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借应对危机重现 引发新忧虑
2009-08-31 05:13 来源:新华网编辑:佚名
正当人们为中国经济“企稳回升”欣喜时,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的“痼疾”借道应对危机重现,引发新的忧虑。三年前,国务院常务会议首次专题部署抑制产能过剩;如今,这一问题再次被提上国务院常务会议的议事日程。
在当前经济处于“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国务院推出的这一重大举措,彰显了政府既保短期增长、更求长期增长的科学发展决心。权威人士指出,要真正遏制新一轮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任务艰巨。
传统产能“重出江湖”,借保增长“越限越大”
一边限制产能过剩,一边新开产能项目,当前一些传统产业陷入自相矛盾的发展“陷阱”。
作为传统产业,钢铁行业是我国限制产能过剩的“钉子户”之一。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超过1亿吨,今年以来新开工项目又同比增长20%。据调查,过去三年中,政府部门淘汰落后钢铁产能政策不断,但2005年到2007年间全国粗钢产量增速丝毫未减,三年增量分别为6991万吨、7009万吨和7100万吨。
与钢铁行业类似,水泥、电解铝等行业的产能也在国家系列限制措施中日益膨胀。工信部报告显示,我国水泥产能过剩近3亿吨,而在建水泥生产线超过200条,将新增产能超过2亿吨;铝冶炼行业产能利用率仅为65%左右,而在建氧化铝、电解铝产能仍达560万吨和200万吨。
“越淘汰产能越大,主要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式仍然是投资驱动型。”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研究员刘满平说。
在此轮应对危机中,投资再次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今年上半年7.1%的GDP增长中,投资拉动6.2个百分点,最终消费拉动3.8个百分点,出口下拉2.9个百分点。
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在4万亿投资中,确实在地方上出现了大上传统工业项目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与地方的政绩投资冲动有关,另一方面是一些地方通过“化整为零”的方式,避开了国家发改委的项目核准。
“目前政府尚没有出台可操作的刚性限制法规,同时建筑钢材等审批权在地方政府,只要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还在,严格审批就是个问号。”上海钢之家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文章说。
“上大压小,批新换旧”等落后产能的淘汰方式也客观上增加了行业产能。例如,前几年国家对钢铁产能淘汰的标准是“200立方米以下高炉”,很多小钢厂就开始改建成300立方米、500立方米甚至更大的高炉。后来,淘汰标准提高到300立方米,企业只能“随风转”,不断往大处改造。
新兴产业“肩负众望”,拔苗助长平添“变数”
走出此轮危机需要新的“增长引擎”,一些新兴产业被寄予厚望。然而,正当人们为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喝彩”时,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对新能源产业一哄而上、产能过剩发出的警示,让人冷静下来。
风电设备和多晶硅“新入选”产能过剩行业引起各方关注。记者调查了解,我国光伏产业已遭遇泡沫破灭之灾,风电设备制造业亦无情洗牌在即。不同的是,洗礼过后的光伏产业市场前景日渐明朗。
从2001年到2007年,我国光伏电池产量由3兆瓦激增至2000兆瓦。金融危机引发国外市场急剧萎缩,多晶硅价格从最高500美元/公斤跌至70美元/公斤,逼近国内生产企业的平均成本。多位投资专家预计,投向多晶硅行业的上千亿元投资约有一半将打“水漂”,数十家企业中能存活下来的不超过10家。
“我国光伏产业陷入目前的困境,金融危机只是导火索。”北京润诚利实投资顾问公司总裁刘华等投资专家分析认为,近两三年建设的大批光伏项目,表面看似红火,背后却是产品单一,技术落后,而且严重依赖海外市场。
可喜的是,光伏产业中还有少数龙头企业具有国际视野,注重技术创新,经营机制灵活。我国光伏产业以民营企业为主,其中有17家在海外上市,融资额达200多亿美元,接近国内所有煤炭上市公司融资额的总和。同时,一些领军企业积累了较强的人才和科技实力,如在薄膜太阳能电池领域,浙江正泰集团已经延揽了数名全球一流科学人才。
虽然金融危机的阴影仍未散去,少数注重技术创新的光伏企业已再次获得资本市场青睐。多晶硅价格的理性回归也拓宽了产业发展的空间。正泰太阳能公司总经理杨立友说,再过两三年,第二代薄膜太阳能电池发电成本基本可与火电成本持平。
在风电装备领域,从2004年底到2008年底,全国风电装机容量从76万千瓦增至1200万千瓦,但1/3机组处于闲置状态,发电量并没有同步跟上。同时,风电设备近几年的急速扩张缺乏可靠的技术支撑,导致设备故障率高,机组利用率低。
工信部装备工业司负责人说,尽管2008年我国风电装备供不应求,但风电设备市场很快将迎来买方市场。他测算说,到2010年,目前的70多家风电整机厂商按现有规模全部建成,产能完全释放后,风电设备产能将达到3500万至4000万千瓦。而今后十年,我国的风电场建设速度可能维持在年装机容量1000万至1500万千瓦之间。
“风电将重蹈光伏产业大起大落的覆辙,大批企业将深陷危局。然而,市场投资步伐并未明显放缓。”中国风能协会有关人士透露,一些地方的风电装机仍以年均50%的速度增长。
根据中国电监会调查,我国风电开发前七大省区中,共有风电企业92家,其中央企占73%,装机容量占81%。华电集团有关人士表示,五大发电集团竞争重点已转向新能源领域,都想取得未来的“领跑地位”。
“保增长”不是保短期,而是保长期
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研发滞后--面对我国产业发展的“痼疾”,2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措辞严厉,提出协调产业、环保、土地和金融政策,形成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合力。
“这并不代表宏观经济政策取向会有大的变化,更不代表保增长的基调会变,而是中央再一次向各地重申,保增长不是保短期,而是保长期。”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研究员张汉亚说。
应对短期经济波动曾多次转移我们中长期发展的注意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表示,早在“九五”计划中,我国就提出了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但面对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较为单纯的“保增长”措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计划目标的执行。“十五”计划强调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这期间,经济的高速增长使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调,经济增长方式仍然相当粗放。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十一五”规划明确要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保障,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6月中旬,环保部开出了成立以来的第一张罚单,被认为是宏观调控重点转向的标志。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分析师牛犁说,上半年的重点就是保增长,无论怎么样,先把经济基础稳住再说;随着经济的逐步好转,已经具备了集中力量“调结构”的条件。
权威专家指出,去年以来政府采取了国家收储、家电下乡等措施化解产能过剩,在实现了“保增长”的同时也导致个别企业依靠“政策保底”,敢于逆市场需求下滑而扩大规模。
“关键领域改革不到位,粗放的经济增长就容易反弹。”卢中原说,目前除了资源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急需改革外,还需要加快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公共财税体制、土地管理体制、技术创新机制等多方面配套改革,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提供体制保障。(“新华视点”记者任芳、樊曦、梁鹏、杨希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