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侯静

    7月12日,青川县枣树村枣树坝十分热闹。三五成群、络绎不绝的游客,给这美丽的村庄画上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也给农家乐老板雍菊花等村民带来不尽财富和欢乐。

    指着一栋栋蓝底、白墙、小青瓦的房子,枣树村村支书王义碧感激地说,“要不是宁波市的结对帮扶,我们不可能这么快就把家园建设得这么美丽。”

   “宁波市在努力做好国家‘规定动作’——对口援建的同时,还主动增加‘自选动作’——结对帮扶,这种‘主——次’、‘大——小’有机结合的援建帮扶模式,从根本上促进了对口援建乡镇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走出了一条对口援建的新路子。”昨日,青川县委常委、副县长、县对口支援办主任王金川高兴地对记者说。

   为了灾区群众生活更好

    万里援建已很难,“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就更忙,宁波市为何还要主动增加“自选动作”——结对帮扶?面对记者的提问,宁波市援建指挥部指挥长史济权说,“‘5·12’特大地震给青川县带来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我们援建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我们对口援建的乔庄、黄坪、瓦砾、茶坝这一镇三乡位于青川县中部,山高坡陡,道路崎岖,自然条件较差。我们在帮助乡镇建学校、卫生院和修道路的同时,派出工作人员进村入户调查研究,发现这里的农村经济十分困难,基础设施很落后,村民们生产生活条件异常艰苦 。为了从根本上促进这一镇三乡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了让灾区群众生活得更好,我们援建指挥部积极探索创新援建机制,将‘输血’与‘造血’紧密结合,迅速开展‘镇村结对、产业结对、学校结对、医院结对’等帮扶工作。宁波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我们的探索创新,迅速发出了广泛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青川县灾后恢复重建的号召。”确定三年投入1200 万元帮扶资金的同时,加大智力支持。

    “四结对”引领帮扶工作

    如何结对帮扶?史济权告诉记者,宁波市援建指挥部根据援建青川县“一镇三乡”28个村,8所学校,8个医疗机构的灾情程度和宁波市各地经济状况和优势特长,宁波市共安排35个经济较发达的乡镇(街道、企业),13所学校,22个医疗机构分别与相应的行政村或单位进行“一帮一”结对帮扶。

    镇村结对  宁波经济较发达的乡镇(街道、企业)结对帮扶青川的村。结对单位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帮助结对村恢复完善基础设施;培训村干部和劳动骨干,传授技艺,提高致富技能;引导当地富余劳动力到宁波市相关企业务工……

    产业结对 将宁波市的产业优势与结对村的自然资源优势紧密结合,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帮助制定经济(产业)发展规划;指导建立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户分工协作,改造传统小农经济模式;帮助引入优质农产品,培育名特优新产品;帮助建立企业合作交流平台,引导两地企业合作交流活动……

    学校结对  利用宁波市在教学方面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帮助对口支援学校改善教学条件;通过支教、培训师资等活动提高教学水平;开展顶岗挂职、助学奖优、资助贫困生等活动;结对帮扶学校共享教育理念、教学资源、教研成果、教学方法……

    医院(机构)结对  帮助受灾医院建立健全卫生、防疫、疾控工作体系;帮助建立村级医疗卫生服务站,完善相关制度、配备必要的医疗设施;在人力支持、人员培训、技术咨询、制度完善、设备捐赠及管理经验共享等方面开展帮扶……

    “四结合”凸显帮扶活力

    “宁波模式”有何特点?记者采访了青川县委县政府和宁波援建指挥部的有关领导,他们认为,“宁波模式”做到了“四个结合”:

    政府援建与社会力量帮扶相结合。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广泛动员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对口支援帮扶工作,这就确保了帮扶工作既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进,又有强大的社会后续支持力量,进一步整合凝聚了宁波民间的力量,既有经济效益,更有社会效益。

    物资捐助与智力支援相结合。宁波市既为对口援建的一镇三乡提供物资援助,同时提供智力、管理、技术、市场等方面的帮扶, “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硬件”与“软件”相匹配。

    短期目标与长期效益相结合。宁波市在结对援建工作中既立足当前,为灾区群众解决急需的困难和问题,又着眼长远,为灾区群众长久持续发展创造各种条件,提供有效支持。这无疑为青川群众脱贫致富提供了不竭的强大动力。

    对口援建与结对帮扶相结合。对口援建结合结对帮扶从最根本的农村经济细胞上着力,促进青川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举措,成为推进地震灾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