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统计”继续改善
  国家统计局今天公布7月份月度经济数据,升降变化中的数据透露了哪些信息?从数据网络发布到召开新闻发布会,从定期分别发布到择日集中统一发布,面对发布方式的改革,我们又该怎样解读?《新闻1+1》为您解析。
  演播室主持人(董倩):
  欢迎您收看《新闻1+1》。 

  今天各家媒体都非常关注国家统计局集中发布的7月份中国经济宏观运行数字,关注这条新闻的原因无非是两条:第一,数字本身非常重要;第二条,发布数字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今天我们的节目将就此展开评论,首先我们还是回顾一下核心的这些数据。
  (播放短片)
  李晓超(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
  前5个月发电量均是负增长,但6月份发电量增长了5.2%,7月份增长了4.8%。
  解说: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表示,7月份多项数据显示,我国经济企稳回升趋势明显。
  就在今天,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我国7月份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数据,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下降1.8%,为2009年最大降幅,也是自2003年以来首次出现CPI连续6个月的负增长,其中食品价格下降1.2%,非食品价格下降2.1%。
  与此同时,7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也就是PPI,同比下降8.2%,降幅较6月扩大0.4个百分点,续创1996年以来新低。今年1月至7月,PPI降幅逐月扩大,但是从环比来看,7月份PPI环比上涨1.0%,已连续4个月环比上涨。
  此外,7月份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8%,比上年同月回落3.9个百分点,比6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为连续三个月同比增速加快。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方面,1到7月份,同比增长32.9%,比上年同期加快5.6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回落0.7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还表示,几个重要经济数据依然偏低,同样值得关注。进入今年7月份,企业利润率仍在大幅下降,企业生产经营还有一定的困难,而1至7月份,包括电力、煤炭在内的一些行业增长缓慢。
  李晓超:
  由于这些行业增长比较缓慢,以至我们整个工业的增长速度比正常年份还要低了很多。
  主持人:
  这些宏观经济数据很专业,甚至有的非常难懂,你觉得为什么普通的媒体会引领老百姓关注这些?关注的是什么?
  白岩松(评论员):
  其实是,今天很多的人在关注这些数字,但是我们更加关注的是人们为什么在今天关注这样一个月度发布的经济数字。
  我觉得加起来恐怕有这样三种原因:第一个原因是上一个月发布了第二季度的经济数字,因此大家看到,在金融危机大的这种局面下,中国经济已经出现了触底反弹,然后复苏的这样一种迹象,虽然它很脆弱。因此隔了一个月,今天人们就关注,这种脆弱性是不是有所减弱了,我们是不是的确摸到底,现在已经企稳向好了。这是第一个,人们有这样的一个悬疑,有点历史性的悬疑。
  第二个悬疑是什么呢?过去的这一个月的时间里,围绕着中国在面对金融危机情况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变还是不变,争论来争论去,很多,到底是不是积极的财政政策继续?到底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不是要维持持续和稳定,中央从高层到很多的领导都表态要持续和稳定。于是人们也关心,今天出台的数据会不会给这种持续和稳定,给人们吃下一个定心丸,它会持续一段时间,这是第二个原因。
  第三个原因,当然,作为一个月度经济数据的公布,国家统计局这次发生了很大的改革,过去是季度的数据公布,采用新闻发布会的方式,月度的在网上就登出来了,就公布了,而且数据是分散的,不一定在一天集中公布。但是从今天开始,既以新闻发布会的方式,同时又把分散的数据集中公布。这三者因素加在一起,就导致今天中国的媒体,不管是电视、报纸、广播、网络,都把它几乎放成头条的这样一个概念。
  主持人:
  一场金融危机让我们普通人,包括媒体在内,都对数字特别的敏感,甚至越来越内行。我们再来看今天不同媒体的不同关注,两个核心,一个是CPI,一个是PPI。我们就发现,同一组数字,但是在有的媒体解读,侧重的是它同比的下降,有的媒体注重的是它环比的上升,你怎么看待这个?
