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广元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执行情况及2009年计划草案的报告(书面)

2009年2月17日在广元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广元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杨  浩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9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8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省委九届五次、六次全会和市委五届八次、九次、十次全会精神,有力有序有效地展开了抗震救灾斗争,最快速度投入灾后恢复重建,努力克服年初雨雪冰冻灾害、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对广元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大力实施资源转化战略,切实推进统筹城乡改革试点,努力加大项目投资、扩大内需促发展,大灾之后全市经济总体呈恢复性增长态势,社会和谐稳定,较好地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

    (一)国民经济运行平稳,灾后增速逐步回升

    一季度,全市经济增长14.6%,为建市以来的同期最高水平。受“5.12”特大地震影响,上半年经济增速大幅回落,仅增长2%。面对突如其来的特大自然灾害,全市人民迎难而上,顽强拼搏,克难攻艰,不等不靠,一手抓抗震救灾,一手抓灾后重建,抗震救灾取得重大胜利,灾后重建全面有序推进,全市经济步入恢复性发展轨道。全年生产总值实现233.56亿元,增长3.3%,比计划高0.4个百分点、比上半年高1.3个百分点,总体呈平稳回升态势。

    (二)三次产业逐步恢复,实现恢复性发展

    1、一产业稳中有增。实现增加值69.9亿元,增长1%,与计划目标持平。大灾之年农业获得丰收。全年粮食产量137.42万吨、增长1.2%,油料产量16.6万吨、增长4.7%。水果、蔬菜、中药材、烤烟产量分别增长5.7%、9.9%、11.1%和43.5%。产业化龙头企业全面恢复生产,新培育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9家。启动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0个、总面积30万亩。新启动实施生态小康新村200个。

    2、二产业小幅下降。实现增加值80.38亿元,下降1.2%,比计划目标低4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61亿元,增长2.4%,建筑业增加值19.4亿元,下降11.6%。全市218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恢复生产203户,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的93.1%;高金100万头生产线异地技改、东河食品生产线异地搬迁、振华矿业1000吨钒资源综合加工和长虹欣锐电源生产线一期工程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顺利建成投产。

    3、三产业增速较快。实现增加值83.29亿元,增长9.4%,比计划高4.9个百分点。地震中严重受损的27540家商贸流通企业,恢复经营24783家,全市商贸流通企业恢复经营率达到89.9%。大力实施旅游资源转化战略,建成了青川东河口全省首个地震遗址公园,成功打造昭化古城、红军渡·西武当国家4A和曾家山国家3A旅游景区,切实加快旅游景区景点恢复重建,尽早实现了旅游市场的全面开放。

    (三)三大需求稳步回升,内生活力有所增强 

    1、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0.12亿元,增长41.3%,超计划13.3个百分点。47个重大项目进展顺利,实现投资58.2亿元,增长51.6%。切实加大项目推进工作力度,通村通乡公路、昭化古城二期、九龙山至广元输气管道等项目实现竣工,广陕、广甘高速公路以及天然气勘探等项目进展顺利,旺苍低热值煤坑口电厂、成都至西安铁路客运专线等项目前期工作取得新进展。抢抓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两大机遇,以项目建设为载体,狠抓项目新开工,灾后重建和招商引资项目新开工760个,新增投资30亿元以上。

    2、城乡市场消费稳中趋旺。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98.07亿元,增长14.5%,超计划1.5个百分点。川陕甘农产品批发市场、现代粮食物流中心等重点商贸物流项目进展顺利。“万村千乡”、“双百”市场工程顺利推进,建成标准农家店1627家,新增1117家,食品、化肥、农药配送率达100%。“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深入推进,市、县、镇规范统一的流通网络体系初步形成。

    3、进出口实现较快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32亿美元,增长10.8%,其中,外贸出口额实现8759万美元,完成省下达目标的112.5%。充分利用地震灾区外派劳务的机遇,加大外派劳务基地建设,狠抓外派劳务培训、招收和组织工作,全年外派劳务实现2200人次,增长29%。

    (四)三大收入一升两降,发展质量有待提高

    1、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551元,增长14.2%,超计划4.7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3165元,增长14.7%,超计划10.3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

    2、财政收支不平衡。因特大地震灾害影响,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仅实现6.17亿元,下降8.9个百分点, 一般预算支出167.16亿元,增长248.6%。

