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争坐“交椅”有“钱途” 漫画作者 李法明
我是一所高校政治学专业研一的学生,下学期就将步入研二。眼下最让我困惑的,是一件摆不上台面、也无法和同学朋友讨论的心事——“我到底要不要花钱买版面发论文?”由于我们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的是两年制,这件事已经成了我刻不容缓必须考虑的问题了。
入校之初我就发现校道两边的树上、海报栏里贴了很多“正刊荐稿”的小广告,印着一些我从没听说过的《××论坛》、《××导刊》之类的杂志名称,并附有中介的联系方式。很快,我就明白了这些小广告的奥妙:发表论文是要花钱的,按刊物的学术等级、刊登论文的版面等条件计算,发表价格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只要你打个电话,准备一篇所谓的论文,再付上足够的钱款,就可以让自己的名字和作品在学术期刊上印成铅字。
我一直以为这些都是敛财的骗术,但春季学期开学后,总能在不经意间听到班上同学议论这些广告。一次课后,我看到同班一名同学等到教室人快走光时,拿出自己发表论文的杂志去向导师报喜,那是一本新疆某杂志社出的《××导刊》。不久后,我又听说班上一名同学发表了一篇论文。一个和我关系很铁的同学跟我说,他也正打算联系一下,“发表发表”。
在这样的刊物发表文章,根本不用担心水平和质量,甚至连专业是否对口都不必考虑。上学期,我们学校经管学院的一名同学,向我的舍友要论文拿去发表,要求“只要是论文格式、没发表过的就行”,我室友随便给了他一篇自认为是敷衍之作、老师打分“B”的课程学期小作业。没想到,几个星期后这篇文章居然就“发表”了,除了字数有所删节,原文结构并无改动。论文内容和作者的专业完全不对口,由此可见这些刊物的学术水平了。
如果不是上个月被师兄提醒,这种让我连鄙视都懒得鄙视的做法,根本不会成为我的烦恼。但是,按照我们学院奖学金评定的规则,是否发表论文以及发表的数量是制胜的重要砝码。师兄给我看了他的几个同学的简历,我发现那些获得一等奖学金或者优秀奖学金的师兄师姐,绝大部分都有大作见诸小广告上提及的那些“学术刊物”。虽然也有个别真正有实力的,发表在业内承认的权威杂志上,但那只是凤毛麟角。师兄看出我的犹豫,教育我说,如果我不发表论文,要想评奖“有难度”。
听完师兄的劝告,我心里非常矛盾。我并不想凭借这种令人不齿的行为获得奖学金,但奖学金对我而言,其意义不仅仅是精神上的奖励。因为,我们的奖学金是与学费挂钩的。也就是说,如果能评上奖学金,我就不需要缴纳学费;而如果像师兄警告的那样“评不上”,我就要成为以前所说的“自费生”,向父母伸手索要上万元人民币来填这个缺口。学杂费、生活费以及下学期找工作需要的各种花费,对于我处在社会底层的父母来说,是一笔足够沉重的负担。
我真的不忍心让父母再为我节衣缩食。两年匆忙的学习生活让我有心却无力去从事兼职,只能寄希望于毕业时找到一份好工作,多挣钱来报答他们——但是,如果简历上光秃秃的,我又凭什么对用人单位说自己是这群毕业生中的佼佼者呢?
大家能考上研究生,其实彼此之间差距并不大,学习成绩的优劣也并不明显。能将我们的差距拉开的,就是你有没有发表论文,有没有科研成果。当然,我们当中也有一心走学术之路、努力阅读各种书籍、潜心研究的同学,但更多的人,除了完成学习任务之外,都在自己的小天地里遨游。如何找到一份好工作,才是我们更关心的问题。
一方面,我内心坚持着自己对于道德的界定标准,面对那些只能称为练笔和作业的文章,我不能容忍自己用金钱让它们穿上“学术论文”的外衣,并以此牟利;但另一方面,当我看到身边的人纷纷这么做时,我心里又泛起一些不甘不平。
如果我坚守底线,则会被按“潜规则”行事的人挤出局;而如果我放弃坚持,与之为伍,又会违背自己的良心,自己都看不起自己。这样的苦恼陪伴着我开始了这个暑假,但我真的不想将这种烦恼带到新学期去。(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