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资金”让13661户贫困户两年时间户均增收1200多元;“互助社”让86个“项目村”先后兴起“发展特色产业热”;“互助小组”让左邻右舍的村民们仿佛成了“一家亲”……
连日来,记者在旺苍县采访时,不少农民群众津津乐道的是最近两年来,国家在该县实施的“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项目”给山野乡村所带来的新变化。
“互助资金”好比“致富基金”
五权镇中河村是一个远离县城的小山村。2006年底,该县实施的“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项目”一下子让村民周涛看到了希望。“我家情况‘互助社’很清楚,他们同意我借钱发展养殖业。”周涛说,“我2008年12月向村里互助社申请借了4000元钱后开始养猪的。现在家里养了27头母猪,已经出栏了35头肥猪,还卖了22头仔猪。”
记者获悉,项目实施前的2006年,该县10个试点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076元,人均纯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人口占46%。项目实施两年后,这10个试点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15元,年均递增413元。通过互助资金项目的启动实施,该县受益农户年均增收在1200元以上。
【记者观察】 “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项目”专为贫困农民服务
周涛当初所借的“启动资金”就是国务院扶贫办、财政部2006年底开始在该县试点运行的“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项目”。社员因农业生产缺少资金时,就按照“农户向小组长申请借款——小组成员审定和签字——提交理事会审批”的程序,以农户交纳的互助金为基数,在最高借款限额内按一定比例获得借款。
由于该项目不吸储、不分红,也不跨行政村;借款金额最高不超过4000元,低于非贫困村农户发展所需资金的底线,且无需任何抵押,自然成为贫困群众青睐的“启动资金”。目前该县已新增了76个推广村。
“小钱”带动大产业
这几天,张华镇大地村的水果大户们心里乐开了花,一车车不断被客商运走的梨子,预示着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社员入社后,怎样引导他们多发展增收潜力大、“后劲足”的大产业呢,该县负责人介绍,“从2006年以来,86个项目村坚持走产业发展、结构调整的路子,两年新发展茶叶5000亩,桑树3000亩,林果1500亩,中药材2000亩,新发展生猪13000头,肉牛1100头,黄羊600只。”
记者看到,在互助资金的支持带动下,社员们在各自的村社里都因地制宜的搞起了特色产业。张华镇宋水村的柑橘项目、五权镇山花村的茶叶项目、龙凤乡锦旗村的生猪项目、双汇镇汶水村蚕桑养殖项目,万家乡群建村黑木耳项目……这些都已经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拳头项目”。
【记者观察】“小项目”变 “大项目”
按照“大抓整合、抓大整合”理念,该县以互助资金项目为引导,打捆安排“通村公路、沼气能源、安全饮水、新农村建设”等涉农项目资金,促进“小项目”变成“大项目”,“小分队”变成“集团军”,聚合效应十分明显。
【名词解释】
贫困社区互助资金项目 是由国务院扶贫办和财政部农业司在项目村投入15万元人民币作为项目种子资金,项目村群众投入不低于国家注入资金15%的互助金后,按有关规定向村民发放借款,用于生产性增收项目。2006年12月,该项目开始在四川旺苍县和河南叶县启动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