  白岩松:
  我这里头就有两个鲜明的例子,今天傍晚的时候我就在北京街头买了北京的两份晚报,结果发现面对同样的CPI的数字,解读都是不同的,方向都是不同的。
  这张报纸跟国家统计局今天发布的方式是一样,它用的是同比的方式,同比是什么方式呢?是今年的7月份跟去年7月份相比,7月CPI降1.8%,是两年最低的。的确,如果跟去年7月份相比,去年7月份,咱们还处于升息空间,担心虚热,通货膨胀,压力很大的情况下,你跟那个时候的消费价格指数来比较当然是下降1.8%,的确是两年最低。而且报纸现在基本上就用CPI,已经不用居民消费指数了,说明老百姓现在已经了解它了,这可能会让你觉得下降很大。
  主持人:
  心一沉。
  白岩松:
  对。但是你再看这张晚报,它用的不是同比,它用的是环比,什么叫环比?跟上个月比,与上月相比,CPI持平,而PPI也就是工业品的出厂价格,已经回升了,因为这个数据刚才短片中看了,1.0个点。
  所以我觉得在目前的这种情况下,大家的解读方式不同,导致你的心理状态是不同的。国家统计局用的是同比,跟去年相比,这是惯常的发布方式。但是我觉得在目前,我们正处在一场大病过程的康复时期,病来如山倒,正处在病去如抽丝的阶段,我们这个时候没必要跟过去非常虚的时候,特别虚热,甚至强壮到有些让你觉得不正常的时候相比,可能没有说服力,跟我们自己的恢复期相比较,CPI已经持平了,PPI已经上升了,再看发电量,再看我们的外贸出口增量已经到了1000亿以上,所以看到基础基本夯实了,我们可能真的触底回升的过程中比较稳定了,而且企稳向好,再次得以证实,虽然还有些脆弱。
 
  主持人:
  刚才我们关注的是从媒体的角度来关注这条新闻,接下来我们就听听专家的看法,我们来连线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先生,汤先生。
  汤敏(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
  你好。 

  主持人:
  汤先生您看,在上个月的时候,统计局的发言人李晓超曾经说过一句话,他说从上半年的经济统计数据我们能看到,回视中国经济复苏基础不稳固,然后态势不稳定,格局不平衡,而且回升的过程中是充满了不确定、不稳定的这些因素。您看,通过7月份单月的数字,您觉得未来这种复苏的趋势是不是更加明显了?
  汤敏:
  应该说趋势是在那儿,从一个月的情况看来,从PPI、CPI,从工业生产,从出口等等来说,起码来说在第二季度还是保持稳定发展,单说拿这一个月的数据就证明说就企稳了,就没问题了,可能也为时过早,事实上李晓超同样也讲到,我们这个经济里头,7月份的数据还有很多值得关注的地方。
  主持人:
  是否可以利用7月份的数字,我们来再做一个假设,这个基础越来越夯实了,可不可以这样说?
  汤敏:
  应该可以这么说。
  主持人:
  好,谢谢汤先生,稍候我们会继续跟您连线。
  刚才我们说到,这样的一个数字我们关注它,一方面是因为它本身非常重要;另外一方面,我们从数字中可以判断未来中国经济的宏观经济政策是否会发生改变呢?
  (播放短片)
  解说:
  今年二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7.9%,扭转了连续7个季度减速的趋势。而6月份银行新增贷款再次突破万亿大关,直冲1.53万亿,这一数字大大超出市场预期。对此一些专家、学者预测,货币政策将会进行适度微调。
  8月5日,央行发布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9年第二季度的报告,其中除了重复、坚定不移执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基调之外,首次提出了要进行动态微调。
  苏宁(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
  我们讲微调不是讲对货币政策的微调,是对货币政策的操作,也就是后面讲的货币政策的重点、力度和节奏进行微调。
  解说:
  8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会议邀请了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在会上表示,目前我国经济企稳向好的势头日益明显,下一步要继续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宏观政策的取向不能改变。
  朱之鑫(国家发改委副主任):
  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主持人:
  通过短片我们可以回顾一下,中央决策层对于未来中国经济的宏观政策说不改变,但是我们看到有一些专家、学者,他们在自己的研究基础上建议改变,你怎么看?
