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在红网论坛爆他们学校没收的学生电器。
     校方为警示学生不再使用违章电器,特在校区举办了没收的学生“违章电器展”。
 

  4月12日,星期日。因为周末,正在某高校就读的学生晓云和4名女同学打算在宿舍里煮火锅改善生活:“水都还没煮开呢,辅导员就来了,把我们教育了一番,还没收了我们的电锅。”对记者说这话时,晓云语气里满是委屈。

  委屈归委屈,辅导员担心的是那些血的教训——广为人知的一起事故是:2008年11月14日清晨,上海商学院宿舍楼发生火灾,4名女生跳楼逃生不幸遇难,失火原因初步查明为违规使用“热得快”。

  学生:使用违章电器是为改善生活

  其实,晓云经历的事情,我们都曾熟悉。通常,学校都有明文禁止学生使用“违章电器”,包括:热得快,电饭锅,电磁炉,白炽灯,电热毯等。晓云也告诉记者,她们学校就对宿舍里的电器查得很紧,“不让学生在宿舍使用高功率电器。”

  但晓云对学校此举有些不理解:“学生为什么会使用这些违章电器?每年,我们交给学校的钱都在涨,但是学校相应措施却没见跟得上,我们生活条件没见得好!”

  晓云指出,用热得快烧热水要比在天寒地冻的天气里顶着寒风去水房排好长的队打水方便的多:“另外学校的食堂也长期处于校内垄断状态,饭菜越来越难吃,份量越来越少,而价钱却越来越高,所以我们干脆自己用电饭锅、电磁炉开伙了,改善下生活。”

  记者也在今天随意走访的河西两家高校宿舍里,听到不少学生的建议:“学校难道不可以为宿舍配电热水壶吗,这样学生还会用热得快?”“食堂物美价廉,学生会自己麻烦自己去开伙?”“宿舍的灯光难道不能明亮一点吗,难道不能进行相关的安全教育吗?”“学校能不能够为学生配发有安全保障的电热毯?冬天睡觉实在是太冷了!”

  老师:禁用是为保障师生人身及财产安全

  对于学生们的意见,校方也有校方的说法。湖南大众传媒学院一老师就表示:“近些年来,全国各地高校已经发生过多次宿舍火灾,大多都是违规用火用电引起的。学校禁止学生在宿舍使用高功率电器,也是为师生的人身及财产安全考虑。”

  记者也随意在百度上输入“宿舍,电器,火灾”几个字,立即搜出相关新闻2720条:

  2008年11月14日清晨,上海商学院宿舍楼发生火灾,4名女生跳楼逃生不幸遇难,失火原因初步查明为违规使用“热得快”。

  2008年4月20日上午9时58分左右,中南大学校本部桃花学生公寓,学生违规使用“热得快”烧开水,在未关电源情况下中途离开寝室而造成严重火灾,直接经济损失超过万元。

  2006年11月29日上午11时20分许,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一女生寝室突发火灾。室内物品几乎完全烧毁。火灾原因疑是拖线板或饮水机引发。

  2006年10月16日下午1时30分,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南院女生宿舍楼失火,五六名被困女生通过身绑床单逃下楼脱险,起火原因为宿舍床铺上的一台笔记本电脑爆炸,随后将被褥引燃。

  ……

  “所有这些,都给学校宿舍安全管理,特别是防火安全敲响了警钟。”河西某高校一张姓老师认为,学生宿舍是一个集体场所,更是一个人口密度极大的聚居地,任何一场火灾都可能造成重大后果,带来无可挽回的财产损失和人身伤害。“为了住宿同学的生命财产安全,学校才规定宿舍内严禁使用违章电器。”

  周边市场:电器多是有厂名没厂址的杂牌产品

  记者随后来到河西大学城附近的小商店和超市走了一圈。发现,几乎每家商店和超市都有卖电热棒、电热杯、火锅的。一名店主还告诉记者:“尽管学校不让用,但我们每个月这种小电器销售还是不错,价格不贵,收了再买呗。”

  在学校周边的商店里,记者看到,一只电热棒价格在8元至20元之间,多用简易塑料袋包装,无标签,有厂名没厂址,大多没3C标志。对此,一些店主表示,“买这些的,大多是学校学生,学生没钱,如果是名牌的,质量好的,价格就高了,他们买不起。”

  在记者走访的几个学生宿舍里,记者也了解到,学生们确实会在购买时选购价廉产品:“没钱只是一个方面,主要是学校不让用,会查寝,一查到就没收了。贵的被没收了不划算,便宜的没收了大家再凑钱买一个就是了。”

  对此,校方也感觉很无奈:“我们不能够禁止学校周边的商店卖什么东西,我们能够做的就只能够是禁止学生使用,然后多查寝。”

  众说:堵不如疏,重在加强管理和教育

  一方面,学生感叹校园生活诸多不便,使用电器为改善生活却导致高校宿舍火灾频发;另一方面,校方禁用违章电器却屡禁不止。

  面对这一尴尬,有人认为:“堵不如疏,只是一味禁止,不仅治标不治本,而且有因噎废食之嫌。”

  有网友指出,相关部门应该以人为本,尽量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充分考虑学生生活便捷和生活环境,在此基础上再出台其他措施。”

  也有网友呼吁学生应该安全使用电器,加强学习有关常识。“或许,学校是否可以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电器,比如限制使用数量?”(来源:红网 记者 李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