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社会对改革高考制度的呼声日益增多。2009年高考结束之际,民办非营利机构“21世纪教育研究院”立即推出其“民间版”高考改革方案:国家建立以统一考试为基础的多轨道、多样化的考试,让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考试,而且像西方学生一样同时收到多所高校的录取通知书,自由选择就读的学校。(《新京报》6月14日)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教育主管部门就一直在探索高考改革,有些措施的力度还比较大。如今年全国有11个省份进行了新课改高考,采用“高考成绩+学业水平测试+综合评价”的录取标准。这相对于已实行多年的“3加X”考试,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一考定终身”。尽管如此,高考改革并没有迈出实质性步伐。上述改革的所谓“三位一体”录取,仍是将原来的高考科目拆分与重组,但集中录取制并没有变,学生与高中仍以分数为最高奋斗目标。

  据说“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高考改革方案一要“以学生为本”,二要促进教育公平。果真如此,就不仅仅是改革考试和录取方式,更要紧的是对现行高考制度来一个较彻底的变革,特别是让高校与学生各自享有更大地自主招生权与学校选择权。

  现在来看,这样的深入改革不仅牵涉到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理念,更存在一个强大的利益集团。美国学者奥尔森在《国家的兴衰》一书中说,任何一个国家只要有足够长时间的政治稳定,就会出现特殊利益集团,而且,它们会变得越来越明白、成熟、有技巧。然后它们就会对这个国家最重要的公共政策,如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政治机器等,尤其是行政和法律,会越来越知道该怎样操纵,懂得在操纵时怎样找到好的理由。

  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尤其是实行市场经济后,社会也把市场经济的一套交换方式带入公共领域,一些掌握资源的权力和公共服务部门,逐渐形成了自身的利益,在一些行业和领域,特殊利益群体也开始形成和发育。

  教育领域的特殊利益群体主要有三个,首先是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大到教育方针、政策、规划、经费和纪律等,小到高考内容、教材、大纲、教师资格、专业设置、各种评比等,都由他们决定;甚至,本应属于高校和学校内部的事情,教育主管部门也要插手。这里的很多环节,都存在着谋取部门和个人利益的空间。

  其次,名牌学校及其教师也是一个重要的利益群体。在目前优质教育资源还很稀缺的情况下,他们能轻而易举地将此公共资源变为自己的特殊利益。各种各样的择校费就是将钱学交易合法化、制度化。

  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进入“名牌学校”、享受“优质教育”,成为学生家庭背景和经济能力的竞争。因此,那些竭力维护“名牌学校”特殊地位、能便捷享用这一资源的权势阶层和富裕家庭,就是教育领域的第三个利益群体。

  这还只是一个大概的分析。教育领域的特殊利益群体,不仅垄断了教育领域几乎所有的权力和资源,甚至也掌握了社会的大部分财富和资源。虽然在这三者间也有一些矛盾和冲突,但在保护自身利益、享受优质教育这一点上,他们的诉求是一致的。要撼动这个利益链条,谈何容易。

  高考改革要向公平和公正的方向迈出实质性步伐,改革者就必须拿出大气魄,超越利益集团的羁绊,否则,改革就只能在原点踏步。

  邓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