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
——来自全市灾后永久性农房建设的报告

   

钢木、轻钢结构成为青川农房重建的亮点。记者   刘仁   摄

四川日报记者   徐 凯

    阳春三月,走进农村。在这里,10个月前因“5·12”特大地震造成满目仓痍的情景已逐渐成为记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新修的抗震性能好、经济实用的土木、砖木和钢结构农房掩映在绿树或群山之中;而那些新房周围的地里,小春粮油作物丰收在望,成片的果树吐出新绿……

规划: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我市是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和地震重灾区,农房震损量大面宽。地震后的农房重建怎么建设?我市在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分析认为,农房重建不能是震前的复制,应当以科学发展观的态度搞好规划,才能实现重建后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在2008年7月8日我市向城乡建设部汇报灾后重建《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调整》会上,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罗强强调:“编制规划总的原则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注重质的提升、量的扩张。结合我市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以及交通网络的变化来突出这一原则。 注重产业发展和资源转化。将矿产、森林等优势资源进行资源转化,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实现工业的增值。编制要考虑到城乡统筹及城市建设对农村发展的带动。利用旅游资源,注重生态修复。在大的场镇建设中要有垃圾处理站和污水处理设施规划,提升我市在嘉陵江上游的生态环保地位;依托旅游产业做好一些新产生的景点的规划。”

建设:以人为本民生为先

    在强余震次数最多震级最大的青川县姚渡镇阳山村一组,受灾群众杜齐梁通过就近就地取材和利用废旧材料,三间木架房已经完工,这是“抗震强,成本低,速度快”的真实写照。

    怎样用科学发展观来引导农民加快农房建设?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我市确立了“安全、经济、适用、省地”的原则和“控面积、调结构、上总量、限价格、错高峰”稳步推进永久性住房建设的要求,积极引导高山区农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修建穿斗结构、土木结构房屋,鼓励支持企业以各种方式参与农房重建。

     为解决建材紧缺难题,全市规划新上机砖企业154家,新增产能40亿匹,已建成投产53家,年内可投入生产90家。全部投产后能够满足全市城乡居民住房重建的需要。

    在建设中,一些创新工作让人耳目一新。苍溪、朝天和剑阁等县区大力引导各地以村社为单位,由当地干部根据村社内各重建户的平场和备料进展情况,排列修建的先后顺序,统筹安排辖区所有重建户的劳动力,依次轮流修建,有效避免了有料无工、有工无料的矛盾,大大缩短了建设工期。

    小青瓦,白粉墙,人字顶。青川县竹园镇堰塘梁村失地农民安置点采取“群众自建、政府补助、社会扶持”建设方式,做到与川北民居风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解决了村内无地建房农户永久安置。在凉水镇蓬溪口安置点,一栋栋新建农房掩映在绿树中。已住进漂亮新居的尚继东老人说:“地震灾难无情,摧毁了我们的房屋和家园,全靠各级党委、政府帮助我们建起新居,帮助我们安居乐业,让我们住得安稳、舒心、享福!”

发展:统筹兼顾把“根”留住

    市委副书记、市长马华说:“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就是统筹兼顾。为此,我们在恢复重建永久性农房中,坚持整合高山移民、新村扶贫、以工代赈等项目,与发展旅游业、现代农业示范园等产业结合,让住进永久性农房的村民富起来。”

    在青川县黄坪乡枣树村,许多农民已住进了自建房。房子建完后,枣树村人以什么来增收?村主任雍明说:“我们今年主要是对茶叶和养殖两个产业进行培育。全村户平基本上有一亩茶园,但不成规模没有形成品牌。

    恰好这次地震后是浙江省宁波市援建,那里有中国茶叶研究所的科研优势和品牌优势,可以抓住这个机遇,引进集约化管理经验,打造品牌,把茶产业做大做强。”

    雍明带记者来到牟家坪上,年存出栏上10000头的生猪养殖场正在加紧建设。“这个占地3200平方米,总投资187万元的生猪养殖场,是由几十户联户办的。资金投入采取浙江省援建资助一点,用于解决水、电、气(沼气池)、圈。农户自己出一点,解决猪源问题。在管理方式上则实行集中建设,分户管理。4月30日,生猪养殖场就建成使用了。”

    走进利州区工农镇千佛村,在绿树红花的映衬下,一排排川北民居展现在面前,一条条水泥路把家家户户连在一起,各家住户窗明几净,客厅、卧室宽敞整洁……据镇长孙小平介绍,该村坚持新农村建设与灾后重建相结合、与万亩核桃产业示范园建设相结合、与千佛崖AAAA景区协调配套,编制了核桃产业发展规划、道路建设规划、改土工程规划、居民环境建设规划和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等,形成了完整规范的生态小康新村建设规划。

    区委书记陈凯说:“我们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在对受灾农户房屋的重建中坚持必须和山、水、田、林、路整体打造,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走出了一个灾后重建、培育产业和推进小康新村三结合的路子。”

    在剑门关古镇,川北民居特色的建筑古色古香,隆隆的挖掘机、叮当砌砖声不绝于耳……该县结合灾后重建,全面实施古镇灾后重建工程。工程概算投资1亿元,去年6月23日正式开工建设。工程完工后,将有效地展现古镇韵味,提升该镇文化品位,成为剑门关景区的重要景点和休闲、购物、娱乐的重要场所。

    因为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有力地推动了我市的灾后农房重建。来自我市“5·12”地震灾后重建委员会的统计表明,截止3月24日,全市195950户农户需恢复重建,累计已完工111228户,占需重建户的5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