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花开了,梨花开了,满山的青草,满坡的野花。一棵被巨石砸弯腰身的桃树,即使匍匐在地,也依然开出了一树的嫣红。
早春二月,当我们再一次踏上北川、汶川、青川……一幕幕不可触动的伤痛记忆,在满目的春光中,化为永久的珍藏。春天,这片土地上的这一个春天,终于在垮塌的房屋下,在迸裂的石头缝里,顶出来了!艰难深重,却是势不可挡。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在最寒冷的季节里,总有最温暖的阳光
2008年隆冬时节,都江堰市第一批板房小区幸福家园的居民田传贵没有想到,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实地了解灾后恢复重建和群众生产生活情况的途中,走进了他的家。胡锦涛告诉他,中央的同志都很牵挂灾区群众。
此时,总书记的话语是那么亲切——惦记着你们能不能暖暖和和地过冬,能不能过好灾后第一个新年。
田传贵心里暖洋洋的,在历尽劫难的这个最寒冷的冬天,没有什么比党中央的关怀更温暖。
2009年1月24日下午,北川县擂鼓镇猫儿石村吉娜羌寨的村民们迎来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总理来和灾区人民一起过年了。
在村民王成益家,温家宝参观了两层小楼,详细了解盖房花了多少钱。王成益说:“国家补助了2万多元,还给了5万元的无息贷款,加上自己的积蓄盖起了新房。在新房里过年,像做梦一样。”总理听后高兴地说:“送你们八个字:温暖过冬、欢乐过节。”
严冬来临,受灾群众能否温暖过冬、能否欢乐过节,牵动着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的心——
要确保过冬住房加厚加固,让每一位灾区群众不受冻。
要确保御寒衣被发放到人,让每一位灾区群众穿得暖。
要确保冬春口粮满足需求,让每一位灾区群众吃得饱。
要确保卫生防疫落实到位,让每一位灾区群众保健康。
要确保必需物资储备充足,让每一位灾区群众无后忧。
汶川县雁门乡萝卜寨在海拔2000多米的高寒山区,被称为“云朵里的羌寨”。
深冬,记者向汶川出发,翻过高高的山坎,沿着曲折的山路盘旋而上,所见,古老的羌寨已化为一片废墟,近千名村民住进了临时过渡的“叉叉房”。这是当地人称呼的一种简易房,它用木头搭成框架,四周和房顶围着席子。
记者看到,萝卜寨所有的“叉叉房”都被彩条布裹得严严实实,花花绿绿的布条在冬日单调的大山里显得格外鲜艳。
走进86岁的羌族老人王金诚的家,从老人嘴里知道,他们住的“叉叉房”是精心包裹的,有四层。最里面一层是木板,中间有油毛毡,再一层是棕垫,最外面是彩条布。
老人说:“‘叉叉房’屋顶低矮,不能生火取暖,前几天还担心过冬怎么办,现在好了,政府把我们的房子围了这么厚,晚上睡觉就不怕冷气钻进来。”他又指着床上的三床棉被说,“这也是政府发的,这个冬天冻不着了。”
依然是深冬的日子,在青川县姚渡镇阳山村李培根家,记者遇上他们一家三口正和两位邻居围坐在一起吃饭。
饭桌上热气腾腾,菜是三荤两素,主食是大米饭,还有一瓶当地酿的粮食酒。房梁上挂着一排腊肉,屋角处立着两袋“救灾大米”,床上摆着厚厚的棉被,屋外木架上密密麻麻地挂着金黄的玉米棒……
“今天上午刚杀了年猪,请帮忙的邻居一起吃顿饭。”李培根笑着说,“今年过冬没问题,有吃、有穿、有盖的,过年啥也不缺了。”
给这个寒冬带来温暖的,是党和政府、全国人民对灾区群众的关爱与呵护。
截至2008年底,中央财政累计下拨汶川地震灾区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417.94亿元,救助受灾困难群众922.44万人;
