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山东的高校录取工作中,第一次有高分考生因“综合素质评价低”而被退档,同时也有刚上投档线的考生因为“综合素质评价高”被录取。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举措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有人认为,把综合素质评价与高考录取“硬挂钩”,是破冰之举;也有人担心,此举会因人为操作空间太大,造成新的教育腐败。

  综合素质评价因与新课改强调的素质教育相关联,与高校录取“挂钩”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山东此举所引发的质疑告诉我们,综合素质评价究竟应该怎么搞,是一个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

  综合素质评价首次与高考“硬挂钩”

  临沂师范学院是山东省属院校。作为两所试点院校之一,在今年的高考招生中,报考该校中文系的考生中有12人因为综合素质评价低而又不服从志愿调剂被退档,同时也有刚上投档线的考生因为综合素质评价高被录取。在全国来说,这是首次将综合素质评价与高招录取“硬挂钩”。

  山东省教育厅厅长齐涛说,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是我国高中推行新课程改革后的一项举措。作为最早实施新课改的试点省份之一,山东早在2004年就推出了综合素质评价,并在三年后纳入了高考录取程序。但是此前仅仅是作为高校录取过程中的一种参考。今年,山东选择临沂师范学院、山东政法学院两所本科高校的4个专业开展试点。省招考部门按照1∶1.2的比例投档,在此比例范围内,试点高校专家录取组通过审阅考生电子档案和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等内容,提出录取建议。

  齐涛说,高中新课改开设了通用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综合实践类课程,这些课程的学习成果很难用分数来表达。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就是为了体现学生在高中期间这些实践类课程的学习成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今年我国有11个省份进行了新课改后的新高考。据记者调查,已实行新课改的省份都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高考实现了“软挂钩”,即在现有录取模式的基础上,将考生综合素质评价以电子档案的形式提供给高校作为录取参考。但大多数新课改省份综合素质评价还处于空转状态,并未与高招实现“硬挂钩”。

  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砍掉“独木桥”,建设“立交桥”,使更多的人能接受高等教育,是高考改革的方向。记者采访到的部分教育专家也认为,综合素质评价弥补了高考过于注重分数的弊端,体现了过程性、发展性、综合性的评价要求。把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程序,并逐渐发挥取舍作用,是新高考的要求。

  引来广泛争议和担忧

  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中学阶段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综合表现的打分。记者采访了解到,对山东将综合素质评价与高招录取“硬挂钩”这一举措,一些家长表示赞同,认为以前学生考好考坏是“一锤子买卖”,现在把一次性考试变为过程性评价,对学生的考察更全面、更立体,也更公平。

  与此同时,担心却更广泛,也更显而易见。

  济南一位高二学生的家长告诉记者,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方面,有的项目由高中班主任或学校作出文字性评价。他认为这种评价主观性太强,在教育腐败时有发生、社会有效信用体系尚不健全的情况下,怎么能保证高中教师和学校会对每个学生都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也有家长认为,在综合素质评价中,市级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以及各种竞赛获奖证书,都可以作为标志性成果,而一些具有权力和关系的家长,会千方百计让孩子获得这些“资历”,这会给大部分学生带来更大的不公平。

  不仅家长对此疑窦丛生,在一些教师的眼里,综合素质评价也是个烫手的山芋。

  老师们反映,由于综合素质评价缺乏客观和可操作的标准,如实填写难度很大。济南一位高中班主任认为,老师在填综合素质评价表的时候没有一个统一尺度,很难如实填写,结果是大家都会尽可能把学生写得好一些。再说,高考是学校与学校、地市与地市之间的竞争,为了提高升学率,各方也都希望给学生一个高的评价。

  一名高中生说,综合评价信息表一般都是老师在填,有些项目也让同学互相填写,一般都有基本标准,比如有些项目划分A、B、C、D几个等级。“我们自己先把评语写好,老师负责抄写在表上。因为班里同学太多了,老师写容易重复,也忙不过来。学校为了让学生多一些考上大学,评语一般都差不了,同学之间的区别不是很大。”她说。

  记者采访到的许多专家和家长都认为,用综合素质评价来推进素质教育,想法很美,但中学能否执行到位、能否保证公平公正,确实是一个问题。

  争论背后的教育改革困局

  更加重视选拔有潜力、综合素质全面的学生,给学生更多成才机会,成为近年来各地高考改革探索的一个共同指向。随着新课改省份陆续进入新高考,如何科学公正地发挥综合素质评价的作用,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

  有评论认为,山东的做法,不过是将以前高校20%的自主取档权,变为结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进行综合考察,这样做,并没有真正提高综合素质评价在录取中的作用和地位——学生的分数达到投档线是前提,没有达到投档线,综合素质评价无从发挥作用。对此,教育专家熊丙奇表示,在统一高考、集中录取中,分数基本上是惟一的录取依据,这留给高校考查学生综合素质的空间是十分有限的。在这一空间中的教改,无异于“螺蛳壳里做道场”,难有作为。

  面对来自各方的热议,综合素质评价究竟向何处去?素质教育向何处去?部分教育专家认为,不能因为综合素质评价存在问题就否认教育改革,走回头路,目前我们还是要坚定不移地推行素质教育。但要保证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就必须加快推进教育改革,尤其是高考改革和高校改革。他们认为,教育是个系统工程,教育改革也应是个系统工程,素质教育看起来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事情,但从某种角度说,基础教育只是供方,高等教育才是需求方,要使综合素质评价真正受到中学重视,必须发挥高校的作用。要通过改革使高校处于真正的办学竞争之中,让学生能够选择高校,高校也能够根据自己培养人才的需求来录取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多种多样的素质和潜力受到不同高校的青睐。现在综合素质评价出现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高校参与有限,只是基础教育领域在自说自话,那当然会引发种种问题。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等专家认为,我国高考制度改革需要建立在对国情充分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可以实行多轨道、分层次的统一学科知识考试,让考生根据自己的学科兴趣与能力选择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考试。同时,增加全国统一的学业能力水平测试,类似于美国的SAT考试,作为考生申请高校自主招生的门槛条件。改革的最终方向是扩大考生的选择权和高校招生自主权,建立以统一考试为基础的多轨道、多样化的考试制度和录取制度,实现考生自主选择考试、自主选择学校、拥有多次录取机会。本刊记者 张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