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彭州四月七日电 题:灾民住上花园小“洋”房
中新社记者 林永传
发生在中国四川的汶川大地震已经近一年了,大量失去家园的灾民现在生活得怎么样?在地震周年前夕,记者随福建省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的媒体采访团,来到了福建对口援建的四川彭州市。
在那次大地震中,隶属成都的县级市彭州七十九万人口中,受灾十八万户近六十万人,房屋倒塌三十三万间,受损八十一万间,有十二万户灾民需重建永久性住房。
在该市新兴镇阳坪村一个叫“寿阳泉”的地方,一幢幢掩映在油菜花和绿树间的乡间小屋引人注目。“太漂亮了,简直就是花园小洋房”,同行的女记者兴奋得四处取景拍照。
薛文秀老大娘七十四岁了,老伴早逝,一家五口人在地震中失去了住所。“如果不是国家的帮助,我就是茅草房也没办法盖,更不用说住这样的房子。”老人家操着一口纯正的川音,对客人念叨着“政府好、政府好”。
从村民的大方和自如中,看得出经常有人来到新建成的这个灾民安置点参观。稍有生意头脑的村民,已开始在自家房屋和院落规划着开办“农家乐”。
六十四幢九十到一百五十平方米不等的小楼各具特色;家家的庭院都种上了果树和菜蔬,既绿化了环境又有些收成;家家户户都建起了化粪池,铺设了排污管道。这是灾后通过“统规自建”方式,拆除地震倒塌房屋完全新建的一个安置点。
“统规自建”是四川灾区灾民房屋重建的一种方式:每位失去房屋的灾民可获批三十至三十五平方米的地,但最小不少于九十平方米,按照统一的规划,由灾民自己建设。中央政府补贴每户灾民一万元人民币,四川省各级政府补贴一万元;对口援建省份补贴一万元,援建彭州市的福建省仅此一项便投入十二亿元。其余部分灾民可贷款,第一年免息第二年微息第三年半息。
“三年后,我早就可通过农家乐旅游赚钱还贷款了。”四十出头的许阿姨,对未来显得信心满满。
这个风景秀丽优美的“洋房”小村虽是个特例,但在各地采访时,地方官员都说,要用科学和发展的眼光,将这场巨大的天灾和浩劫转化为机遇,搞好科学的规划,而不是简单重建灾民的房屋,要让受灾的民众过上比地震前“好得多”的生活。
除了“统规自建”的方式外,四川灾区还有“统规统建”、“统规联建”等方式,因地制宜重建灾民的房屋。不管采用哪种方式,记者在灾区看到,新建的住房都让灾民的居住环境和居住水平有了巨大的变化和跃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