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长镜头】 红军在广元的革命斗争中,创造了丰富的红色文化,留下了众多的遗址、遗迹。位于广元市元坝区太公镇的“红军山”就是这众多遗址、遗迹中一颗闪闪发光的明珠。当年的红四方面军31军276团团部与太公寺乡苏维埃政府就驻扎在这里。在这块土地上,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摘自《红军山》

 

 

红军山上的红军烈士纪念碑

 

刘宁老人展示红军穿过的棉袄

 

红军山上红军当年挖的战壕

 

位于国道212线路旁的红军树

记者   成军   傅尹·文   刘文龙·图

A 风景似画的红军山

    8月13日一早,我们从广元前往元坝区,在区委宣传部门同志的带领下,来到了太公镇红军山。

     太公镇的街道建设在一条山梁的山腰上,街道后面的一个山头就是红军山。远远看上去,红军山上古木参天,到处郁郁葱葱。沿着一条笔直的石梯向山头直上,就可以到达红军山顶。通向山顶的石阶是最近才铺就的,镇上一位带路的干部告诉我们,为了把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目前正在进一步打造红军山。
穿过一座挂有“红军亭”匾牌的凉亭,我们来到了一块平地,迎面看到一块石头上立着一座如红旗样式的石碑,上书“红军山”3个大字。顺着石板铺成的小路,我们来到了太公寺。太公寺的青瓦房顶分为上下两层。第一层下面挂着一块长方形大匾,上书4个红色隶书大字“红军大院”。第二层下挂有一块略小的匾,上面用行书写有“太公寺”3字。谈及太公寺的来历,同行的镇干部告诉我们,相传姜尚(字子牙)是道教得意门生,周文王重用其才,称为太公。能征善战的姜太公,出将入相,为周朝打下了天下。后来唐明皇信奉道教,为纪念道家先祖,下令置太公寺。如今的太公寺古朴典雅,门窗全都用木雕装饰,有“喜雀闹梅”、“福禄寿禧”等图案,工艺非常精湛。

     进入寺院内,正殿前方竖着一杆红旗,在古寺庙内格外耀眼。刘宁老人说,1933年至1935年,红四方面军第31军93师276团团部在这里驻扎了很长一段时间,太公寺乡苏维埃政府就设在这里,解放后这里还设立过一所小学。记者在寺院的墙壁上看到了学校当年留下的标语痕迹。

    太公寺前面是一块较开阔的平地,上面堆放了许多石板,几个工人正在施工。镇干部告诉我们,这些石板都是当地群众自发捐献来的,这里将打造一个广场。正在打造的广场两边竖立着一些红军碑和红军标语。广场另一头耸立着一座高大的红军纪念碑,纪念碑的正面,是徐向前的题词 “缅怀先烈遗志,发扬光荣传统”。纪念碑的下面,有5幅石雕浮雕,分别是马克思主义街、激战檬梓垭、鏖战坳盘观、红军树下十九烈士、红军强渡嘉陵江的场景,画面栩栩如生。

     顺着一条正在修建的盘山小路,我们参观了烈士墓和一些新建的景点。在这个山头上,我们看到红军当年的迫击炮阵地、机枪步枪掩体和使用过的水井等遗物,都得到了较为完好的保存。山上的汉王柏、迎客松这类古树,至今青春焕发,充满生机。在一片松树林里,有一颗松树格外高大,在这颗被称为“哨所树”的老树下面,镇干部向我们讲述了红军当年在这颗树上站岗放哨的历史。镇干部们一边带领我们参观,一边告诉我们,红军山1999年被广元市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后又被四川省列为“文物保护单位”,镇上将依托川北红军文化旅游线上的区位优势和自然环境优势,着力打造红军山,大力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产业。

    绕着山头走了一圈,到处都是风景,到处都有故事,山上的清净和美丽景色让记者留连忘返。

B 悲壮如歌的红军树

     国道212线从太公镇的马鞍山山梁上经过,这里有一颗古老的黄樑树,树高13米,胸围3米有余,枝繁叶茂,被人们称为红军树。

    1933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31军进军广元后,开辟了嘉陵江东岸的大片苏区。7月23日在元坝子成立了川陕省嘉陵县苏维埃政府。不久在红军政治部的组织领导下,太公寺、马鞍山、杨家嘴等乡苏维埃政府亦相继成立,太公寺乡苏维埃政府驻地设在太公寺内,马鞍山乡苏维埃政府驻地设在马鞍山山梁下面一个村民的家里。