——下拨临时生活救助资金82.74亿元,救助“三无”和“三孤”人员922.44万人;
——下拨后续生活救助补助资金25亿元,救助对象349.25万人;
——下拨倒损房屋农户住房重建补助资金300亿元,支持灾区农户住房重建;
——下拨地震灾区冬春临时生活救助资金6.25亿元,用于受灾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
读一读四川省的这一组数据吧。
四川全省春节前竣工永久性农房56万多户,全部完成了221万多户一般损坏农房的维修加固,同时分别完成了城镇1.2万户、26.37万户的重建和维修加固。去年11月底前,53.02万户农村自建过渡安置房的保暖改造任务全部完成。
四川省委、省政府利用财政投入、社会捐赠等渠道,筹集发放棉被399.1万床、棉衣490.2万件、烤火炉等取暖用品47.7万个,保证受灾群众每人至少有1床棉被、1套棉衣温暖过冬。此外,四川在储备10多万床棉被的同时,还安排2亿多元资金采购防寒物资。
来自灾区四面八方的镜头,见证着人们迎接春天的点点滴滴——
在汶川,卧龙镇22岁的藏族小伙子明卯,春节在板房里举行了婚礼,一对幸福的新人如愿开始了新的生活。
在陕西重建后的略阳县徐家坪镇上坪村,村民们唱出的最欢乐的陕北民歌是“三间大瓦房,石灰刷白墙,睡在帐子房,腊肉挂满墙”。
在甘肃陇南市武都区桔柑乡贺家坪村,村民潘贵春节里念叨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要是在过去,遇上这么大的灾难,我们早就成了逃荒的难民了,哪能像现在这样红红火火过年。”
春天,在最寒冷的日子里孕育。
2月4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从这一天,寒冷的冬天离人们远去,充满希望的春天悄悄来临……
在最伤痛的心里,总有最坚强的力量
2008年8月16日,北川,大雨滂沱。
这一天是汶川大地震百天纪念日,数万悲伤的人们汇聚在北川县城遗址,祭奠自己的亲人。
唐家山大水村一个叫吴红的羌族妇女来了,地震中,她失去了丈夫和儿子。她把伞撑起在一块石头上,跪在雨中,颤抖的手擦亮火柴,为失去的两位至爱的亲人焚纸哀悼。她一边烧纸一边哭,一边哭一边对亲人大声地倾诉:“我不能辜负你们,我要完成你们的遗愿,我要让你们死得瞑目,死得安心……”
她的周围,纸烟弥漫,万人痛哭,泪飞如雨……
倾诉是一种新的积蓄,伤痛里有最厚重的力量。
这个春天,我们在北川任家坪板房区又见到了吴红。依旧是小小的个儿,肩头斜挎着一个背包,迈着大步,几个月没见面,人变得俊秀而硬朗。已是村委会主任兼妇女主任的吴红兴奋地拉我们进了她的家,她和大水村的村民们搬到这里5个多月了。
屋里很简陋,但很温馨,墙上挂着羌绣,沿窗挂着腊肉,一块大花布隔开了起居和休息两个空间,做饭的煤气灶、锅碗瓢盆样样俱全。
她讲起,去年农历十月初一过羌历年,在她的倡议和带领下,整个板房区的6000多人在一起跳锅庄舞,唱山歌;她讲起,春节过后,她要开始组织这里的妇女们学习羌绣,第二天一早,她就要带着第一批20多个妇女去都江堰接受为期半个月的培训;她还讲起,她正在筹建北川羌族自治县和谐旅游开发公司,县里已决定给予贷款,她最大的梦想就是让羌族的文化走出大山。
37岁只有小学文化的她,开始跟人学习电脑,现在已能上网查资料、聊天,就是打字慢一些。说到这,她不好意思地笑了。
“生活一定要过下去,困难越大我越不怕。但有时候也恼火得很,晚上睡不着,就一个人在本子上写,自己鼓励自己。我要让死去的亲人在九泉之下放心……”
逝者,这是永远不可触及的痛,突然间,她哭了。只是哭过之后,她的眼睛里重新现出光彩。
告别时,吴红一定要送给我们一双她亲手缝制的羌绣布鞋,这是她为将要成立的旅游公司设计的产品。鲜艳的羌红底面上,金绿两色相交出夺目的花朵与青草。
这是经历过劫难的花朵与青草啊!