    3、企业收入大幅下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净利润9701万元、下降85.49%,利税总额5.39亿元、下降52.1%,亏损企业亏损额2.59亿元、增长4倍以上,企业效益不容乐观。

    (五)招商引资成效明显,改革开放不断深入

    着力扩大对外开放,积极赴对口支援省市和港澳地区开展感恩招商活动,成功举办“2008全国高校书记校长地震灾后广元行暨灾后重建论坛”活动。全年实施招商引资项目429个、增加14个,引进市外资金81.6亿元、增长20%,绝对值超目标任务16.6亿元。新成立6个招商引资分局,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力量,健全招商引资工作机制。积极参加全省灾后大招商,新签约1000万以上项目59个,项目投资200亿元。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加速推进。29户市级国有商贸企业改革基本完成,081电子集团战略重组全面完成。山区林业综合开发率先启动,出台了林木有序流转、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进展顺利,“乡财县管”全面推行。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完成。统筹城乡就业、社会保险和劳动保障能力建设进行了有益探索。

    (六)抗震救灾取得重大胜利,民生进一步改善

    从废墟和困境中搜救生还者3274人,收治伤病员25万人次,148.3万受灾群众全部得到有效安置,实现了卫生防疫全覆盖,确保了大灾之后无大疫,及时整治、消除地质灾害和病险工程安全隐患2万多处,安全转移群众22万余人次。

    加快推进灾后恢复重建,编制完成了全市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四县三区编制完成了灾后恢复重建实施规划,全市灾后重建规划总投资为1397.55亿元。在全省率先启动农村永久性住房建设,城镇居民住房建设全面启动。供水、供电、供气、广播电视等公共服务设施全面抢通,学校全面复课,医疗卫生、文化体育、计划生育等社会事业基本恢复。

    居民消费物价明显回落。“民生工程”进展顺利,市确定的51项民生工程全面完成。城镇新增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再就业人数有所增加。新农合参合率达到88.71%,科技、爱国卫生、档案、气象、老龄、妇女、儿童、红十字会、残疾人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2008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比灾后预期情况好,但运行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发展差距进一步加大。全省经济增长达到9.5%,受地震灾害影响我市仅增长3.3%,差距进一步拉大。二是灾后重建任务十分繁重,资金缺口巨大。三是沿海地区大量企业关闭,农民工回流增多,城乡居民就业压力大。四是部分低收入群众和重灾区群众生活困难。五是三次产业间、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现象较为突出。

    二、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一)发展环境分析

    1、国际国内形势严峻。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虚拟经济的负面影响正向实体经济蔓延,拖累效应不断扩散。世界经济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面临衰退的可能性增大,将经历一个较长的低迷和调整期。受国际大环境和一系列严重自然灾害的影响,全国、全省2008年下半年经济增速逐季回落。2009年,可能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尽快扭转下滑态势,实现止滑提速是当前我们面临的最主要任务。

    2、面临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一是灾后恢复重建机遇。全面落实灾后重建政策和一大批重建项目的实施,将形成新一轮建设高潮,强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二是扩大内需政策机遇。国家、省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系列政策,有利于提前上马一批事关经济社会全局、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项目,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提供强劲支撑。三是承接产业转移机遇。随着金融危机的倒逼影响,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型企业转移步伐将进一步加快,为我市承接产业转移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四是随着连接西南西北的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进程的加快,广元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将有力推动商贸物流和旅游业加快发展。

    2009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也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考虑到“5·12”特大地震影响的阶段性以及扩大内需政策效应的滞后性,预计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将呈前低后高走势,自5月份后增速将逐步提高,全年经济能够全面实现持续较快发展。

    (二)2009年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

    按照市委五届十次全会总体要求,2009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按照“提速加快、又好又快”的要求,坚持把加快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和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坚持把深入实施资源转化战略作为总突破口,坚持把扩大内需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着力点,坚持把深入推进工业强市作为主导方向,深化改革开放,统筹城乡发展,加大项目投入,加快结构调整,着力改善民生,维护和谐稳定,全面夺取灾后重建和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新胜利。

