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拉萨三月三日电 题:解不完“藏地密码”

  中新社记者  廖攀 

 二00八年,一部以寻找传说中的“神獒紫麒麟”为主线的悬疑小说《藏地密码》荣登畅销书榜,也点燃了国人对藏獒的热情;二00九年初春,怀着对藏獒的好奇和向往,记者一行来到位于拉萨西郊的西藏藏獒协会养殖基地,亲眼见到了七百多年前马可波罗游记中描述过的“来自西藏的巨犬”。

   当车子驶入基地,一阵阵如雷的吼声先给了记者一个“下马威”。从隔着笼子拍摄,到把镜头伸入笼内拍,再到把藏獒牵出笼子,最后与藏獒合影,在饲养员的鼓励下大家逐渐克服了恐惧心理,一步步试着与这看似凶猛的动物“亲密接触”。而热情如火的“喜马”更是颠覆了以往关于藏獒难以亲近的传统印象,一位饲养员好不容易才将同事从它口水四溅的“热吻”中解脱出来。

   这已是记者第四次走进西藏这片古老神圣密土地。每一次进藏,都让人觉得自己以往对于西藏的了解过于肤浅,那些神秘的“藏地密码”似乎没有人能真正破解。

   从北京飞往西藏的航班上,认识了一位藏族空姐,德庆央宗。试探地向她提出藏历二十九和同事一起到她家中采访,据说一般藏族家庭这一天并不欢迎外人来访,因为这是藏人的“驱鬼节”。很意外地,她满口答应。

   我们走进的是一个富足、和睦、幸福的藏族家庭。她们生活在拉萨一个现代化的小区里,和大都市里的小区唯一的差别在于:站在屋顶上,就能望到布达拉宫,雄伟的宫殿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那种差异感和归属感让人感觉非常特别。

   对于著名的哲蚌寺,记者去年“三•一四”事件后曾进藏采访,情绪不免紧张。而今,这里一派祥和,令人愉快。一路拍摄,遇到许多僧人,有的微笑而过,有的正准备年货,有的埋头洗餐具、淘米做饭。大多数人愿意拍照,也有不愿拍的,但只要加一句,“那我就拍个背影吧”,也就乐呵呵地同意了。

   年轻僧人群培格桑的出现,让记者眼前一亮。他身穿便装,打扮时尚,正在跟一位喇嘛学吹法号。本以为他是个热爱藏传佛教的旅游青年,一聊才知道,他出家已经十多年了,晚八点的法事上要吹法号,所以提前练习。群培格桑不仅愉快地答应拍照的请求,还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好让记者把照片寄给他。

   初春的拉萨下起小雪,在清新的空气中漫步街头,感受着藏历新年的“年味”。当同事问我要不要吃冰淇淋时,我心里所念的,其实是小昭寺门口身着藏袍的藏民摆出的四川小吃——凉面凉粉摊,决心离藏前,一定要去品尝一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