难忘在绵阳最大的永兴板房区,这里居住的1万多人都来自北川县城,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亲人逝去。
40岁的文化蓉失去了16岁的儿子、68岁的母亲,她曾经想到死,躺在床上十几天不吃不喝。是志愿者救了她,让她这个上无老下无小的人体会了人间的另一种亲情。
如今,她也加入了志愿者的队伍,在板房区志愿者服务站照看来这里读书游戏的孩子们。她对我们说:“活着的人,还要长期走下去,有点事做,才觉得有活下去的勇气。”
百日祭奠那天,她和丈夫冒着大雨到北川为儿子烧了纸,那晚她梦里见到了儿子,还是穿着她给他买下的那条白裤子。她对儿子说:“娃娃,一路朝前走吧,妈妈和爸爸会一直笑着看着你的……”
还见到一个原在北川开了十多年的“刘氏鲜卤店”的老人刘任钦,地震中失去了二儿子、孙女、大儿媳妇,一家人走了一半。他变得沉默寡言,很少和人说话。进了板房区,他的心慢慢暖过来了,“刘氏鲜卤店”在板房区的家门口重新开张,每天慕名光顾的客人络绎不绝。他说:“人还是要生活嘛!”他打算过几年到北京转转,那是他这辈子最想去耍耍的地方。
走在这个板房区,路边房后,凡是有土的空地上,一片青绿,油菜、大葱、小白菜、胡豆……应有尽有,就连修建房屋时挖出的一座座大土堆上,也都被各种各样鲜活水灵的青菜覆盖了。
创造出这绿色生活的人们,曾经历了怎样内心痛苦的挣扎?在祖国温暖的怀抱中,他们挺住了!
被誉为“最坚强的女警花”的蒋敏挺住了,她把痛失亲人的悲痛,化为至今战斗在工作岗位上的力量。
北川中学幸存的孩子们挺住了,在挂满成千上万张心语卡的学校断墙上,一个孩子写道:“我们要继续努力,带着你们和我们的未来继续努力!同学们,安息吧!”
全国人民挺住了,当温家宝总理在北川一间教室写下“多难兴邦”四个大字时,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都在感受着一种召唤——昂起倔强的头颅,燃起那颗火热的心,为了明天,充满希望地向前迈进。向前,向光明的未来前进……
春天,一个不可阻挡的复苏。
在最困难的地方,总有最钢硬的脊梁
又见到那个云朵里的萝卜寨,已是春暖花开。
萝卜寨党支部书记马前国正嘶哑着嗓子、一身黄土一脚泥,在新羌寨的工地上忙碌着。他告诉我们,新建的房子地基像桥墩一样结实,抗10级地震也没问题。这多亏对口支援的广东江门的建设者们,他们尽了最大的努力。
已经担任了22年支书的马前国,曾有多次机会外出挣大钱,可他都推掉了,现在一个月拿着208元补贴,没黑没白地为全寨子的人忙碌。
他忘不了,去年地震过后,望着垮塌的寨子和死难的乡亲,他生平第一次落泪了,能在大难关头,带领乡亲们闯难关,是他莫大的欣慰。为了让全寨子的人在今年5月12日前全部住进新羌寨,半年多来,他几乎每天都只睡三四个小时,眼看着房子要建好了,他又在计划下一步在全寨推广种植400亩甜樱桃,发展经济;还要恢复古羌寨的面貌,发展古羌寨文化。
“我们要在建起新羌寨的同时,建起对新生活更高的目标,萝卜羌寨的明天一定更美好!”他的自信,就像古羌寨那棵在地震中依然挺立不倒四季常青的“神树”。
在北川陈家坝乡,我们见识了另一种坚韧。
这里的青林村有一个叫赵义富的老汉,地震让坐落在大山上的村子损失惨重,家回不去了,老汉从安置点每天一趟来回爬二十多里陡坡,去给家里幸存的大红马、猪、鸡喂食喂水。当时他给我们说过一句让人落泪的话:“日子要过下去!”
