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大话利州 新闻热线:0839-3221258
从“内陆腹地”到“开放高地” 四川“十四五”开放成果丰硕
2025/11/05 13:29
来源: 广元手机台

发布会现场

“‘十四五’时期,是四川外事港澳工作乘风破浪、硕果累累的五年。这五年,四川的‘朋友圈’越扩越大,合作之路越走越宽。”11月4日,省政府新闻办在四川新闻发布厅举行“决胜‘十四五’ 续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九场。会上,“十四五”时期四川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的生动故事,正缓缓铺展。

省委外办主任张涛

通道先行:中欧班列+立体交通,打通开放“主动脉”

“‘十四五’期间,我们成功承办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中国—中亚外长第五次会晤、第二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等重大开放活动,让‘四川时间’屡次吸引世界目光。”省委外办主任张涛介绍,这五年,四川在国家对外工作大局中的参与度、能见度和贡献度持续提升。

而这份“国际关注度”持续提升,离不开交通对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支撑。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十四五”以来,四川以交通天下的布局,为开放发展打通关键脉络。具体来看,天府机场、双流机场的国际航线覆盖全球43个国家,2024年出入境人员近600万人次、居全国第四,国际(地区)航空货邮吞吐量超40万吨,进出口值超6500亿元、位列全国第三;全国第五个、西南首个国际公路运输(TIR)集结中心落地,“天府号”跨境公路班车通达近20个国家和地区;泸州港、宜宾港开辟近洋及内河航线14条。

与此同时,作为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通道,2025年1月,成都获批中欧班列集结中心。今年1—9月,成都开行中欧班列1677列、累计开行超1.9万列,联通境外城市126个,开行数量和质量保持全国前列。

一系列硬核数据的背后,正是推动四川从“内陆腹地”加速迈向“开放前沿”的生动写照。

环境提质:涉外服务+营商优化,打造开放“强磁场”

有了便捷的交通通道,不仅加速了人员与货物的跨境流动,也为四川与更多国家和地区建立国际友城、深化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张涛介绍,“十四五”期间,四川的“国际好友列表”实现了从量到质的双重飞跃。四川的朋友遍天下,关系也越来越“铁”。五年间,新增国际友城和友好合作关系138对,总量已达到543对,覆盖全球,国际友城数量居全国第四位。

随着开放深入,越来越多外籍人士来川工作、学习、生活,四川如何筑好“软环境”,实现“引得来、留得住”?答案藏在“人”与“资”两端的精细服务里:

对外籍人士,成都成为中西部首个实现公交地铁外卡直接支付的城市,天府机场设“境外来宾支付服务中心”,超200家医疗机构可接诊外籍人士,“留学四川”品牌与人才引进政策联动,精准解决工作、生活、消费痛点。

对外来资本,四川先后推出“金融十条”“外资23条”,借助进博会、西博会等高能级平台举办“投资四川”海外推介活动,邀请外企考察对接,让四川成为全球投资的“优选地”。

经济跃升:外资集聚+产业升级,激活开放“新动能”

通道筑基、环境赋能,最终转化为开放型经济的亮眼答卷。“十四五”以来,四川全省货物进出口总额突破万亿元大关,服务进出口总额接近1500亿元,对外直接投资累计174.9亿美元,外贸与外投规模稳居中西部前列。

细分领域成果更显扎实:货物贸易中,“四川造”强势出海,平板电脑、碳酸锂、鱼油、柠檬出口全国第一,消费品进口年均增速30.7%,外贸实绩企业超9100家,2021至2024年货物贸易年均增速6.7%,率先成为中西部首个外贸破万亿省份。

服务贸易领域,出台数字贸易专项政策,开展数字文创全产业链创新,全国首创“中试+”公共服务体系,新增4个国家级服务出口基地。

对外投资方面,合作版图覆盖80余个国家和地区,90%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布局“一带一路”沿线,其中七化建承建的全球最大乙烯一体化项目,合同金额达228亿美元。

开放平台建设同样突破显著:自贸试验区累计形成800余项制度创新成果,15项全国复制推广;10个国家级经开区中,宜宾临港经开区连续2年综评西部第一。

回顾“十四五”,四川对外开放的答卷满是自豪;展望“十五五”,前行的信心愈发坚定。站在新起点,四川将继续锚定“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打造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的使命,以更开阔的视野、更务实的行动、更昂扬的姿态,让四川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更绚丽的光彩!


来源 四川新闻网

编辑 冯灵思

责任编辑 冯宣

审核 郭勇

投稿邮箱 gytv@dzsm.com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发表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我司立场
发表
举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