    正当苏区人民在打土豪分田地,翻身闹革命之时,太公寺一带的地主豪绅、反动武装,趁红军作战暂时转移之机,于10月12日,偷袭了马鞍山乡苏维埃政府,乡苏劳工委员仲思朝二同志不幸被捕,杀害于黄樑树下。同年11月10日,反动民团乘红军和游击队在歼敌之机,再次向太公反扑,抓去乡苏维埃政府内务委员仲张氏,砍死在黄樑树下,同时,太公寺乡苏维埃主席兼马鞍山乡苏维埃土地委员、游击队长谭怀炳等15位同志不幸被捕。敌人用棕绳穿过每个人的锁颈骨后连在一起,押到黄樑树下。敌人把一游击队员吊在树上,并将其杀死,架尸于黄樑树上,其他人绑在树下毒打。在残酷刑讯逼供面前,曹兴发等15位同志面对屠刀毫不惧怕,斩钉截铁地说:“怕死就不参加游击队,跟着红军干革命”。最后匪徒暴跳如雷,喝令开刀,曹兴发同志面无惧色,带头高呼:“打倒国民党反动派!”、“打倒豪绅地主!”、“共产党万岁!”、“红军万岁!”。就这样,15位同志被乱刀砍死在黄樑树下,次日游击队班长朱建元也在黄樑树下英勇牺牲……乡亲们含着眼泪将壮烈牺牲的19位同志的尸体安葬于黄樑树附近。

    新中国成立后,为缅怀先烈们为革命献身的高尚品质和牺牲精神,使烈士们的事迹永垂后世,太公乡党委政府将这棵黄樑树命名为“红军树”。

C 感人至深的红军情

    在太公镇,我们认识了这样一位老人,他朴实无华,看上去像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然而,就是这位平凡的老人,25年如一日守护着红军山,珍藏着红军遗物,为传播红军文化呕心沥血——他就是72岁的共产党员、太公镇退休干部刘宁。

    25年前,刘宁是太公镇一名民政干部,当时红军山的管护工作由民政部门担负,从此他便与红军山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一方面搜集太公附近的红军遗物,一方面整理红色革命史料,并不失时机地加强太公红军山的对外宣传,还想方设法筹集红军山的建设资金。

    作为一名普通乡镇干部,为了红军山的建设,他与30多位老红军指战员有过书信往来,其中元帅1人,将军26人,还登门拜访过8人。他还获得了徐向前、洪学智、张宗逊、万海峰、向守志、李林枝、魏传统、郑维山、杨国宇、谢觉哉的夫人王定国等61位老将军、老红军和社会名人的题字题词和回忆录。这些革命先辈的手迹,不仅是不可多得的文物,更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为了红军山的建设,刘宁牺牲了许多个人利益,曾几次主动放弃了组织上调他去一些乡镇担任领导职务的机会。为了宣传红军山,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刘宁勤学苦练,撰写的关于红军山的文章先后被《四川广播电台》、《四川日报》、《四川农民报》、《四川城乡建设报》、《解放军报》等媒体播刊;1993年,他发起了“太公红军山全国书画展”,通过这次活动,征集到全国许多书画家和书画爱好者的作品近500件,扩大了太公红军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他还编写出了《红军在太公》、《川陕红军业绩纪略》、《巍巍红军山》3本史书,长达60余万字。为了丰富红军山的红色文化内涵,他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收集了数十条红军石刻标语,在红军山上建起了“红军石刻标语小碑林”。他还深入到红军与敌人曾经激战过的坳盘观、檬梓垭等战斗遗址,寻找到了红军曾经遗留下的武器和生活用品。

    在发掘红军文化的同时,刘宁十分注重对红军山的自然生态保护。由于有他常年在红军山上的驻守,太公红军山上的自然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如今,山上树木繁茂,古柏参天,劲松挺拔,鸟语花香,四季葱茏,众多的红色文化遗存和大自然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美丽画卷,由此,红军山被广元市列为了自然生态保护小区。

     在红军山上,刘宁老人向我们展示了他收集的大刀、长矛、手雷、棉袄、碗罐、红军币等珍贵的文物。刘宁何以对红军山有着如此之深的感情?他说:“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老红军。我们应该让子孙后代记住中华民族曾经饱受过的苦难,永远不要忘记革命前辈艰苦奋斗的精神,发扬红军精神,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刘宁老人的事迹深深感动着记者。他对红军山的情怀和执着,又何尝不是对民族、对国家的忠诚,对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奉献!

【编辑感言】 悲壮的红军树让我们记住了无数革命先烈的英雄壮举,刘宁老人深厚的红军情结让我们看到了红军精神在革命后人身上的传承,红军山的打造让我们看到了革命老区的发展前景!保护、传承红军文化是我们的责任,富民强国是我们的目标。我们坚信,红军精神的发扬光大,必将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江山如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