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患者张大叔(化名)因左肺下叶腺癌在外院接受了左肺下叶切除+肺门及纵隔淋巴结清扫+胸膜粘连烙断术。同年12月,前往广元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门诊复查盆腔增强MRI,提示左侧骶骨及髂骨存在异常信号。接诊医生吴琴结合其既往病史,综合判断为骨转移瘤。为缓解患者症状,吴琴主治医师制定了放疗治疗方案。完成一个疗程的骨放疗后,张大叔自述疼痛症状明显减轻,随后顺利出院。
近日,张大叔因骶髂骨再次出现疼痛不适,来到肿瘤科就诊。吴琴主治医师为其完善相关检查后发现,原骶髂骨转移灶体积较前增大,且周围软组织肿胀明显。由于患者2023年已接受过放射治疗,且合并多种并发症,病情更为复杂。肿瘤科副主任杨金平综合评估后认为:患者距离上次放疗周期已近两年,若严格把控照射剂量安全范围、重点保护周围重要器官,可谨慎考虑再次实施放疗。经肿瘤科团队反复讨论,结合患者既往治疗史及当前影像学表现,最终决定采用科室特色技术——组织间插植放疗,以更精准地控制局部病灶。
“请麻醉科王莉医生协助麻醉、物理师做好术前方案设计、护士老师备齐手术用品……”为确保治疗顺利开展,杨金平副主任统筹协调各方资源。方案决定后,治疗团队迅速行动,紧锣密鼓地完成术前准备工作。当天下午2点,张大叔在CT引导下取右侧卧位,于治疗床上接受局部麻醉后,由治疗团队为其实施左侧髂骨病灶穿刺活检+组织间插植放射治疗。治疗全程患者未诉明显不适,治疗后安全返回病房,接受静脉补液等对症支持处理。术后观察期间,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无明显异常反应。
“疼痛比之前轻多了!”次日查房时,张大叔紧锁多日的眉头终于舒展了。目前患者恢复良好,继续接受后续观察与随访。
组织间插植放疗
组织间插植放疗是近距离放射治疗(Brachytherapy)的核心技术之一。其通过“近距离、高剂量、短距离衰减”的物理特性,在保证肿瘤控制率的同时保护正常组织功能,是恶性肿瘤精准化、个体化治疗的重要补充手段,尤其适合局部晚期、复发转移或需快速症状缓解的复杂病例。需严格把握适应症并由经验丰富的多学科团队(肿瘤科、麻醉科、影像科、放疗物理师、介入医师)共同制定方案,以确保安全性与疗效最大化。
组织间插植放疗的优点
1. 精准靶向 剂量集中
通过将放射源(如¹⁹²Ir、¹²⁵I等)直接植入肿瘤内部或瘤床,实现三维空间精准布源,靶区剂量分布高度适形,肿瘤中心可获得远高于常规外照射的绝对剂量(通常为外照射的2-10倍)。
2. 保护正常组织 降低毒副作用
通过物理距离衰减原理,放射源周围剂量呈梯度骤降(如距源1cm处剂量可下降至50%以下),在保证肿瘤区域高剂量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周围关键器官。
3. 协同增效 突破治疗瓶颈
对常规外照射后复发/残留的难治性病灶(如骨转移灶进展、宫颈癌术后淋巴囊肿复发)或放疗抵抗性肿瘤(如黑色素瘤、肉瘤),插植放疗可通过“局部补量”或“推量治疗”提高生物等效剂量(BED),联合化疗/免疫治疗时还能减少全身毒性叠加,实现“局部精准打击+全身控制”的协同策略。
4. 快速缓解症状 提升生活质量
对骨转移引起的顽固性疼痛、脊髓压迫等急症,单次或短程插植放疗可在24-72小时内快速抑制肿瘤浸润,缓解神经压迫及炎症反应,临床研究显示其镇痛有效率可达80%-90%,且起效速度优于单纯药物镇痛。
二、主要适应症
恶性肿瘤局部治疗 :
1. 骨与软组织肿瘤
骨转移瘤(如脊柱、骨盆、肋骨等承重骨或疼痛明显部位):尤其适用于既往外照射后复发、需局部补量的难治性疼痛病灶;
原发性骨肿瘤(如骨肉瘤术后瘤床补量、尤文肉瘤局部残留):用于高危区域强化治疗,降低局部复发率。
2. 妇科肿瘤
宫颈癌(ⅡB-ⅣA期):用于宫旁浸润、阴道残端复发或淋巴结转移灶的近距离补量(联合外照射);
子宫内膜癌/阴道癌:术后高危病理类型(如G3级、深肌层浸润)的瘤床辅助治疗。
3. 头颈部肿瘤
鼻咽癌、舌癌等复发灶(尤其侵犯颅底、海绵窦等高危区域):通过插植针避开重要神经血管,实现精准推量;
口咽/下咽癌术后切缘阳性或淋巴结包膜外侵犯:补充外照射不足的剂量。
4. 前列腺癌
低中危局限性前列腺癌(替代部分根治性外照射):通过模板引导插植实现均匀剂量覆盖;
局部晚期前列腺癌(联合外照射):针对前列腺包膜或精囊腺侵犯区域推量。
编辑 易珈羽
责任编辑 冯宣
审核 郭勇
投稿邮箱 gytv@dzs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