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店遗址第1地点抢救性清理发掘有了阶段性进展,其中出土了灰烬、烧骨、炭屑等一些文化遗物、遗迹。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称,这为“北京人”用火增添了新证据。此外,这次发掘出土了脊椎动物化石数量近千件。

  遗址内部发现灰烬

    早在上世纪30年代,我国科学家就提出了“北京人”已开始“用火”的论断,但后来有国外学者对“北京人”是否能够用火存在怀疑,他们认为周口店遗址中发现的灰烬不是来自遗址,可能是自然火。

    这次出土的灰烬、烧骨、炭屑等文化遗物、遗迹,为“北京人”用火增添了新证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高星介绍,因为这些遗物、遗迹都来自发掘层面,属于遗址内部,这也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新依据。

    高星说,从6月24日正式发掘至7月13日,发掘队完成了猿人洞西壁剖面发掘区的布方、地形测量和第1-10水平层(每20厘米为一个水平层)的清理发掘。

  人工石制品已发现数十件

    此次,发掘发现了一批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脊椎动物化石和文化遗存,主要出土于第3层和第4层上部。脊椎动物化石数量近千件,其中大多为小型啮齿类、食虫类和鸟类化石。大中型动物化石材料基本为残破的牙齿、肢骨等。

    经初步鉴定,出土动物化石种类包括猕猴(上颌骨1件)、熊(完整犬齿1件、臼齿1件)、鹿(上颌骨2件及零散牙齿数枚)、鬣狗(粪化石多枚)、啮齿类(上下颌及零散牙齿、肢骨等多件)、食虫类(上下颌及零散牙齿数件)、鸟类(上下颌及零散牙齿、肢骨等多件)。

    在石制品方面,目前已经发现人工性质明确的石核5件、石片37件、石锤5件、刮削器5件、砍砸器2件、断块6件以及疑似石制品118件。

  ■ 互动

    周口店遗址文化节周六开幕,观众可预约体验

    10幸运观众可参与现场发掘

    本月15日至30日,周口店将举行遗址文化节,10名幸运观众将在专家指导下参与遗址发掘工作。

    昨日,周口店遗址清理发掘阶段性进展新闻发布会召开。据悉,为期半个月的“周口店遗址文化节”活动,将包括模型制作、参与发掘等内容。

    其中参与发掘活动包括模拟发掘和抽取幸运观众参与现场发掘。周口店遗址管理处主任杨海峰介绍,为让观众体验考古发掘的乐趣,遗址博物馆开辟有300平米的模拟发掘区域,8月17日、22日、27日每天上午9∶00至下午16∶00在,观众可在专业人员指导下体验模拟发掘。

    杨海峰说,8月15日上午10∶30前,在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内,将凭当日门票抽取10名幸运观众,在专家指导下参与遗址发掘工作。

    以上各项参与体验活动可提前预约,预约咨询电话:69301080。

昨日,周口店遗址,工作人员从碎石中挑拣出动物化石。摄影/记者 杨杰

  周口店遗址文化节活动

    现场发掘

    8月15日10∶30前,周口店遗址博物馆,观众可凭当日门票参与抽奖,10名幸运观众可参与现场发掘。

    模型装架

    8月15日至8月30日每天8∶30至16∶30,周口店遗址博物馆,观众可在专业人员指导下组装中国鬣狗骨架模型。

  化石鉴定

    8月15日9∶30至11∶30,14∶00至16∶00,观众可持自己珍藏的化石和石器等,请专家进行鉴定。

    专家讲座

    8月15日10∶00至11∶00,周口店遗址游客咨询服务中心,观众可凭当日门票听“人类的起源与演化”讲座。

  仿古体验

    8月15日14∶00至16∶00,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前,专家指导观众制作石器,并用制作出的石器砍砸树枝、切割兽肉。

  取火体验

    8月15日14∶00至16∶00,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前,专家表演并指导观众人工取火。

  模型制作

   ■ 现场

    1、筛过三遍用水洗

    两层筛子一架,一袋发掘出的沙土倒进去,水管里的水轻轻地冲刷在沙土上。泥土被水溶化,留在筛子里的都是砂石,其中混杂着细碎的化石。

    这是工作人员在对发掘出来的泥土进行水洗。在这之前,它们已经过了三层筛子,块头更大都已经被留下。

    水洗之后,留下的砂石还要挑两次。

    2、砂石当中仔细挑

    发掘人员介绍,水洗所用的两层筛子,网眼上粗下细。

    遗留在上层筛子中的砂石,将继续用肉眼来挑拣混杂在其中的化石。发掘人员手拿着小镊子,细细地拨拉着筛子中碎小砂石,偶尔从中夹起一小块骨骼化石。

    下层筛子中留下的细沙,将在晾干后,送到实验室,进行下一轮挑拣。

    3、显微镜下找化石

    在实验室中,发掘人员用显微镜仔细观察每一小拨细沙。

    工作人员说,细沙中还会有小的化石,如耗子的牙齿,肉眼难以分辨,要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即使用显微镜,普通砂石和骨头化石也不是泾渭分明。一般来说,怀疑是的都会被挑选出来,做进一步的分析。

    用显微镜挑选后的沙子还要由专家分析,以获取更多信息。

  ■ 对话

  “北京人”生活年代有望更精确

    专家称“77万年前”是个参考数据;遗址发掘难度比预计要大

    普通游客是否可以参与考古发掘?这次抢救性发掘将持续多长时间?是否能因此精确确定“北京人”生活的年代?昨日,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高星。

  阶段性成果10月下旬通报

    新京报:在文化节活动中,将有普通游客参与发掘,是否会造成不利影响?

    高星:大家都觉得考古很神秘,这是很好的一个科普机会。当然,普通游客真正动手发掘的时间很短,他们将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可能象征性地挖一下,体验一下,不会让他们做太多的实质性工作。更多是观看我们的人发掘。

    新京报:刚开始发掘时,预计进行4个月,现在的工作进展与预计是否相符?

    高星:从目前的工作进展看,实际工作难度比预计的要大一些。发掘中的精耕细作,各个环节都要求慢工出细活。我们也可以做得很快,4个月完成也可以做到,但保证不了质量。

    我们要把珍贵的遗产抢救出来,保护好,不在于时间的长短,今年做不完,明年可以接着做。

    新京报:那么这次抢救性发掘将持续多长时间?

    高星:今年的计划是做到10月份,如果到时候没有完成,发掘进程也会有所调整。10月下旬有个国际性的会议,阶段性的成果将在国际会议上通报公开。

  “北京人”年代框架将更精确

    新京报:年初,“北京人”生活的时代从在50万年前提前到在77万年前,随后有专家提出质疑。这次发掘是否能更精确地确定“北京人”生活的年代?

    高星:会有一个更精确的年代框架出来。说“北京人”生活在77万前,也是一个参考数据,这是综合了各方面的数据,得出的一个大约的数据。

    目前,我们正根据发掘的文化遗物、遗迹,用不同的方法测年,有结果的时候得出的数据会更精确。

    新京报:是比77万前长还是短?

    高星:现在不好预计。 (记者 林文龙)

    8月16日、21日、26日每天10∶00至15∶30,周口店遗址模型制作室,专业人员指导观众制作北京猿人、中国鬣狗等10种化石模型。

  模拟发掘

    8月17日、22日、27日每天9∶00至16∶00,周口店遗址模拟发掘区,观众可以体验模拟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