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阁县汉阳镇中心村是省以工代赈办地震灾后确定在全省首批启动的3个恢复重建帮扶村之一。在近日召开的全省以工代赈灾后恢复重建现场会上,省发改委党组成员、以工代赈办主任陈华亨概括了该村的成功经验:“建设速度快、工程质量好、受灾群众很满意”,并给予了“快速、全面、深刻”三个大变化和“全村动员、农民主体、群众满意”三点启示的高度评价,并要求全省8个地震受灾市州认真学习剑阁做法,推广剑阁经验。

    半年时间基本完成地震灾后行政重建、经济重建和社会重建三大任务,奇迹是如何创造的?笔者在市以工代赈办找到了答案。

    依靠和发动受灾群众,是灾后重建的不竭动力。据统计,该村项目建设,农户的投工投劳折资和现金投入用于永久性住房建设和“三建四改”及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占了总投入的1/3以上。该村的实践证明,充分尊重受灾群众意愿,广泛发动参与项目建设,发挥其主体作用,决定项目建设成败,是项目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能否高标准、快速度建成的关键因素。

    各级党委和政府,是灾后重建快速推进的领路人。市委市政府定期听取汇报,并解决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县政府落实整合资金2280万元,整合比达4:1;该县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派干部统一组织、调运红砖、钢材、水泥等建材和统一组织本村在外务工的工程技术人员统筹安排工期和技工,乡镇、村均建立了灾后重建人力资源库,并根据承包业主提供的用工量调配受灾的劳动力参与项目建设获取劳务报酬,并在施工合同上约定:劳务报酬不低于工程造价的30%,使用项目区的受灾劳动力不低于工程所需总劳动力的80%,组织协调住房重建的劳动力调配,“换工互助”,互帮互助,解决了受灾剩余劳动力“有事做”和“能挣钱”两个问题。

    项目主管部门的督促和指导,是灾后重建的加速器。建设、农业等部门以服务灾后重建为己任,从规划编制、技术培训指导等多方面给予支持;市县以工代赈办树立小部门也能办大事的思想,创新思维,储备项目,制定规划,全力服务帮扶重建,利用过组织生活等方式,组织办公室干部职工前往帮扶村参加义务劳动,帮助特别缺劳的受灾群众灾后重建,市以工代赈办副主任昝伟,住房成为D级危房,但还是将主要精力放在指导帮扶村建设工作中。

措施落实和工作创新,是灾后重建既快又好的催化剂。

    ——创新激励奖励政策。县政府出台了推进农房重建的优惠、激励政策:建设部门无偿为灾后重建搞规划,国土、林业部门优先办理建房用地、木材采伐手续,免收费用,协调金融部门为重建户提供3至5万元信贷资金;对在春节前主体完工和全面完工的建房户由项目资金补助3000至5000元/户。

    ——建立宣传发动受灾群众制度。该村采取“一月一次”村民大会、定期召开院坝会、半月一次村支两会和走访困难群众垦谈会的办法,讲解政策、播放抗震救灾影片、传唱感恩报国歌曲、听取群众意见、制定工作措施,完善配套政策,有效化解了矛盾,促进了项目建设快速度、高质量完成。

    ——创新重建监督管理机制。为充分体现和维护受灾群众在重建中的主体地位和监督权益,由全体村民在退职村干部、离退休老干部中投票选举产生“ 灾后重建监事会”,监督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协调解决矛盾和纠纷,监督项目资金管理和使用,监督建筑材料的优劣和价格,代表村民与施工队谈判用工和报酬兑现等事宜。

    ——落实受灾群众就地就业措施。积极推行以工代赈方式,引导、动员受灾群众积极投身灾后重建,与施工队伍协商,在签订施工合同时约定使用受灾劳动力的数量、价格和报酬兑现方式等,保证了受灾群众收入稳定增加。据统计,剑阁县中心村受灾群众在项目建设中获取劳务报酬17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