  白岩松:
  因为首先是在面对大的金融危机情况下的时候,我们的投资拉动的这样一种力度,几乎在全世界都很难看到。所以大家面对一个还不是很熟悉的,甚至很难找到先例的这样一种动作来说,又是在这么大的一个国家里头,国内外议论的声音非常大。
  不妨我们现在来看一个图表,这个图表就能显示出来,比如说我们银行新增信贷,大家看从今年的1月份跟上个月相比的增量相比较,这有三个头,一个是1月份,一个是3月份,一个是6月份,跟上个月相比,一个月都能新增这么多的信贷投放,我们整个上半年新增的信贷投放就超过7万多个亿,国际上都在惊呼,他担心,银行会不会出现呆账、坏账等等等等。但是要做一个通俗的比较的话,有点像你得了感冒,刚开始吃药的时候,服感冒冲剂,你发现医生规定的用量可能是一袋,但是你头一次服用一般是两袋、三袋先喝了,慢慢恢复到正常的用量,我觉得那是一个让药起劲的作用,要迅速地把这个病稳固住,于是出现了我们整个上半年在信贷投放的时候,增量的速度的确很高。
  但是请大家再次回到这个图表,注意,到了7月份的时候,我们新增的信贷数量一下子跟6月份,跟以前相比较就到了3559个亿,这有点什么意思呢?我觉得中国的经济正在面临一个新的挑战,在面对金融危机的情况下,过去这几个月靠有效的药和中国特有的这样一种信贷投放、投资拉动,出现了康复和回稳的迹象,这个时候药劲可能慢慢作用会减弱,但是个人的康复能力要增强。
  但是另一方面请注意,国家的领导人,从总书记胡锦涛到总理温家宝,在过去这20来天的时间里,不断在强调同样的话,要保持这种宏观的经济政策稳定和持续,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要稳定和持续,因为现在有太多的脆弱,这是传染病,国外再有问题也会影响到你。所以我觉得上半年可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非常宽松的货币政策,到了下半年可能更多的是适度宽松,更适度。
  主持人:
  你用的是感冒吃药这样一个比喻,今天我也看了一个比喻,很有意思,他说这就好像开车上一个斜坡,你这一脚油门上去,刚上去一点点,这个时候你是停还是继续加劲,所以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比喻。
  白岩松:
  没错。但是当速度起来的时候,你就要有一个动态的微调。所以过去这一个来月大家的争论,包括上个礼拜有新闻发布会来解释,对有关部门出台说政策的动态微调不理解,大家会理解成是你的大的经济政策是不是要动态微调了,人家说不,是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对它的力度,投放的方式等等进行动态的微调,大的政策是稳定和持续的,万一突然出现了国外的病又加劲了,你再反弹怎么办。
  主持人:
  好,我们继续来听听专家的观点。汤敏先生,您怎么看刚才岩松发表的这份观点?
  汤敏:
  我基本同意他的观点。在这里头,他专业的话,什么叫货币政策?货币政策一般指的是,第一个,你的货币投放量;第二个,你的利率,像这些大东西不会发生大变化。至于下面那些贷给谁,不贷给谁,比如说上半年我们可能给大项目贷得过多了,给中小企业贷得过少了,下半年要更多地向中小企业倾斜,类似这样的,更多是一些技术性的这些微调,我们所说的微调主要指这一类的微调,比如给房地产少贷一点,这一类的我觉得更多的微调,大的政策并没有变。
  主持人:
  汤先生,刚才我们在短片中也一直强调这一点,中央强调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我们也看到一些专家说,他们有一些建议,比如说这种连续性还有稳定性到底要到一个什么样的阶段,您的意见和看法是什么?
  汤敏:
  所谓一定的阶段就是说我们什么时候大的宏观,比如说扩张型的货币政策开始进行变化,一个,我想它的经济的企稳,经济的增长率一定要达到8以上。
  第二个,可能我们的通货膨胀率已经超出了我们正常的通货膨胀率,甚至比我们所谓的温和的通货膨胀更高一些的时候,这时候很可能要做一些调整。
  主持人:
  您刚才涉及到一个话题就是通货膨胀,尤其是媒体在关注CPI、PPI的时候,也就自然把它和通货膨胀联系在一起,您觉得这两者之间有没有关系?
  汤敏:
  是有关系的,因为通货膨胀它的指标就是看CPI,主要看CPI,CPI如果超出了一定的范围,这个应该就是通货膨胀开始了。比如说如果超出了4%以上的话就是较高的通货膨胀,在4%以下、3%以下的时候,应该来说还是温和的一种通货膨胀,从这种意义来说,它的通货膨胀的高和低都是用CPI来测量的,大家都是盯着CPI这个数字,包括PPI。
  主持人:
  好,谢谢汤先生从经济学家的角度给我们解释这些数字。
  刚才我们在演播室里关注的是为什么这些数字重要,接下来我们会继续关注发布这些重要数字的方式也发生了改变,我们的节目稍候继续。
 
  主持人:
  今天国家统计局集中发布7月份的中国经济宏观运行数字,采用的是新的发布方式,我们来看一下。
  (播放短片)
  (2009年8月11日《中国新闻》) 

  主持人:
  今天中国国家统计局将打破常规,将原来分散在多天公布的一个月的各项经济数据集中在一天全部公布,这也是国家统计局今年进行统计改革以来的一项重要内容。
  解说:
  今天,我们登录国家统计局的官方网站看到,按照目前仍然挂在网站上的2009年国家统计局经济统计信息发布日程表,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及工业品价格指数PPI这两项数据,按计划应该在8月10日,也就是昨天公布,但是这两项经济数据被推迟到了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同7月份的其他经济数据一起被公布,而引发这一变化的正是一份关于调整主要经济统计数据发布计划的公告。
  在这份8月1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公告中明确写到,从今年8月份起,统计局将在年度、季度新闻发布会的基础上,开展月度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工作,将原计划按月定期分别发布的上月工业生产、居民消费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等主要经济统计数据,在每月11日左右集中统一发布,之所以做出这种调整是为了及时、全面地满足社会公众对我国主要经济统计数据的需要。
  另外,中国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日前也对媒体表示,今后统计部门要打破统计的神秘感,让统计更加透明,如果很多民众都质疑国家统计局的某个数据,只要言之有理,国家统计局都将做出回应。
  马建堂(国家统计局局长):
  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我们都会虚心地接受,我们也会实事求是地、平等地来做进一步地沟通,做进一步的说明,对我们的质疑和批评都是作为推动统计工作前进,提高数据质量的动力。
  主持人:
  国家统计局不再是像以前那样,就是逢季度才开一次新闻发布会,而是每月都开了,你怎么看待这个变化呢?
