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周萱

    财政是党和政府履行职能的物质基础、体制保障、政策工具和监管手段,强有力的财政保障是促进“两个加快”的关键。当前,正值加快推进灾后重建的关键时期,各方资金需求量大,但全市财政的财力基础差、保障能力弱、发展后劲不足等现实问题摆在面前,一些事关百姓生计的民生工程能否顺利实施?有限的财政收入如何保障重点支出?重建资金如何监管?

     7月6日,市委常委、副市长、市灾后重建委员会副主任王菲,市财政局局长唐小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杨浩接受本报记者专访,对有关问题作了解答。

    记者:财政是政府履行职能的物质基础,社会各界都十分关注,在广元这样一个边远山区、革命老区、连片贫困地区“三区合一”的特殊地区,加之又是地震重灾区,做好财政工作实属不易。近年来我市财政状况如何?

    王菲:社会各界之所以十分关注财政工作,是因为财政支出的总量和结构直接直观地体现着党的方针政策,反映着政府活动的范围和内容,直接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我们广元基础差、底子薄、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近年来,我们的GDP和财政收入在全省排名一般都在17位到19位之间徘徊。2005年一般预算收入3.9亿元,支出27.9亿元;2007年一般预算收入6.7亿元,支出47.9亿元。由此可见,这几年我们对中央、省上的转移支付依存度都是高达86%左右,也就是说,主要靠上级补助的钱来过日子。这日子啊,过得紧巴巴的,也过得很苦很辛酸!很多该保障的项目没有钱支,许多人民群众企盼、也该办、也想办的事情,都是因为“手长衣袖短”,没有钱而没有办啊!

    去年,我市遭受“5·12”汶川特大地震和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财政收支矛盾更加突出。在这种特殊困难面前,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沉着应战,在上级党委、政府和财政部门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我们的财政渡过了难关,虽然我们的一般预算收入只实现了6.1亿元,但支出总额达到了167亿元,为抗震救灾、灾后恢复重建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记者:去年这么大的支出规模,主要支出在哪些方面?

    王菲:在去年的支出盘子中,一是全力保障抗震救灾。地震发生后,我们迅速启动财政应急保障预案,及时拨付受灾群众临时生活救助金,安排资金用于抢险救灾、受伤人员救治、疫病防治、建过渡安置房、抢修交通、水利等“生命线”工程开支,全年共拨付救灾及灾后恢复重建专款145亿元。二是全力支持城乡居民住房、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事业和城乡基础设施恢复重建。三是全力支持产业恢复重建。支持企业恢复生产、技术改造、园区建设、节能减排、中小企业发展、企业破产改制等。支持农村群众恢复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农村粮食直补、良种直补、农机购置补贴、农业担保等各项惠农政策扶贫解困;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和农业园区建设等,帮助提高农民收入。大力支持商贸、旅游等第三产业恢复重建。四是全力支持“八大民生工程”。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财政统筹安排22亿元资金落实了就业促进、扶贫解困、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道路通畅、环境治理、百姓安居等“八大民生工程”的急需开支。教育方面,启动了城市义务教育免学杂费工作,惠及全市3万多名城市义务教育学生;对地震重灾区家庭困难学生进行了特别资助。社会保障方面,对农村低保、城市低保困难对象及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政策按时兑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范围扩大。就业促进方面,落实了再就业资金、岗位补贴、培训补贴、失业救助、公益性岗位开发,将17.9万名受灾劳动者纳入就业援助范围。去年元旦期间,筹资2200万元为低保对象每人发放一次性生活补助金100元。五是在保证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等待遇按时发放和机关正常运转的前提下,要求各级各部门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对公务购车、公务费、公务接待费、出国出境经费进行全面压缩,建设节约型政府。客观地讲,我们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都很敬业,收入不高,讲奉献。机关也只能保证基本运转,去年人均公务经费才3000元,有的单位领导出远差,飞机都不坐,只坐汽车、火车节约开支。

    记者:去年在这么特殊的情况下,我市财政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全省发达地区和周边地区相比,还面临哪些困难和问题?