    (三)2009年主要经济指标建议

    1、全市生产总值增长9%。一是一产业将平稳增长,有望达到3%。国家继续加大惠农政策力度,较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增加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完善化肥市场调控机制,大幅增加农业投资,着力加强农田水利、农村能源、交通、人畜饮水、动植物防疫、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基础设施建设,均将极大地促进农民生产积极性。就市内情况而言,山区林业综合开发势头强劲,工业原料林、森林蔬菜等特色产业发展加快。二是二产业有望恢复性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将全面恢复正常生产,企业生产经营将进一步趋好,随着重建政策措施逐步落实,建材、食品等一批行业将快速发展,金顶水泥一期、升达22万立方米林板等一批重点生产性项目将竣工投产。一批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工业项目逐步实施,预计全年工业增加值实现69亿元、增长9.8%,同时,考虑到固定资产投资的大幅提升带动建筑业快速增长,将促进二产业持续发展,预计全年增长13.1%。三是随着国家消费政策的调整,住房、汽车等新型消费热点将持续升温,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将逐步升级,预计全市三产业将增长10%。

     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0亿元,增长65%。一是灾后恢复重建进入高峰期,除青川县外,城乡居民住房有望全部恢复重建,能源、水利、交通、通讯、社会事业等众多灾后重建项目将陆续开工建设。二是一批招商引资项目将逐步落地,并加快建设进度。三是一批重特大项目进入投资高峰期,特别是广陕、广巴、广甘、广南高速公路、兰渝铁路、亭子口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将进一步加快。

    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8%。一是灾后恢复重建将促进全市经济发展,促进财政增收。二是随着二、三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逐步提高,工业企业效益逐步好转,将有力地促进财政收入增长。三是招商引资、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将给财政增收带来机遇。四是企业所得税调整影响进一步显现,个人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免征,“5·12”地震后税费减免政策以及国家进行增值税转型、改革资源税制度等政策性变化将对财政增收产生一定程度负面影响。

    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00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300元以上。一是经济较快增长、特别是灾后恢复重建进程加快,促进本地就业,将一定程度带动全市城乡居民收入增加。二是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有利于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稳步提高。三是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及最低工资标准的调整等均将促进城乡居民增收。四是东部地区出口导向型、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部分农民工回流,将对全市劳务收入有不利影响。

    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一是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将促进城乡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带动消费增长。二是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汽车、住房、旅游、教育、文化等消费热点升温。三是消费增长的政策环境趋好。社会保障力度将不断加大,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逐步深入,国家对教育、农业的投入将日益增加。同时,国家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暂免征存款利息税,这均将刺激居民消费的增加。

    三、2009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

    1、全力抓好灾后重建。按照“加快和提前”的要求,围绕住房、设施、城镇、产业和生态“五个重建”,进一步细化落实工作方案,切实加快灾后恢复重建进度,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主要目标任务的80%。坚持城乡住房重建优先,力争9月底前完成农村居民住房恢复重建,年底前基本完成城镇居民住房恢复重建。坚持公共设施重建优先,确保8月底前全面完成学校永久性校舍重建,年底前基本完成医疗卫生机构重建。坚持基础设施重建优先,纳入重建规划的公路项目今年一季度全部开工,农村公路年底前完成恢复重建。坚持重大产业重建优先,尽快启动对发展和重建有重大带动作用的产业项目,年底前完成受损企业的新建、迁建任务。同时,对市场服务体系、文化设施、防灾减灾、生态恢复、土地利用等重建项目,要加大协调服务力度,促进快上、快建,尽早投入使用、发挥效益。

    2、大力推进资源转化。充分发挥我市独特的生态环境、地域区位、人文资源、矿产资源、农副产品等资源优势,加快资源转化战略实施步伐,提升资源附加值,推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潜在优势向现实优势转化,实现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张与经济效益的显著提升。坚持区域化布局、项目化推进、集群化发展,园区化承载、生态化导向、市场化运作,坚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综合利用,综合考虑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坚持立足就地、着眼转化,努力延长产业链条,推进资源深度开发。在深入论证、科学规划的同时,尽可能加快工作进度。

