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西宁9月10日专电(记者吴光于)似有似无的音乐在空气中弥漫,淡淡的藏香冉冉升腾,阳光从明净的天窗洒进房间。自助厨房里,来自日本的中川知元正准备着晚饭。晚上,将有7人在这里共进晚餐。9月的一个下午,当记者走进青海省西宁市西凉驿青年旅舍时,顿时被扑面而来的惬意气氛所包围。
对于热爱旅行的背包“驴友”来说,青年旅舍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早在20世纪初,一名经常带领学生徒步、骑自行车旅行的德国教师查理德.希尔曼萌发了为旅途中的年轻人提供一个交流思想、了解大自然的场所的念头。后来,在政府的支持下,世界上第一家青年旅舍作为世界青年相互认识、接触自然的媒介诞生了。
一个世纪过去了,如今遍布世界各地的青年旅舍已经成为全球背包族出行住宿的首选。近年来,随着自助旅行在国内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中国“驴友”也开始选择这种经济、便捷、新潮的住宿方式。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遍布着约4500家青年旅舍,中国有100多家。在青年旅舍里,看不见一次性的洗漱用品和拖鞋,浴室和洗手间都是公用——这源于环保的理念。甚至在有些地方,旅舍只提供干净的床单、被套,客人需要自己动手铺床。房间里有时是三四张别致的小床,有时是几个高低床。
在云南大理的洱海畔,记者还曾经在一家青年旅舍内见到过可以同时容纳28人就寝的大通铺。这意味着选择住在青年旅舍,就选择了与陌生人共处一室。“一个六人间里也许住着来自六个不同地方的人,甚至是六个不同的国家。”西宁理体青年旅舍的老板张勇说道。几句闲聊后,往往来自地球上另一个角落的陌生人便成了“睡在上铺的兄弟”。
通常情况下,多人间的一个床位只需要二三十块钱,这无疑大大节省了旅行的成本。来自成都的背包客马静说:“就算是去住经济型酒店,至少也要花上100多块钱,更别提星级酒店,算来算去还是住青年旅舍划算。”然而,省钱并不是背包客们的主要目的。“我们的很多客人都是坐着飞机来睡高低床的。”张勇说。住在“塔顶阳光”的新加坡背包客刘家良是一家著名国际投资银行的“金领”,他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住在旅舍的多人间里,是因为“喜欢和不同的人交朋友,从他们那里还能获得许多有用的信息。这在星级酒店是不可能的”。
自助厨房、自助洗衣间、电脑间、电影室、无线网络、书籍和音乐交换区、用于寻找旅伴的留言板……这是几乎在每个青年旅舍都会看到的设施。而且无论大小,旅舍都会提供一个公共交流区。“驴友”们在这里喝茶、吃饭、闲聊,任凭外面酷暑严冬,长途跋涉后,这里的温馨让疲惫的人再次精神抖擞,继续启程。
“文化交流、实践环保、自助助人是青年旅舍的精神。我们提供给客人陈设简单的房间,目的就是要让他们到公共交流区里去,和来自不同地方的人交流路途上的经验。”西宁西凉驿青年旅舍的老板赵青刚说。
三言两语的攀谈中,“驴友”们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来自美国、曾经也是一名背包客的比尔·林德曼目前是西宁一家青年旅舍的市场部经理。“1997年我在青海旅行,爱上了这个地方。当我回来的时候,我和这家青年旅舍的老板成为了朋友。现在我们又成为了生意上的合作伙伴。”
除了低廉的价格和周到的设施之外,青年旅舍最吸引人的地方也许就在于它们各具特色。在西宁,既有艺术感逼人的“塔顶阳光”,也有像迷宫一样的“理体”。在成都,既有川西民居式的“龙堂”,也有洋气十足的“四号工厂”。而康定“黑帐篷”里的藏床、藏毯和唐卡更是流露出彻底的康巴风情。在西双版纳的景洪,背包客们还可以在傣家竹楼式的青年旅舍里倾听雨打芭蕉的声音。
一切自助是青年旅舍另一大特色。从做饭、洗衣到整理床铺,全都是客人自己动手。旅舍提供洗衣机、餐具、调料等等,想要做什么全凭自己的喜好。但在完成之后,都必须清洗干净,物归原处。
成都龙堂青年旅舍的老板赵伟曾经这样说过:“旅舍就是我家的客厅。”住在青年旅舍的人,既是客人,也是兄弟姐妹。跋涉之后,启程之前,青年旅舍不仅仅是一个驿站,更成为了“驴友”们在路上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