如今,老汉怎么样了?
在乡里的板房区向人打听,得知赵义富和他的老伴搬上了山。于是,我们决定上山。
难以形容这条山路的艰难,一条碎石羊肠子小道常常是直上直下,有一半路都是拽着带路乡亲的手爬过去的。老乡说,这比地震那会儿强一百倍了,村里上上下下的人多了,硬是踩出了这条小道。整整两个小时,我们终于在快摸到山顶的地方见到了赵义富。
老汉正在整一块菜地,碧绿的胡豆、萝卜、小白菜长得齐齐整整。看过去,老汉比去年黑了,却也更欢实了。
“咋想到上山了?”
“刨点生活嘛。政府对我们这样好,不能老靠着国家。”老汉呵呵地笑着。
“那匹马呢?”
“年前在山崖上滚死了。”老汉的脸伤心地抽搐了一下。
这是他心里最痛的记忆。去年秋天,他的大红马失踪后,他围着大山爬上爬下找了3天,最后在一块悬崖下找到了。
马早已死了,脖子都摔断了。他摸着它,不停地抹泪,心疼啊,多好的一匹马,能驮200斤东西呢。
这个晚上,他和哭肿了眼睛的老伴一商量,决定上山住下,马没了,还有猪,不能让猪再有个闪失。第二天,他们背上国家发的口粮、铺盖卷,回到了大山上。
那年底,两头长白猪被喂得膘肥体壮,他们把其中的一头卖了一半,留下一半;另一头,生下了9个小猪娃。春节,在外打工的儿子回来了,全家人在山上喝酒吃肉,守着一群猪儿欢欢喜喜地过了一个年。
赵义富兴冲冲地引我们去见他的猪。
猪妈妈个大体圆,白得如雪,9个猪崽子白里透着粉红,活蹦乱跳。赵老汉乐得合不上嘴,不停地给我们数落着,养猪不敢缺人,一天要给猪喂三道食,猪料里要配玉米面、黄豆、小麦,还有白糖,猪娃娃愿吃甜的。他忽然有些不好意思地插了一句:“有时累狠了,我也喝点白糖水……”
望着老汉,鼻子有些发酸。
他依旧在欢喜地念叨着,今年不仅养了9个猪娃,还种了百合,能收500斤,算下来,收入比去年多不少哩!卖下钱,他准备养头母牛,等母牛下了犊子,日子就更好过了。
他几乎没有在意,为了这样的好日子,他要付出多少艰辛,要吃的粮食,要用的化肥,都要靠他从几十里以外的地方一趟一趟背上山来。
在最困难的地方,总有最钢硬的脊梁。这不仅仅是一个赵义富老汉的脊梁,也是整个灾区人民的脊梁。这是任何艰难险阻也打不垮、压不倒的民族脊梁!
在最细微的心弦中,总有最深挚的祝福
古米蓝,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地震期间,在绵阳最大的受灾群众安置点九洲体育馆里,她和她创建的“完美春天志愿者服务站”,成为无数痛苦的人们最贴心的朋友。男女老少都喊她“蓝姐”,最多的时候,她指挥过两万多人的志愿者队伍。
这是一个曾有百万家产、做茶叶生意的女子。去年5月8日,她从家乡三台县到绵阳,原定于12日晚飞云南考察生意上的事,却被那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留在了绵阳。她走进九洲体育馆,找到了一种新的追求,她为受灾群众散尽了身上所有的钱,也掏出了她全部的真情。
初春,我们在绵阳永兴板房区见到了古米蓝。她和“完美春天志愿者服务站”依然坚守在这片受灾的土地上,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到她这儿报到。
问她,为什么还坚持在这里?她说:“平复一颗受伤的心灵不是一朝一夕,我们还有很多的事要做。”
志愿者服务站承担了全区各种求助的事务,还开设了阅览室、体育场、儿童心理辅导站。在古米蓝的桌子上,我们看到了一摞对灾区小学生的调查表,调查的内容是“我的心愿”,上面记录了震后许多孩子最向往并能实现的愿望。
有一个11岁的女孩的心愿,是得到一个轮椅,因为她的爷爷在地震时腿受伤了,她想让爷爷坐着轮椅到处走走,走出痛苦,不再悲伤。有一个9岁男孩的心愿是得到一本新的《儿童百科全书》,因为地震中他原来的那本被埋了。还有的孩子想得到一台地球仪,有的想要一支圆规……
古米蓝说,他们已尽最大的努力满足了孩子们的心愿。因为每一份满足,都是对心灵受伤的孩子们最大的抚慰与疗伤啊!