    王菲:这些成绩是纵向比的,是在低水平基础上取得的成绩。与全省发达地区和周边地区相比,我们的财政仍然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一是自身收入总量小,人均可用财力少,对上级财政的依存度太大。二是市、县政府调控力度很弱。近年来,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随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的增强,随着公共财政体系的逐步建立,财政保障逐步退出了对一般性、竞争性经营领域的投入,着重保障政府实现经济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职能,中央和省财政重点加强了对“三农”、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环保等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而这些资金都是专款,必须专款专用。去年在167亿总支出中,可用财力很少,有75%都是上级财政专项补助。按照专款专用的原则,不得将“买醋的钱用来买盐”,只能按照上级的规定,对符合政策和条件的经济社会发展项目进行支持。三是减收因素多,财政增收形势严峻。随着国家增值税转型、燃油税改革、小规模纳税人税率调整、地震灾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减免与抵扣、暂停和取消139项行政性收费等政策的实施,将导致全市财政收入锐减。四是政策性增支压力大,收支矛盾十分突出。今年将落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公务人员津补贴等政策,政策性刚性支出和当前灾后恢复重建等现实需求,将对今年财政形成巨大的支出压力,资金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五是有限的财政公共支出能力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社会公共需求之间存在突出矛盾。目前,群众对公共服务、公共财政要求越来越高,但我市仍是典型的“吃饭财政”,财政公共支出能力十分有限。再则,群众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财政支出也有一个逐渐了解和理解的过程,也必须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大包大揽”的做法的思想观念,通过财政资金的引领和放大效应,实现由多元化的投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资金困难问题。

    记者:当前,我市正处在加快推进灾后恢复重建的关键时期,在财政如此困难的情况下,如何筹集资金保障恢复重建?

    王菲:根据规划,全市灾后恢复重建计划总投资1275.82亿元(不含中央垂管、省直管和跨区域项目),从目前筹集到的资金来源来看,中央补助278.66亿元,加上省上补助、特殊党费、社会捐赠、对口援建、国外紧急贷款、地方政府债券等才400多亿元,银行贷款及自筹需800多亿元。

  面对巨大的资金缺口,我们将从以下六个方面采取措施予以解决。一是对重建项目进行实事求是的规划和调整,防止超标准、超实际、超概算的项目,不许摆“半拉子”工程。二是加强财税政策研究,想方设法用好用足政策,积极向上争取转移支付、专款补助等政策、资金的倾斜和支持,增强财政的保障能力。三是加快产业恢复重建步伐,培植财力,增加收入。进一步打好灾区牌、重建牌、合作牌,深化对口援建机制,拓展开放合作空间,加大向外争取、承接产业转移和招商引资力度,吸引社会资金和民间资金投入灾后恢复重建。四是继续向银行推介灾后恢复重建项目,争取银行贷款。积极搭建融资平台,组建融资担保公司,有效放大财政性资金,引导银行信贷资金投入灾后恢复重建。五是树立“经营财政”的理念,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把土地资源开发、矿业资源开发、煤气资源开发、公用事业经营等政府公共资源的经营管理全面纳入规范管理,最大限度地盘活资源。树立“综合财政”的理念,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整合不同部门、不同类别的资金,集中财力配套用于恢复重建。树立“效益财政”的理念。抓好国有资本的运营和管理,建立国有资本科学的进入、退出和置换机制,最大限度地实现国有资本的经营收益;对列入恢复重建预算的项目资金要广泛推行绩效考核评价,全面实行跟踪问效,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六是继续坚持“有保有压”原则,在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公务人员、教师工资和机关正常运转的前提下,进一步压缩一般性支出,严格执行省委、省政府“四压三停”政策要求,大力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坚决取消不必要、不合理的支出项目,腾出更多财力支持恢复重建。

    记者:国务院提出了“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与这个要求相比,我市一些项目推进速度还不够快,一些事关百姓的民生工程项目还没有开工,面对如此巨大的资金缺口,将采取哪些措施加速推进项目建设?

    杨浩:去年国家先后发布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10个专项规划。之后,我市迅速编制完成了灾后重建实施规划和工作方案。按照城乡住房、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四个优先”的原则,全市灾后恢复重建有力有序推进。至6月30日,全市累计开工项目2648个、竣工986个,分别占规划数的40%和15%,完成投资392.15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31%。

    但与国家、省“提前加快”的要求和“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相比,我市灾后重建仍有较大差距,部分项目推进还不够快,一些项目未及时开工。存在差距的原因,一是根据国家三年重建总体规划,灾后重建目标任务本就十分艰巨,而按照“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要求,对我市而言,任务更重,压力更大。二是国家、省反复强调,灾后重建项目必须规范有序推进,程序不减,周期缩短。由于规划、环评、土地预审、节能审查、可研批复、招投标、财政评审等环节是国家投资项目的基本程序,大量的“规定动作”影响了重建项目的加快推进。三是灾后重建初期,部分地方、部门存在观望的现象,前期工作不够积极主动,加之对项目工作不够熟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灾后重建项目的加快推进。四是由于去年编报规划时间紧,部分项目具体实施时需进行建设内容、规模调整,尚需通过国家和省中期评估予以认可后方可加快推进。

