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之初,他们吃生豌豆、生洋芋,拣空投物资过活,曾经万般绝望;重建之初,他们大多赤贫,连宅基地都找不出,却100%需要重建,充满迷茫

石坝乡是怎样从废墟上站起来的

 

    编者按  去年12月底,本报记者冒雪深入关庄片区进行了为期10天的采访,将这一片区的5个极重灾乡镇在重建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以《关庄片区重建问题多》为题写成内参,送达市委、市政府后,引起马华市长高度重视,批转相关部门和青川县委县政府,要切实解决该片区的问题。时隔大半年,记者再次深入该片区,发现问题均得到解决,问题最多的石坝乡变化较为显著。

     距上次采访大半年了,如今记者再次走进青川县石坝乡。一排排新房和经过整治的公路取代了昔日的一片废墟,干部高昂斗志、百姓对政府的颂扬和笑脸取代了昔日的满腹怨言,与记者去年底所见,有着天壤之别。

农房重建   突破瓶颈

    “石坝石坝,既无石,又无坝。”此言极为准确地描述了石坝乡灾后重建面临的诸多困难之一。但是在近半个月青川县委农房督察的排名中,石坝乡的永久性农房建设进度名列全县第八,永久性农房建设100%完工,100%入住。这对一个需100%重建的乡镇来讲已属不易,更何况石坝乡是一个宅基地灭失严重、人员遇难比例极高、外迁返迁折腾厉害的极重灾乡镇。该乡乡长赵仕雄告诉记者,他们之所以能取得这样让上级和老百姓称道的成绩,是因为他们在农房重建中突破了四大瓶颈:

    突破选址瓶颈   地震后,石坝乡大部分宅基地灭失,成为灾后重建的最大瓶颈。当别的地方永久性农房重建正如火如荼展开时,石坝乡人民还没有完全从避难地完全回到家乡,回到家乡的村民苦为在哪里搭建过渡房而发愁。真正的重建开始于2009年3月份。在为老百姓重建的选址过程中,干部们踏遍山山水水,层层负责层层把关。村干部目测周围山峰看有无裂缝,根据经验判断此地能否建房,测算可建多少户,然后上报乡上,乡政府研究定夺以后再报县国土局评审,形成定案。事实证明,该乡安置点选址科学,在“7·16”特大洪水中,全乡受灾农户不到1%,风向坝、石泉、强家院等新址安置点无一户受灾;与2008年“8·28”洪灾相比,损失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突破材料瓶颈   乡长赵仕雄2009年1月23日(腊月二十八)到石坝上任,沿途所见石坝乡无一户永久性住房建起,内心十万火急。正月初七上班后,与乡党委书记何鹏飞就青川建材市场作了分析:青川砖厂,目前投产不多,远远供应不上全县的农房重建。于是形成共识:必须放眼青川、广元之外,否则石坝的农房重建将是难上加难。他们利用一切关系从绵阳、德阳、成都等地统一为村民组织砖,将价格压在本地砖价格之下,每天七八辆大货车拉着火砖开往石坝乡。垒砌地基的石块,石坝乡统一在关庄河坝购买。

     突破资金瓶颈  “我就跑出一个人,其余什么也没有了。”石坝乡幸存村民基本全是这样,而还有部分村民在“8·28”洪灾中房屋被冲毁所贷款项还没还清,或因贷款办企业尚未偿还,因此在信用社再也贷不了款。为此,乡政府出面统一协调,对每个村民造就花名册,逐户向信用社讲明情况,阐明其今后的偿还能力,达到了贷款修建永久性农房的目的。

     突破技术瓶颈   青川到处需要重建,木工、砖工也成为阻碍农房建设的瓶颈。“我是看在弟弟多次请求我的份上,回来支援家乡重建的”,搞土建10年的何学红说,他本来在江苏做工程,受赵仕雄多次请求,他便从江苏回来专事石坝重建。乡上其他干部也利用自己的熟人、亲戚到处寻找建房技术人才,突破这一瓶颈。


多管齐下   恢复生产

     帮助恢复猪兔养殖   在青龙村一组,记者见到村民赵自怀夫妇正在甩开膀子砌养猪场。赵自怀告诉记者,自己将在政府为他平整出的这块场地上建起三排猪圈,计划年出栏600至700头生猪,养殖母猪100头,为本乡和附近乡镇供应仔猪。目前,第一排圈舍已经修好并蓄栏70多头生猪,其中母猪48头,现在正在砌墙建设的是第二排圈舍。建这个养殖场共需投资20多万,乡政府已经出面为他协调了贷款,年底就能偿还一些。青龙三组的王跃怀、关玉秀也在政府的帮助下,恢复了生猪生产。风向坝等安置点,村民要发展毛兔,却苦于不能单独建兔舍,政府又帮助他们规划建设集中养兔场。

     协调耕地发展种植  “我一厘土地也没有了,现在租别人地种。”三江村石泉安置点的赵天军说他已经搬进新房半个月了,原来住在对门的高山上,地震后房屋全部垮塌,山体滑坡,既没了宅基地也没了庄稼地,出去避难返迁以后一直在茶地包过渡安置,现在政府为他们解决了宅基地,建起了新房,还为他们全家协调了土地耕种,他有说不完的感激。据介绍,石坝乡已经搬迁到本市的元坝、剑阁及成都市邛崃、以及投亲靠友的大约400户,留下一部分尚未灭失的土地,经村民自己协商,政府从中牵线搭桥,分别就近划给高山下移的村民耕种。

     三方出资落实耕牛   去年地震以后,该乡群众为了紧急避让地质灾害,纷纷外迁关庄、竹园、马鹿等过渡安置点避难,只有将生猪、耕牛等贱卖,然而等到避难再次回乡重建时,却需要几倍的价钱才能买回一头耕牛。石坝乡政府充分考虑到这一特殊情况,已经制定出方案,分别向青川县和援建石坝的浙江丽水指挥部争取资金援助,规定每四户村民组合一起共同购买一头耕牛,每头牛由县上补助两千、丽水指挥部补助两千,而现在一头成年耕牛的价格通常在5000元以上,差额资金由这四户村民平均分摊,解决了全乡800户的耕牛问题。

干部群众   倍感温暖

    “8·.28”、“5·12”、“7·16.”,这些数字见证着青川县石坝乡人民最近几年的深重灾难。石坝乡成为“灾难、恐怖、危险”的代名词,一时间外界谈石坝色变,很多人不敢进入石坝乡。汶川地震的最初日子里,里面的百姓每天靠吃生豌豆、生洋芋、拣空投物资过生活。随着部队的开进,道路的抢通,浙江丽水指挥部的进入,石坝人民渐渐有了生的希望。

    “很惨、很疼、很温暖”,石坝乡党委书记何鹏飞感慨地说,地震后他们万般绝望,当部队开进石坝,唱起嘹亮的歌声,响起铿锵的行军步伐以后,干部群众一下子来了精神。特别是在今年春节以后,石坝乡开始重建,市县两级主要领导十分关心石坝的具体困难,多次到石坝指导工作,解决具体困难,拨付中央资金治理堰塞湖。特别是“7·16”特大洪水暴发以后,青川县政府首先想到了石坝乡可能会损失惨重,立即拨付资金用于疏通被洪水冲毁、被泥石流堵塞的乡村道路,致使他们的灾后重建工作一直名列青川县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