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论

  刚刚公布的《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将自5月1日起施行,其中“统计调查活动中参与编造虚假数据情节严重者,将给予开除处分”的规定令人印象深刻。

  新华社4月17日报道,美国《华尔街日报》曾发表了一篇题为《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减速时期的GDP统计》的文章,指出由于地方党政官员的仕途同推动当地经济高速增长的能力紧密相关,因此也就明显存在人为上调产值数据的动机。

  昨天,监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在答新华社记者问中也坦承目前存在诸多统计违法违纪行为:“有的领导干部为了追求所谓政绩,授意、指使统计机构、统计人员或者统计调查对象篡改统计资料、编造虚假数据”;“有的单位和人员为了骗取荣誉和利益‘按需要报数’,或者为了完成任务‘按计划报数’”;“有的统计机构、统计人员明知统计数据不实,却不履行调查核实职责,个别的甚至主动迎合领导意图,参与弄虚作假”。

  这说明统计部门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尤其是国家统计局,该局局长马建堂对上述《华尔街日报》的文章作出批示称:“真实可信不仅是我们履行职业责任的要求,也是自觉接受社会和公众监督的要求。”

  现在的问题就是,怎样做才能让统计数据变得真实可信?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弄清,一些地方的统计数字为什么变得不那么真实可信?《华尔街日报》的分析与有关部门负责人的上述讲话都已准确指出了症结所在:各级官员的政绩考核以本地经济社会统计指标来衡量,这就激励地方官员在统计数字上弄虚作假;而统计部门又缺乏独立性,受地方官员节制,因而他们也有能力操作数字。

  一个国家总是需要统计数字的,尤其是在现代经济条件下,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需要借助一些统计数字对宏观经济现状作出判断,从而合乎逻辑地进行经济政策决策。当然,经济活动的微观主体,比如投资者、经营者、股市等操作者,也都需要借助统计数字来安排自己的经营、投资活动。因此,自有现代经济,就有了现代统计。到二十世纪,随着政府宏观管理职能的膨胀,统计体系也愈加复杂。

  在法治、市场体制相对健全的国家,统计部门享有充分独立性,即它独立于行政部门,更像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学术性机构,独立地编制指标,采集数据,计算并公布数据,而不管行政部门有什么要求。整个社会也平和看待统计数字,它们除了被当作经济社会现状的指示器之外,没有别的用途。这样的数字未必能准确反映经济社会现状,但依靠这套制度所得到的数字至少是比较可信的。

  反观中国,统计数字除了指示经济社会现状之外,还有更重要的功能:有关部门会用这些数字来衡量各级官员治理本地的政绩。近几年来,有关部门为了阻止官员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引入了一些社会文化指标。但万变不离其宗,还是用一些貌似客观的统计数字来考核官员的政绩。

  统计部门本身缺乏相对于被考核官员的独立性,那些追求好看政绩指标的各级官员,就是统计部门的领导者、管理者。为了升迁,他追求好看的数字,又完全有能力支配统计部门。这种状况不改,统计数字弄虚作假就很难避免。

  因此,解决统计数字不可信的问题,至少必须在统计独立性与现有的政绩考核体系之间二者择一:要么通过制度变革,使统计部门获得相对于各级政府的独立性,要么变革以统计指标考核官员政绩的做法。当然,如果两者能够同时变革,那最好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