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卖鱼桥小学六年级有个叫邓澈的学生,在今年寒假二十几天的时间里,写出了一本一万多字的班级素描,取名《六(2)班的“无厘头”》(以下简称:《“无厘头”》)。上周末,记者专门跑到卖鱼桥小学,拜访了这位叫邓澈的同学,并拜读了他的大作。
“厉害,好玩!”这是记者翻看了邓澈的这部涵盖16篇人物传记的“素描”后的第一感觉。邓澈所在班级的班主任徐老师说,这本作品现在在班级里很火爆,虽然同学间还没有开始传阅,但每个星期,徐老师都会抽一些时间给学生们朗读《“无厘头”》里的一些章节,这可吊足了孩子们的胃口。
带动全班的写作热情
马可梵是邓澈的同班同学,邓澈在《“无厘头”》里花了5个篇幅写这个眯着眼睛、挺着个小肚子的可爱男孩。自从邓澈出了这么本班级素描之后,班上就掀起了一股强劲的“人物写作风”,在六(2)班,随处都能听到有同学说,“马可梵今天怎么怎么着了,我得回家写个故事。”这种写作风已经扩散到了整个班级,形成了“马可梵效应”。
现在,每个孩子都爱细心观察,人人都在关注自己所接触的同学的细节,回家后津津乐“码”,一下子就能在电脑上码出一大篇文章。跟以前老师让写篇周记,都要搜肠刮肚好一阵的状况相比,现在孩子写篇作文是件乐事。“我们班的同学写作水平提高了,而这种写作也帮助他们很系统地回顾了小学生活,让他们更珍惜友谊。”班主任徐老师说。
作者非常“小大人”
邓澈的文章,描写细腻、语言老练,活像个“小大人”。在邓澈没有出现的时候,记者还听卖鱼桥小学的校长介绍,这孩子胖敦敦的,特别能说。他一旦跟人“混熟”以后,就能“呱呱呱呱”扫机关枪似的跟你侃,“他跟同学交流,效果比老师介入的心理辅导还要好。大人根本说不过他!”王校长跟记者爆料。
光听这番介绍,记者的脑海里立刻出现了一个油嘴滑舌、古灵精怪的孩子模样,而当这位传说中的“肉墩”(邓澈在班里的一个外号) 出现的时候,多少还是有点出乎记者的预料。跟同龄孩子比,邓澈的个头不算高,白净圆润的脸部并没有很丰富的表情。跟记者聊天的时候,大人们个个笑得东倒西歪,邓澈却始终不动声色,坐得笔笔挺,两只手掌贴在一起,手指绞来绞去,有些拘谨的样子,言语里最常冒出来的关键词就是“好像”、“应该”、“大概”。
“你这么写班上的同学,他们会不会生气啊?”
“应该……不会吧,因为这些都是真实的情况。只有马可梵发飙了。”
“你怎么知道他火了?”
“因为他劝我去买份人寿保险,他好K我……”
“看你的文章就能感到你的知识面很广,你看过很多书吧?”
“应该还好吧,我们家里两大书柜里有半个柜子是我的书,我看得差不多了。”
“除了看书,你还有什么别的研究吗?”
“应该,好像,大概,没有了……”(作者:章咪佳、梁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