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南宁九月二十九日电 题: 壮乡成中国民族团结典范
中新社记者 蒋雪林
走进位于广西来宾市东北方向的上坪村,会发现这个小山村很奇特:有一座泥夯的房屋,挂着两个县的门牌号,房屋主人文毅恒和文金元分别属于象州县和金秀瑶族自治县人,分属汉、瑶两个民族,象州和金秀的县界就从这座房屋的厅堂中间划过。
这座奇特的泥瓦房建于一九八五年。当时,象州县的文毅恒和金秀县的文金元都想建房子,但资金短缺。于是两个不同县份的人家一拍即合,一人一半资金,建起这座泥瓦房。由于房屋的两个主人分属汉、瑶两个民族,房屋的左右两边也保留着不同的建筑风格。汉族的文达柱说,汉族建房一般是在房间里搭楼梯上阁楼,而文金元的房间却在外部墙壁打了个门洞,搭梯子进出,这是瑶族同胞特有的建筑风格。
一晃三十年过去了,同一屋檐下的两个家庭,他们不仅没闹过矛盾,逢年过节还常常一起吃团圆饭。
上坪村共有一百三十一户人家,村民分属壮、汉、瑶三个民族。其中一百一十五户属象州县管辖,其余十六户为金秀县的瑶族同胞。上坪村曾于一九九0年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
文信昆是象州县中平镇上坪村的村长,而文元随则是金秀县大樟乡上坪村的村长。记者到访上坪村时,文信昆正邀约文元随去上秋坟(当地人有秋分后扫墓的习惯)。平日里,这两位村长总是三天两头碰头,不是商量村里的发展大计就是喝酒聚会。
在上坪村,无论哪家有了困难,邻里乡亲总会热情相助。前几年,瑶族人龙彩萍看到村里有人养蚕致富快也想学习养蚕,壮族的盘小香知道后主动帮助她培育小蚕,无偿传授养蚕技术,龙彩萍很快走上了养蚕致富路。
“共同富裕才能长久和睦相处!”文信昆说。今天,这里百分之七十的村民盖起了楼房,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家庭有了摩托车。文元随深有同感。他说:“我家刚从瑶山上移居上坪村时,住的是茅草房,如今家里已建起了楼房。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家里每个月仅能吃到一餐肉,现在天天能吃肉。”
上坪村三个民族村民团结和睦共处几十年,只是广西致力于民族团结的一个缩影。为了夯实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广西对民族地区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优惠政策。包括财政转移支付优惠政策、基础设施建设减免配套资金等帮助民族地区加快经济生产。广西壮族自治区民委提供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一九八五年至二00八年二十三年间,广西共向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投入各类扶贫资金一百多亿元人民币。广西的贫困人口由一九八五年的一千五百万减少到二00八年的二百三十四万人;为夯实民族团结的文化基础,广西挖掘整理了一批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艺术。如壮族的《布洛陀》、瑶族的《波努河》及侗族的《珠郎娘美》等。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委政法处处长翚永红介绍说,为了给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强有力的干部保障,在提拔任用干部时,广西非常注意少数民族干部的比例,目前广西少数民族干部达四十一万人,是自治区成立时的十三点三八倍,少数民族干部占广西干部总数的百分之三十六点二二。
广西致力于民族团结的成功做法,获得了中共高层的高度评价。去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庆祝大会上,中央代表团团长、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指出:“广西是民族团结的模范,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生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