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拉开帷幕。 中新社发 振华 摄


  中新网6月8日电 综合报道,2009年高考7日如期拉开帷幕,全国约1020万学子进入考场,迎接他们人生中的一次大考。今年全国普通高校计划招生629万,为确保公平公正,中国官方、各地相继出台、调整相关规定,为高考保驾护航。 

  各地调整加分政策 防止以“权”换“分”
  每年高考临近,高考加分问题都会变得越来越敏感。随着舆论监督力度的加大,以及考生对高考公平的呼唤,全国不少省份对高考加分政策有了调整。
  首先,对一些比赛不规范、证书有水分的加分项目进行了调整。例如,北京市规定,今后该市认定的高考持有国家二级运动员(含)以上证书的测试项目,将被限定为15项。上海市则规定文艺特长生加分分值减少,一些竞赛项目加分分值也由20分减为10分。
  其次,对以“权”换“分”的“重灾区”项目进行了调整。例如,重庆市2009年的高考加分政策就明确规定,继续保留获市级优秀学生称号和高中阶段思想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迹并获得市人民政府及以上表彰奖励者加20分的政策,取消市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加分规定。
  保送生招生须公示 多所高校减招本地生源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日前表示,今年将重点规范保送生等特殊类型招生,认真落实程序和标准公开、资格和结果公示,做到全程有监督、举报有查处。据介绍,目前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已公示保送生等共计59537人。
  此外,长期饱受争议的生源本地化问题,在部分高校中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教育部曾明确要求,部属高校要压缩本地生源比例,争取将其逐步控制在30%以内。
  《人民日报》的报道说,从2009年公布的招生方案看,情况得到了改观。上海、湖北、江苏、浙江等地的多所部属高校都压缩了本地招生名额,武汉大学等高校已经实现了“本地生源不高于30%”的目标。
  教育部发五项禁令 “电子眼”巡查全国考点
  今年以来,一个高考版“潜伏”剧在各地陆续上演。湖南邵东县考生王佳俊冒用同学的身份上贵州师范大学案遭曝光,随后,北京版、河南版、湖北版、河北版“罗彩霞事件”相继浮出水面,引发广泛社会关注。
  针对有可能发生的高考舞弊行为,教育部6月3日对外公布了高考举报电话,并通过“电子眼”,对全国各地的考点、考场和保密室不间断进行网上巡查。
  6月4日,教育部发布了2009年高考第1号预警,提醒考生和家长不要听信违法犯罪分子的谣言,不要购买、使用虚假高考试题、答案和作弊器材,不要违规越线。对高考作弊者,一旦查获,不仅取消今年录取资格,还将取消下一年度报名资格,违反法律的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高考前一日,教育部发出“五项禁令”,再次发出警告。“五项禁令”是:严禁高一高二在校生参加高考;严禁利用无线通讯工具作弊;严禁组织或参与群体性舞弊;严禁由他人代替考试或代他人考试;严禁骗取高考报名资格参加考试。教育部表示,违规考生将被取消考试资格,有关人员将被依法依纪处理。
  公安部严打高考作弊 加强户籍管理
  近年来,高考舞弊现象仍时有发生,对此,中国各地加大了防范打击力度。新疆今年将加大对“高考移民”的清理力度,对查实者将从严处理。安徽省则设置了严打出具虚假报名、参与考试舞弊等11道“红线”,触线者将被开除公职,直至追究法律责任。
  此外,中国公安部日前也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公安机关要紧密结合本地区的实际,严密防范、严厉打击高考作弊、兜售试题答卷、传播危害考试安全有害信息、非法招生以及利用高考从事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
  公安部强调,各地要严格执行户口登记管理规定,加强考生户籍管理,配合当地教育部门做好考生身份审查工作,对违反规定迁移户口、变更民族成份的,要坚决纠正。
  针对各种“高科技”作弊,公安部门将与教育部门、无线电管理等部门配合,重点加强对利用通讯工具内外串通舞弊等行为的联合防范和打击。
  高考应成教育公平的“助推器”
  按照目前中国教育的制度设计,高考制度即承担着为高校选拔人才的重任,也是实现社会阶层正常流动的一个重要渠道。
  《新京报》在高考首日发表社论称,高考制度作为一种尚待完善的人才选拔机制,许多人更关心的仍是它的制度环境和考试公平的建设。而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因此,今日之关注高考,最该关注的其实还是如何确保公平问题。
  中新社中新时评文章说,尽管存在种种弊端,但从中国的现实出发,高考仍是一项“最不坏的制度”。文章认为,实现教育公平,首先要确保高考公平。高考制度必须以维护社会公平为依归,让高考成为促进教育公平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