    按照“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具体时间要求,现在还剩15个月的时间,在“程序不减、周期缩短”的大原则下,我们将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灾后重建项目建设。一是立足“提前加快”,进一步创新工作方法,健全项目绿色审批通道,下放审批权限,简化审批程序,特事特办、急事急办、限时办结,努力加快项目前期工作。二是落实专门领导、责任科室,集中优势,分兵把口,搞好协调服务。三是尽早作好中期评估相关准备工作,着眼全市灾后重建实际,对重建项目进行一次全面梳理、筛选,待中期评估正式开展后,争取第一时间申报、认可、实施。总之,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市发改部门将进一步增添措施,加强统筹协调,积极推进城乡居民住房、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建设和产业恢复重建步伐。
  记者:加快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对资金保障的时效性要求极高,我们如何确保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和重点支出需要?

    唐小平:非常之时,务必采取非常之策,切实加快灾后恢复重建资金拨付进度,确保重建项目建设需要。一是切实做好群众最期盼、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项目的资金保障工作,优先保障城乡住房、学校、医院等重建项目建设资金。二是对年初预算已作安排的建设资金,保证及时拨付到位。三是对新增、调整安排的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及时调整、调度、安排好资金。四是对资金预算未下达但具备开工条件的建设项目,积极筹调资金予以支持。

    记者:地震灾后有哪些税费优惠政策,我市执行情况如何?

    唐小平:“5·12”地震后,为减轻重灾区企业、单位和个人的经济负担,中央、省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地震灾后税费优惠政策,主要对受灾企业、单位和个人在营业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契税、土地增值税等14个税种,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防空地下室异地建设费、城市房屋拆迁管理费、房屋安全鉴定费等4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散装水泥专项基金、营运旅游汽车客运附加费等7项政府性基金实行了减免。虽然我市财政十分困难,但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让利于民”,明确要求财税部门不折不扣地执行好这些税费优惠政策,千方百计把中央、省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2008年,全市减免各项税费近2亿元;预计今年全市减免各项税费将达到2.4亿元。

    记者:在落实积极财政政策中,市政府采取了哪些强有力的措施,确保灾后恢复重建和扩大内需资金高效、安全?

    王菲:在恢复重建过程中,为了高质量高标准推进扩大内需和灾后重建项目,我们按照“提速加快不越轨”的要求,切实加大对项目资金的监管力度。一是高度重视,把灾后恢复重建项目资金监管列入重要日程。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和市重建委员会定期听取和研究重建项目资金监管情况。通过市委巡视督导组督导、纪检监察部门检查、审计财政部门监管以及特邀监察员监督“三位一体”的监管模式,多渠道全方位对扩大内需和灾后重建项目进行监管。对发现的问题责成相关责任单位限期整改,对违纪违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二是创新机制,确保项目加快推进。市政府先后制定了《广元市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及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管理实施细则》,对项目审批、招投标、资金管理、项目实施、项目督查、项目验收、项目评估、项目审计等作出了明确规定。资金管理坚持“资金随项目走,项目随规划走”的要求,规范资金拨付审批程序,加快项目财政评审,做到限时下达指标,专项调度资金,及时拨付资金,充分发挥资金效益,为加快项目建设创造条件。三是从源治本,严格项目资金监管。严禁党政干部违规干预项目招投标工作,要求重建项目必须阳光透明,规范流程。定期不定期组织开展灾后恢复重建项目资金专项检查,对项目审批、招标投标、合同执行、资金使用管理、工程建设进度、工程竣工验收进行全过程监管。
记者:目前灾后重建任务繁重,资金缺口大,广元财政实力弱,面对重重困难,我们是否有信心和能力为“两个加快”提供强有力的财政保障?

    王菲:目前,困难确实很多,压力很大,但是机遇也很多。去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促进扩大内需的政策,不仅有利于扩大投资、激活消费,还有利于我们提前上马一批重大项目,承接一批产业项目,办成过去多年想办但没有能力办的大事。目前,我市作为连接西南、西北的重要综合交通枢纽正加速形成,一批大项目即将建成投产。可以说,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必将迎来广元有史以来经济社会最好最快的发展时期。今年上半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3亿元,同比增长56%,支出实现62亿元,同比增长166%,取得了财政收入、支出都创历史最好水平的良好成绩。这也从财政保障的角度,为我们增强了信心!我相信,有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有上级党委、政府和财政部门的关怀和大力支持,有各援建方的资助,有全市人民继续发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广元一定会迎来光辉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