像古米蓝这样的志愿者在灾区不计其数。而没能到灾区的更多的人们,心,依然朝向着汶川。整个中国都是灾区人民坚强的大后方。
2008年11月18日,汶川县城张灯结彩,彩旗飘飘。岷江路500米长的大街上,前来参加广州——威州灾后就业援助招聘会的群众络绎不绝。来自威州镇、绵虒镇、龙溪乡的3000多名群众,兴奋地在招聘现场搜索着适合自己的岗位。
年过不惑的董尚明可能算是应聘群众中的“长者”了。“地震后,钱不好挣,要想不继续吃‘救济’,还得找个挣钱的门路。”已经在招聘会上签订了意向性协议的他,打开了紧锁的眉头。
这次招聘的工作岗位除了少数对技术要求高外,大多数都是劳力性工作岗位,很适合普通群众。
截至去年年底,地震灾区劳动者实现异地转移就业5.3万人,就地就近就业116.1万人,灾区总体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全国20个支援省、市已经向灾区提供有效岗位信息76.9万个,通过援建项目吸纳灾区劳动者就业2.5万人。
临近春节,汶川县龙溪乡龙溪村又重新热闹了起来。那“叽叽喳喳”的说笑声,是村里的孩子们回来了。
地震后,汶川的中小学生大多被安排到了全国各地免费异地复课读书。龙溪村50多个孩子分散到了广东、山西和四川宜宾等地,如今,他们带回了社会各界的浓浓关爱。
在灾区的土地上,到处可见建筑工地,每一个工地上都高高地悬挂着来自上海、广东、山东、江苏等全国各省市建设者们的豪言壮语。在都江堰向峨小学的废墟旁,由上海援建的全木结构建筑的新的向峨小学,已经开始封顶。
工地负责人介绍,这所由上海同济设计院设计的学校,每平方米造价300多元,能抗8级地震,防火防潮防辐射,是国内学校中的一流建筑,今年6月将全部交付使用。
“天地那么大,走出小屋吧,闻得草儿香,爽在阳光下,好人那么多,敞开心扉吧……”1月28日,文化部春节慰问团在宁强县燕子砭中学操场进行演出,吸引了周边乡镇的上万名群众扶老携幼纷纷赶来观看,一曲《给心放个假》,温暖了多少乡亲的心。
金山寺村民王显勤说:“做梦也没想到这么高水平的演员来到了我们小山村……”
在那些悲伤的日子里,一批又一批慰问巡演团奔赴地震灾区,走汉中、过陇南、行天水、经绵竹、穿映秀、抵北川……沿着龙门山脉,传递着一个民族心连心、手挽手的深情。
无边大爱,祈福着新的春天……
在浴火重生的大地上,总有更加明媚灿烂的春光
在灾区,我们见到了被称为震后夫妻重组的“北川第一对”——张建钧、母贤碧夫妇。
大地震夺去了张建钧的妻子、岳父母,夺去了母贤碧的丈夫,他们分别与仅有的一个儿子相依为命。这对曾同住一个小区、原本是远亲的父子、母子,顷刻间同为断肠人。
震后3个月,张建钧的姐姐给他们牵线。2008年10月27日,他们在北川曲山镇登记结婚,成为灾后北川第一对重组婚姻的夫妇。
母贤碧给丈夫织了一件毛衣,作为婚后的第一件礼物。张建钧送给妻子的是一句扒心窝的话:“我会照顾你一辈子!”