  白岩松:
  其实很多年前的时候我们看过一本书,叫《数字化生存》,当时我们还觉得它针对的是整个计算机和新技术带来的一种挑战。但是你其实发现,不仅仅是在计算机领域,现在的数字对我们的个人经济,个人的生活,经济的生活格外重要,就像提醒你每年要做一次体检,你作为一个个体要通过体检知道自己身体运行的状况,你也要通过数据感受,你生活的国家究竟经济数字运行得好吗?我是辞去工作另闯,因为现在机会很多,还是最近经济形势不好,咱先忍忍,开玩笑。
  所以在整个社会对数字开始高度敏感和在意的情况下的时候,任何一个数字的出台能进行更加科学化的解释,才能够让大家得知更靠近真实的答案,在这种情况下的时候,即使月度的经济指标也前所未有的重要。所以过去只是简单的发布。就像我刚才举的例子里,同样一个CPI,两份一个城市里的晚报解读是不一样的,一个是用同比,就会让你觉得跟去年相比咱还是降得挺狠的;如果跟上个月相比,持平了,那咱们的经济开始复苏了,你又稍微笑容多一点。其实他们俩说得都对。
  主持人:
  你觉得这些宏观经济数据公布出来之后,人们能从里面做出自己的解读,及时地让老百姓知道,这样的好处是什么?
  白岩松:
  因为现在每一个人在通过不同的解读有可能产生误解,甚至产生错误的判断,因此更加靠近客观现实的时候就很重要。
  前几天的时候,原来曾经任国家统计局的局长,现在在发改委当副主任的朱之鑫就说过这么一句话,他说两任总理都给我们统计局题过词,朱镕基提的是“不出假数”,然后温家宝总理提的是“真实可信”,这就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他说我们就是要在这样的指引下去改进我们整个统计的工作。在越来越真实可信的情况下,真实可信也会让人产生不同的看法。
  所以你看现在国家统计局的局长马建堂,他是去年从青海调过来的,他强调一段话,“现代社会已经进入网络化时代,在网络中,信息传播和接受量巨大;每个网民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发布者;每条信息、每种观念都可以在网上迅速传播;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对统计工作、统计数据做出评判,并使这种评判在网上急速蔓延。对的是好的,如果误解的呢?
  所以大家就会回到你提出的这个话题,为什么过去是简单的发布,现在集中在月度也召开新闻发布会了呢?因为记者可以成为所有百姓好奇的延伸,他就可以利用发布会的方式,当你发布完数字之后,我有哪些不明白的,我有哪些质疑,我有哪些其他的理解,当面就提出来,他有更多的时间去解读,这样的话使仿佛很理性的数字呈现出更加理性和真实的客观现实,这样的话大家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误解。
  主持人:
  这是不是意味着以前可能国家统计局更多的是担负一个,我把数字提供给你了,现在由于有了这样一个新闻发布会,他可以去解释、沟通、交流这样的数字的来源了。
  白岩松:
  没错。所以在这样的过程中,我觉得咱们不仅要把目光盯在国家统计局的身上,说国家统计局要不断改进你的方法,媒体作为一个二传手,在排球比赛中得二传手,再得了主攻就得天下了,现在既有主攻,又有二传,媒体要扮演好二传手的角色。
  今年6月份的时候,国家统计局办了一个媒体的研讨班,给大家讲统计知识各方面的知识,这样将来解读的时候就会更加准确一点。
  所以加在一起的时候,将来一个又一个看着很简单的数字,如果经过了统计局工作方式的改进,和媒体更通俗易懂和善于转化成所有人都能接受的更靠近客观事实的这种解读的话,数字就不会被领歪了,我们的数字化生存就会更舒服,更做出准确的判断。
  主持人:
  岩松,我今天看了一个评论,我觉得非常有意思,他说统计局加强跟民众的沟通非常重要,但是比这个更重要的是,如果你让这些数字不让人产生怀疑和质疑,那不是更好吗?
  白岩松:
  对,所以这就是在一个过程中。
  首先有一点,统计,我今天查了一下现代汉语辞典,就是对有关事情的数据来进行搜集、整理、计算,还有分析,中国这么大的一个国家,甚至全世界所有的国家,统计就跟黄金一样,想要达到百分之百的纯金是不可能的,只有无限地去靠近它,我想统计局在做这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