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303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2:1。
全省粮食播面9608.8万亩、总产726.8亿斤、单产378.2公斤每亩,分别较“十三五”末增加139.3万亩、21.4亿斤、5.7公斤,均创历史新高。
全省新改建高标准农田1773.2万亩,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60.1%、较“十三五”末增加21个百分点。
……
一个个鲜活的数字,勾勒出四川乡村全面振兴的奋进轨迹,四川如何实现这样的发展成就?
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际,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渡期即将结束,10月23日,省政府新闻办在四川新闻发布厅举行“决胜‘十四五’续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六场,揭晓了答案。
发布会现场
粮食安全根基牢:
播面、总产、单产“三创新高”
四川始终将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供摆在首位,推进建设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通过开展“天府粮仓·百县千片”建设,推动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四良融合”,粮食生产实现跨越式发展。
数据显示:去年,全省粮食播面9608.8万亩、总产726.8亿斤、单产378.2公斤每亩,分别较“十三五”末增加139.3万亩、21.4亿斤、5.7公斤,均创历史新高。
在夯实产能基础方面,四川出台《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条例》,创新高标准农田整区域建设模式,“十四五”期间,已新改建高标准农田1773.2万亩。同时,农业科技装备水平大幅提升,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较“十三五”末增加21个百分点。种业振兴成效显著,建成省级综合性种质资源中心库,国家级制种大县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践行大食物观,四川坚持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生猪出栏稳定在6000万头以上,持续领跑全国。菜、果、茶、渔等产业协同发展,产量较“十三五”末增长17%、31%、32%、17%。
巩固脱贫动力强:
脱贫人口收入增速“四年连超”平均水平
“作为全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四川不断增强脱贫群众内生动力、提升脱贫地区发展能力。”省委农办主任、农业农村厅厅长蒋刚介绍。
省委农办主任、农业农村厅厅长蒋刚
四川持续优化完善“监测预警—精准帮扶—风险消除”闭环体系,构建起县、乡、村三级监测网格,实现对农村人口的全覆盖动态监测。建立帮扶措施库,对所有监测对象精准落实帮扶措施,农村低保标准实现“十一连增”。
产业造血功能持续增强。脱贫地区建成93个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基本实现县县有园区。通过“园区+龙头企业+农户”联动机制,每县培育2—3个主导产业,配套完善的物流体系实现“快递进村”全覆盖,“天府乡村”消费帮扶累计销售额达981亿元。
就业帮扶展现新成效。推进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健全县乡村三级劳务服务体系,加强岗位精准推送,落实就业奖补政策,并通过以工代赈、帮扶车间、公益性岗位等多渠道稳岗拓岗,今年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达到250.5万人。“十四五”期间,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21年的14909元增长至去年的18359元,连续4年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区域协调发展迈出新步伐。聚焦50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39个欠发达县域和易地搬迁安置区,强化财政、金融、土地等政策倾斜,推进基础设施补短和基本公共服务提升,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同时,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定点帮扶、驻村帮扶,推动就业协作、产业升级、消费帮扶等提质增效。经过不懈努力,三大重点区域民生福祉不断提升,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区域整体实力得到增强。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施千亿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建圈强链
“四川农业条件得天独厚,特色产业优势明显。”蒋刚说,四川不断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实施“1+1+8”千亿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建圈强链,推动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在平台载体建设方面,四川深入实施“天府粮仓·千园建设”行动,累计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1个、产业集群10个,居全国前列;建设省星级现代农业园区277个。
“省财政每年拿出5个亿,专项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蒋刚举例说,去年全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率达到69%、较“十三五”末提升9个百分点。此外,加大“天府粮仓”“天府乡村”品牌培育力度,累计培育区域公用品牌259个、“天府粮仓”精品品牌200个。
谈及深化农文旅融合,蒋刚表示,“四川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去年全省休闲农业收入1080亿元,较‘十四五’初期增长249亿元。当前,四川正着力打造高品质乡村旅游目的地和精品路线,未来将全面展示四川农业之美、农村之美。”
来源 四川新闻网
编辑 冯灵思
责任编辑 冯宣
审核 郭勇
投稿邮箱 gytv@dzsm.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