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新疆财经大学等高校近日纷纷引进“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用以检测毕业论文。人们把这一系统称之为“学术不端行为测谎仪”。但这个“检测系统”还没正式应用,它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便受到一些老师和学生的质疑,继而引发了一场争论。

  据了解,“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是一种反剽窃软件,可以用于抄袭、伪造、一稿多投、篡改、不正当署名、一个成果多篇发表等多种学术不端行为的检测。该系统以《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为全文比对数据库,范围涵盖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论文网络出版总库、中国优秀硕士论文网络出版总库、中国报纸全文数据库、中国专利全文数据库、中国科技成果数据库、中国年鉴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工具书数据库、中国标准数据库等。将任意一篇需要检测的文章,与比对资源库中的文献进行比对,原则上,只要检测文章与比对文献存在一个相同的句子,就能被检测系统发现。检测系统在对论文进行检测之后,生成检测报告,为判断论文性质提供相关依据。

  雷同30%就算抄袭

  据介绍,这个检测系统会将文献综述部分、正常引用部分自动剔除,剩余部分只要有10%相似,就将视为抄袭。

  新疆农业大学学生处刘向辉老师说,推行检测就是想创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该检测系统刚刚引进,试行阶段会依照检测系统提供的数据和方法来运行。

  刘向辉解释:“这个‘10%’并不是国家教育部门或是什么权威机构制定的,而是学术界自发形成的,大家通用的一个标准。”

  但据了解,一些学校根据本校的情况,都将10%的标准调至30%。

  “学校已经下发了试行‘检测系统’的相关通知,试行范围包括2009年毕业的研究生、博士生毕业论文,此项工作由学校牵头负责。事先通知学生其实就是要对部分有造假动机的同学起到一个警示作用,可以有效预防造假。如果有人‘以身试法’,相信这个检测报告还是能起到一定作用的。”新疆大学研究生学院副院长帕力丹·吐尔逊表示,教育部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视程度,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并且专门下发了通知。

  帕力丹·吐尔逊说,新疆大学决定对2009年毕业的研究生和博士生论文进行检测。

  越检测造假者会越精明?

  这些院校的一些老师、研究生、博士生听说‘检测系统’要推行,议论纷纷,有人表示赞成,也有人对它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提出质疑。

  “我们一位导师曾说,以一篇3500字的论文来看,其中能有600~800字是自己的就已经很不错了。我的论文最少有30%以上都是引用的。像物理、化学等学科,只要其中有一种试验结果或是操作环节上一个很小的变化都能成为自己的学术观点。但是文科类的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可以说自己提出的观点都需要用前人的东西来佐证。所以这就要看这个系统具体怎样来操作了。如果单纯的用系统检测结果来判定‘真伪’是不科学的。”新疆大学一名姓王的研究生丝毫不讳言自己论文与别人“雷同”的比例,而且他对这种“测谎仪”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表示怀疑。

  “我反对这个检测系统。”新疆大学物理学科类的研究生白春海说,“给我们提的标准是30%,当然是全部都包括。论文中自己的理论能有50%就已经是非常好的,如果一篇论文当中有30%的创新就是很大的进步了。”

  白春海认为学校应将主要精力用于推进学术研究的创新上,而不是去防止抄袭、剽窃。“目前我正在准备论文,别人我不清楚,但是对我来说,即使超过30%,我也没有精力去刻意回避,我觉得重要的还是创新和进步。当然这个检测系统对造假的人会起到一定作用,但是意义不大。”

  她说研究生本来在做自己研究的创新,写论文的时候却要想着怎么去改变一些词句,以避免超过30%的内容出现“雷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部分半造假半做学问的人就会把更多精力用到造假上去了。

  对于“学术不端”行为中的“一稿多投”,一些老师和学生也说出了自己的无奈。一名研究生说:“很多人都会‘一稿多投’,因为一些刊物给我们反馈信息的周期较长。研究生学习时间才3年,想在毕业前多发表一些论文,有所建树,就逼迫有些人不得不采取抄袭、剽窃等不端行为。”

  也有人说,一句话含义是相同的,大家都会用类似的语句来表述,这又该怎么样来界定呢?这样越检测造假者越精明,只会把矛盾进一步激化。

  制造学术测谎仪是可悲的

  对于防止造假行为白春海认为根本还是在学生和老师,老师在打击造假这个环节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防止‘造假’专门制造了这个‘检测系统’其实是很可悲的。”白春海说,“这些其实应该纳入‘教育法’,国家给我们提供了上学的权利,学生就应该有不作弊造假的义务。还是应该多出台一些有建设性意见的东西,来鼓励人性善的一面。”

  新疆大学人事处管守新处长多年从事一线教研工作,他认为,学术不端行为的根源在于现行的考评机制。社会对大家的教育导向直接导致了目前大家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行为。

  虽然目前管处长还未接到学校有关部门关于试行“检测系统”的通知,但是他表示,有了检测系统,对抄袭行为会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他认为,每个负责答辩的老师阅读范围是有限的,而且所有负责答辩的老师并不全都是涉及专业学术领域的专家,所以发现抄袭、剽窃论文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对于检测中出现的“雷同”部分,如果有规范的注释、出处等,不能算作抄袭。“检测系统”虽然能做到一些人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但是毕竟只是一套机械系统,操作过程会比较死板,因此怎样去鉴别抄袭还是引用更需要人力求证。

  管处长表示,检测体统只能起到一个提醒和防止的作用,根本还是要提高学术人员的思想境界、道德觉悟。

  新疆农业大学的刘老师则指出,这个新生事物有利也有弊,试行结果出来后根据实际情况,统计过具体的比例才能判定这个“检测系统”的优劣。 (廖雪丽 本报记者 刘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