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一年,全市灾后恢复重建有力、有序、有效推进。特别是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试点项目的实施,带动了全市贫困村灾后重建步伐。
截止今年4月底, 全市5个贫困村灾后重建试点累计完成重建项目投资4650万元,试点村生产生活条件基本恢复到灾前水平,675个贫困村灾后重建正如火如荼进行。
抓好一个规划
灾后重建,规划先行。
我市及时组织县区编制完成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并纳入市县两级灾后重建总盘子,根据国务院扶贫办试点工作部署,迅速制定完善试点村重建详规。在规划中坚持基础设施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人居环境改善与自然生态修复相结合、生产恢复与社会事业配套建设相结合,对贫困村家园重建、产业重建、基础设施重建进行全面规划。
通过村情调查、农户座谈、村民大会等形式,广泛采集群众愿望,根据贫困村地域特点、受灾情况、经济发展差异制定实施规划,对受灾严重、经济落后的村,着重抓好基础生活条件的恢复和改善,对具备一定发展条件的贫困村,着重加大产业经济恢复发展的规划,实行分类指导,做到一村一策,有的放矢。
坚持安居优先,把最贫困的村、最贫困的农户重建作为重中之重,在规划中注重处理生存和发展问题,特别突出民居、村组道路、人畜饮水等生存方面的规划。
“恢复重建不是简单复制过去,而是更高起点的建设、更高水平的发展,在白纸上画最新的图,在废墟上建更美的家。”在规划中既注重住房建设、基础设施恢复重建,还充分体现“提升”的要求,将试点村教育、卫生、广播电视、通讯、环境整治、产业发展、基层阵地建设等一并纳入重建总体规划内容,使形成的规划既注重解决试点村重建中的突出矛盾,又注重试点村的经济社会整体恢复和提升。
推广一种模式
一种全新的贫困村恢复重建模式在全市山村推广。
重建家园,安居为先。把住房重建作为贫困村灾后优先解决的重中之重,在试点村加大住房重建政策整合力度,通过政策激励、技术指导、项目补助等多种手段,针对重建农户不同情况,统筹规划,宜聚则聚,宜散则散,充分体现经济、适用、够住的原则,加快推进农房重建和维修加固工作。
数据显示,目前,试点村永久性住房建设和维修加固基本完成。893户维修加固户全面完成,825户重建户完工296户,其余在今年9月底前全面竣工,入冬前搬进新居。
把群众最急最盼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用水、行路等基础设施恢复作为恢复重建主要内容。通过与交通、水利等部门密切配合,将试点项目重点放在公共基础项目恢复上。如旺苍县东河村通过整治维修村道公路13公里,社道路8公里,新建、整治山坪塘10口,完成沼气池建设20口,基本上打破了该村交通制约瓶颈,缓解了农业生产灌溉困难。
目前,全市农村基础环境得到较大恢复和提升:试点村整治维修村道路29公里,组道路17.7公里,整治维修山坪塘13口,灌溉渠道6.3公里,铺设人饮管道21.5公里,新建人饮池46口,人工井4口,提灌站1处,新建沼气池46口,改圈1310个,建节能灶26个。
立足试点村实际,加大产业特别是特色产业恢复重建,努力增强贫困村的长效造血功能。剑阁县嘉陵村恢复发展烤烟200亩,发展土鸡养殖5620只,存栏生猪1000头,迅速恢复了该村群众赖以增收的支柱产业。利州区马口村除恢复原来的水果和生猪产业外,还新建2个生猪养殖示范小区、1个土鸡养殖小区,发展枇杷、梨、樱桃3个水果产业。
其它试点村也逐步恢复原有传统产业,发展种植、养殖业项目,基本实现户户有增收项目,村村有特色产业目标。
形成一套机制
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仅仅依靠试点项目资金的投入,难以从根本上实现贫困村的整体恢复。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探索、完善机制,实现了试点项目效益最大化。
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三位一体建设模式,政府精心谋划,分阶段、有重点地积极推进,着力解决突出问题,确保群众组织发动、政策宣传落实、资金物资支持“三个到位”,农民做到“三自主、二主动”,即自主选择重建项目、自主选择重建方式、自主投入;主动投工投劳参与公益性项目恢复重建、主动参与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过程的监督。同时发动社会力量参与重建,形成项目共建合力。
充分发挥试点项目的“药引子”作用,整合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对口支援项目、涉农项目,按照各自资金的性质和用途,统筹安排,打捆使用,避免重复和浪费,放大了试点项目的使用效益。
将国家关于灾后重建的有关优惠政策全部落实到位,结合各地实际,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发动受灾农户自主建设积极性。朝天区麻柳乡黄小村在实施饮水工程项目时,以村民自建为主体,实行以奖代补,根据每口合格水窖容积大小,按照30元/方的标准,给予资金奖励。剑阁县明确规定,对农村灾后重建户免交建设、国土、林业等所有规费,先修建后补办手续;个户或联户自建小砖瓦窑免交费用,房屋建好后自行关闭复耕,有力地推动了试点项目实施。
实行“五统一、三公开”模式,即统一规划、统一资金管理、统一建材采购、统一施工作业、统一工程质量,国家建房补助政策、建房内容及程序、物资采购及资金使用全部向群众公开,不仅节约人力,还节约财力、材料,而且省钱、又省心。
弘扬一种精神
灾后恢复重建,精神重建是根本。
始终把激发群众的建设热情、创造激情作为推进试点项目的首要。坚持用青川县黄坪乡枣树村群众“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和“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的自强精神,教育引导试点村干部群众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自主建设家园。
坚持尊重民意,始终把“参与式”方法贯穿项目实施全过程,突出农户在灾后重建中的主体地位,强调村、社在重建中的主导作用。
积极开展农民互助合作,组建农民互助合作小组,开展互帮互建,既节约成本,解决了劳动力缺乏的问题,又节省时间,加快了建设进度。
“不靠天,不靠地,重建家园靠自己”,正是在这种强大的精神支撑下,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在广元大地强力推进。
强化一个保障
为确保试点工作顺利进行,市、县(区)、乡(镇)都成立了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领导小组,强化工作指导协调和组织领导。
在试点村,一个村班子,就是一个战斗堡垒,一名村干部,就是一面旗帜。
村两委帮助群众协调宅基地、协调信贷资金、协调解决群众之间的矛盾和纠纷;村干部困难冲在前,利益让在先,群众的主心骨和带头人的作用凸显。
马口村党支部书记王宪烈自筹资金18.5万元购买装载机一台,用于村内道路和山坪塘建设,免费为受灾群众推地基、提运砖头、水泥砂浆,缓解了重建劳动力紧缺的矛盾。
“大家的事情大家做,大家的事情大家管”。乡镇、村两级建立了有群众代表参加的灾后重建项目实施小组、项目监督小组、项目物资材料采购小组、项目资金管理小组,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作用,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透明,阳光重建。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参与式”方法让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激发,村民自我管理、自主决策能力不断提升。
村民之间相互理解、支持、配合,通过各种形式的互助合作参与项目规划建设,村民关系融洽了,邻里之间更加亲近,村内精神风貌彻底改变。
贫困村恢复重建,为全市灾后恢复重建注入了新的活力。
截至5月8日,全市永久性农房重建开工19.4万户;开工建设学校557所,医疗卫生机构189个;全市特困农户永久性农房开工4436户,开工率100%,完工3634户,完工率81.9%;帮助17.9万名受灾群众实现就业……
广元大地,处处勃发着春天的力量。到2010年9月,全市基本实现“家家有住房、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不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