母贤碧的儿子参军出发的头一天,夫妻俩一起把自己的儿子带到北川县城,让他们分别对自己的父母焚纸祭奠。晚上,全家人聚在一起,吃了一顿他们震后最丰盛的晚餐,饭桌上,这一家人相拥在一起哭了,那泪水里更多是对新生活的激情与渴望。
母贤碧说:“有了说知心话的人,对今后的日子也有盼头了!”
张建钧告诉我们,他准备过几天到上海打工去,挣些钱,把日子过得更好!
灾区的新生活就是这样,静静地,却是勇敢而顽强地向前走着。
在绵竹遵道镇著名的年画村——棚花村,我们看到垮塌的房屋正在修建,每一幢已经建起的房子,都重新绘制上了多姿多彩的年画,有“赵公镇宅”“老鼠嫁女”“三星高照”“双扬鞭”……从中透露着年画村人对新生活的喜悦与自信。
在镇上的灾区妇女年画刺绣培训现场,十几位大嫂、姑娘正在老师的指导下,细细地绣着手中各式的年画。她们说,一幅中等大小的年画刺绣能卖1000多元,现在的订单供不应求呢。
在另一处年画村——射箭台村,我们见到了绵竹年画界唯一一个被文化部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90岁的民间艺术家陈兴才。自地震后,随着全国各地的人涌入灾区,加上灾区新生活的开启,年画的需求量大大增加,老人每天都要在画室画上半天。在他的传承下,不仅他的儿子、孙子画年画,全村70%的人家都能画。老人说:“年画能提人的精气神啊!”
在村头立着的一块宣传栏上,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一段话:“我们虽然失去了家园,但我们仍然拥有绵竹年画,我们从废墟中站立起来,拿起画笔,继续绘出家乡的坚强……”
挺起胸膛,迈向新生活的脚步,踏响在灾区的每一片土地,每一座厂房,每一个人的心上。
今年大年初五,绵竹市汉旺镇的宁静被打破。
停摆的汉旺大钟下,聚拢从各地赶来的人。这一天,成都的陈黎老人一家合了两张影——一张是大钟前,远处,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的震后废墟隐隐约约;另一张,是两三公里远的汉旺镇新址,庞大而热闹的建设工地,一派重生景象。
这一天,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主机四分厂开工了。早上,厂长李传军特意早到了一点,没想到工人比他来得更早。“大家都憋着一股劲。”李传军说。
作为受灾最重的企业之一,去年,东汽史无前例地突破百亿产值;今年,发展的速度被上调为12%。原本计划两年完成的东汽异地重建计划,有望提前到今年结束。
东汽总经理张志英说:“全社会都在关心东汽,回报社会是我们的使命。
一个个喜悦在这个早春传递着。
灯光亮起,汶川县草坡乡沙排村在水力发电机的轰隆声中,迎接新年的到来。
文县临江镇蒋冯村的蒋向东,从正月初二开始,和村里的几位农民忙着在新村前的空地上学驾车,他说:“房屋建好了,就得考虑发展出路了,灾后重建,运输需求量非常大,我们要组建一个运输队,搞运输。”
田野上,到处是春耕的繁忙景象,运送种子和化肥的农用车穿梭不停。
诚然,这一切仅仅是一个开始,还有太多的困难,太多的期盼,路还很长很长……
但是,终究是花开了,草绿了,春天来了。
春天是孕育,春天是成长,春天是蓬勃的希望……
打不垮压不倒的英雄的灾区人民,英雄的中国人民,正在这一片浴火重生的春天的大地上,创造着新的奇迹,走向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
(新华社记者 张严平、李亚杰、金小明、丛峰、刘大江、冯昌勇、周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