    3、强力推动项目投资。坚持把项目投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举措和总抓手,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做大总量、做优结构、做强后劲。切实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狠抓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广巴高速公路元坝至普济段完工,加快广陕、广甘、广南高速公路和兰渝铁路广元段,嘉陵江亭子口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进度。突出抓好生产性项目。确保欣锐电源二期、中钢川炭4.4万吨石墨电极一期、匡山水泥等项目竣工投产,加快升达22万方林板一体化、海螺一期220万吨旋窑水泥、达钢20万吨离心球墨铸铁管等项目的建设进度,强力推进天然气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力争821电解铝异地技改、旺苍低热值煤坑口电厂、四川电子军工集团西南大型特种电子科研生产基地建设等项目开工,加快国家先进电子产品及配套材料专业化基地建设前期工作。切实加快以水、路、沼气等为重点的改善民生项目建设步伐。围绕扩大内需政策措施,积极催生、包装、上报和争取一批国家支持项目,建立健全项目储备库。创新机制体制,增强项目推进工作合力。

    4、着力促进产业发展。大力推进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加快灾后农村生产生活设施恢复重建,整治震损和病险水库160座,新建农村沼气池5.5万口,改造中低产田、实施金土地工程、建设标准农田、修复受损农田。围绕畜牧、林业、果蔬三大优势产业和猕猴桃、食用菌、核桃、烟叶、茶叶、蚕桑、油橄榄、水产品等特色产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培育发展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2家以上,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步伐,建设1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抓好11个省级重点新村建设、新启动200个生态小康新村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支持兴办各类专合组织,新建专合组织96个。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完善农村科技、市场、信息等服务体系。加强扶贫开发和以工代赈工作,提高扶贫开发水平,抓好异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对居住分散和生存条件恶劣的农村居民有计划实施异地搬迁。

    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强市,努力实现工业提速增效。做大做强金属、能源、电子机械、建材、农副产品等优势产业。以各省市对口支援为契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力抓好承接产业转移和工业项目建设。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资源就地转化利用,推动天然气、水电、矿产等资源性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着力抓好川浙产业园、川黑产业园、塔山湾军民结合产业园、天然气综合利用工业园、医药工业园等工业园区规划和建设,优化产业配套,推动产业集群集聚。强化工业经济发展服务,新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户。切实解决好企业煤、电、气、运、资金等生产要素保障问题。

    着力提升旅游、商贸物流业,加快第三产业发展。重点打造以剑门关、皇泽寺、唐家河、昭化古城等为主的旅游景区,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建设。大力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加快物流园区、物流项目建设步伐。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适应城镇消费升级和为一、二产业配套的民生性、生产性服务业,恢复重建市县镇三级市场体系。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扩大廉租住房保障范围,全面完成7000套安居房、3000套廉租房任务。切实加快一批房地产项目建设,稳定和发展房地产市场。大力发展餐饮娱乐、社区服务业。积极发展金融、信息、中介、咨询等现代服务业。

    5、切实抓好改革开放。扎实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充分运用先行先试,超前探索的核心政策资源,加快山区林业综合开发、就业和社会保障,投融资等方面的改革。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深化市属国有企业和公司行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深化财政、金融、投资体制改革,大力推进社会事业体制改革,继续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完善资源市场化配套机制。建立健全就业促进机制,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住房保障等制度,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承接产业转移为重点,进一步提升“浙广”合作,加强与东、中部发达区域合作。创新合作机制,搭建开放平台,增强开放合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6、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优先实施学校恢复重建,认真落实“两免一补”和职业教育学生补助等政策。新建、改建一批医疗卫生机构,抓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恢复重建计划生育受损设施设备,落实好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快恢复发展基层公共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服务体系,搞好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办好2009年广元国际女儿节暨国际凤舟节。积极促进科技进步。大力实施社会保障、就业援助、扶贫解困等民生工程。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农村公路、安全饮水、农村沼气等方面资金和项目到位。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健全城乡低保制度,逐步提高城乡低保对象的补助标准,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建立和完善覆盖全市的社会救助体系。切实解决好失地农民和移民区农民生产生活问题,做好低收入家庭和困难群众的生活保障工作。

    7、加强生态广元建设。加快灾后生态恢复重建步伐,坚持生态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新农村建设、城市建设相结合。做好污染源普查工作,加大对城乡重点流域、区域和工业企业以及农业面源等污染的整治力度,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确保完成节能降耗减排约束性目标;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构建城乡一体的生态环境建设体系,启动森林城市创建工作,继续实施城周绿化、绿色通道、绿色水系、天然林保护、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积极发展生态产业,加快森林工业、森林蔬菜、森林果业、森林旅游、森林畜牧、木本油料等林业特色产业发展;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和循环经济,构建三次产业有机融合的生态经济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