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杨霞
一条条高标准、高质量的水泥路环绕全村,一栋栋白色的小洋楼分布在公路两旁,千亩果园挂上了翠绿的果实,地膜花生在树下呈带状分布,果园旁边,新建的山平塘扬起微微碧波……这是记者8月7日在我市剑阁县汉阳镇中心村所见到的情景。如果不是村子中心留下的一处15平方米的民房废墟,记者很难想象,这曾是一个几乎被震灾彻底摧毁的村子。
半年多完成三年重建任务
记者所见的15平方米的废墟是村民王小春曾经的家。如今,他已搬进了相隔几百米的一幢两层小洋楼里。记者见到王小春时,他正在自家门前的地里收已成熟的西瓜,一个个又大又圆的西瓜躺在地里,煞是喜人。
王小春的新房造价14万,其中国家补助2万,贷款4万,他又向亲戚借了4万,其余的则是自己参加村里的以工代赈项目建设所得。
在王小春的西瓜地旁边,新建了一口微水池,这口池子解决了附近数十亩农田的灌溉问题——建这口池子,正是王小春和几位村民的意见,如今它已开始发挥作用。
王小春说,中心村过去是旱山村,春旱冬干,全村种植传统粮油作物收获甚微,辛苦一年下来一亩地只能赚两三百元,通过以工代赈,村民们建起了山坪塘、微水池等水利设施,彻底改变了村里的用水困境,使得水果、花生、蔬菜等高经济价值作物在中心村有了立足之地。
“一亩果园套种辣椒等矮秆作物,一年至少也能收上5000来元,比在外面打工还划算。”王小春说。
从2008年11月重建开始到今年7月,不到一年时间,是什么让这个村子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带着这个疑问,记者走访了中心村和市、县以工代赈办公室。
汶川大地震过后,省以工代赈办公室选择在青川、北川、剑阁首批启动了3个以工代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帮扶村建设试点。在汉阳镇中心村,通过以工代赈灾后重建项目,解决了受灾群众“生存”与“发展”两大问题:不仅使村民全部搬进新居,同时使得农业基础设施功能和农房重建得到全面恢复和改善——全村完成农房重建144户,对234户危房进行了全面维修加固,恢复重建沼气池140口,全村公路通组率达到100%,实现了村、组、户道路连网,100%的农户用上了安全卫生水,恢复重建山坪塘及微水池129口,新建微水池6口,农田灌溉用水已覆盖全村,还发展1100亩“剑门牌”雪梨、地膜花生400余亩、辣椒350亩、莲藕150亩……户平特色产业面积达到2.9亩,可实现当年人均增加收入1000元以上。
“中心村以工代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帮扶村项目建设,较好地探索了自主重建机制、社区参与机制、资源整合机制、公平公正机制、感恩教育机制和全程监督机制,为灾后重建提供了新经验、新途径和新办法,促进了全村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进步,展示了帮扶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风貌,基本实现了出经验、出效益和出形象三大目标。”今年5月18日,在剑阁县召开的全省以工代赈灾后恢复重建帮扶村现场会上,省发改委党组成员、以工代赈办主任陈华亨概括了该村的成功经验并给予高度评价,并要求全省8个地震受灾市州认真学习剑阁做法,推广剑阁经验。
现在,中心村已经成为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示范榜样。村容村貌得到了彻底治理,村风民俗得到了根本转变,干群关系更加紧密。
奇迹是怎样创造的?
不到一年时间基本完成地震灾后行政重建、经济重建和社会重建三大任务,中心村灾后重建奇迹是怎样创造的?记者在市、县以工代赈办找到了答案。
——以规划为引导,实施有序重建。该村注重调动广大受灾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帮扶村项目规划,形成了“1+7”的规划体系,即一个总体规划加村组公路、基本农田、人畜饮水、小型水利、农户住房、特色产业、村级组织7个专项规划,保证了中心村灾后重建有序实施。
——以群众为主体,激励自主重建。通过全村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大会,宣传国家灾后重建政策和以工代赈政策,由村民表决来对项目进行筛选和确定,自始至终坚持发挥受灾群众主体作用,为项目全面快速完成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同时,认真执行以工代赈政策,用项目资金的30%支付当地农民工工资,并要求项目施工单位必须尽可能使用当地受灾群众,不仅给当地群众带来增收机会,还调动了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
——强化资源整合,加快全面重建。整合政策资源,建立项目建设的政策支撑机制。整合财力资源,建立项目实施的资金保障机制。通过建立“项目整合、信贷扶持、政府奖补、部门帮扶、社会参与、农户自筹”的投入机制,利用550万元以工代赈项目资金的杠杆作用,整合部门、业主和农户重建资金,累计完成投资2280余万元,整合比达到1:4。整合人力资源,建立工程推进的劳务供需机制。据统计,中心村项目总用工量为8.64万个,群众获取劳务报酬近500万元,其中参与以工代赈项目工程用工4.3万个,获取劳务报酬172万元。
——健全监督体系,坚持依法重建。在整个建设过程中,坚持邀请县纪委、监察部门参与全程监督,确保了中心村快速重建任务的健康推进。使整个重建工程有效地处于阳光实施中。
——突出感恩教育,促进和谐重建。通过村支两委会、党员大会、村民大会以及把市办党支部组织生活放在灾区过,市县以工代赈办公室全体党员在中心村参加义务劳动等形式,开展“自力更生、重建家园”宣讲和感恩教育活动,在全村重建的农房上,几乎随处可见鲜红的感恩对联,村民刘建林的“福”字楼柱子上的一幅自编对联写道:危房销毁自力更生自建家园,新房落成感谢党的政策英明。横批:共产党万岁。感恩教育在中心村已融入了新村的民风民俗,村民的精神重建也完全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