主测评中“优秀”得票率低于60%、“不称职”得票率高于10%的,都不能作为建议人选。
能不能在岗位上建功立业,是考验被选拔干部的试金石
今年1月,44岁的汪明义只身来到“万里长江第一城”的宜宾市,走马上任宜宾学院院长,成为2005年四川省公选的20名副厅级干部中,第一个被提拔使用的“民选”官员。
从正处级干部到正厅级官员,汪明义仅用了4年时间,他凭什么?
当年,经过严格考试选拔的汪明义从四川师范大学科研处处长的位置上出任四川音乐学院副院长一职。多年来一直潜心钻研高等教育学的汪明义心中最大的理想是成为一个教育家。在担任新职务后的几年里,他把理想付之行动,学院的科研氛围日益浓厚,科研水平逐步提升,实现了国家级科研课题零的突破,还获得了四川省科技进步奖。
与汪明义一起走上领导岗位的其他公选干部,如今绝大多数已成为所在岗位的骨干。
不仅要考得好,还要干得好,同时更让群众公认好的“三好机制”,让更多“过五关斩六将”的优秀干部脱颖而出,成为党的执政骨干和服务群众的公仆,是四川省加强和创新干部选拔制度的核心目的之一。全省各级组织部门一方面在选拔干部工作上建章立制、严格管理,一方面千方百计为这些优秀人才建功立业创造条件、拓展空间。
古蔺县注重在一线培育选用干部,从2007年以来,先后从乡镇、县级部门选拔优秀干部280多人次,安排在一些急难险重的项目岗位上培养锻炼,全县同期提拔使用的乡科级领导有53%就来自于此。古蔺县也连续两年获得泸州市目标管理综合考核第一名,2008年又被评为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
在注重品行、崇尚实干的选拔任用机制激励下,四川省通过层层选拔出来的大批优秀人才纷纷把目光投向基层。近年来,全省从各高校选拔招收选调生达6000多人充实基层、重点培养,目前已有20多人成长为厅级以上领导干部、3000多人成长为县处级和乡镇级干部。今年以来,四川省从全国500多所高校择优选拔录用的992名选调生中,有75%自愿到四川灾区一线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到7月底已正式到全省140多个县的900多个乡镇走马上任。
四川省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探索创新干部选拔工作中,四川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下,始终贯穿了群众公认的价值取向,特别注重阳光选人、特别注重平等竞争、特别注重择优录用、特别注重赛场选马、特别注重建立规范有序的干部选拔综合配套机制,有效地防止了“拉票贿选”、“跑官要官”等不正之风,干部选拔工作从神秘走向透明,人民的意志得到切实体现,党的执政地位得到有效保障。(记者 郑德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