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蝉声在热浪里淬火,把盛夏锻造成一块烧红的铁板。我踩着蜀道石阶上那即将熔化的阳光,看影子在青苔间蜷缩成史前的甲骨文。抖落那些被柏树枝桠筛碎的光斑,让青铜鼎上剥落的铜绿,簌簌落满我的肩头。
千万株古柏的荫凉格外珍贵,当我的后颈触到那团沁着柏脂香味时,仿佛听见张飞丈八蛇矛划过时空的嗡鸣。传说中,这位虬髯将军当年栽下的柏树,燕颔虎须上还挂着葭萌关的晨露。如今他的骨血早已化作剑门关的赭色砂岩,而树皮皲裂处渗出的透明树脂,依然在午后凝结成三国时代的热血琥珀。
仔细看,仔细听,我们发现这些古树如一本本厚重的史书,让人爱不释手。那商周鼎彝上的铭文、唐宋卷轴里的墨痕,仿佛古树的年轮,记录着岁月的沧桑变迁;孔子周游列国的木车辙印,在历史的荒原上拓出荫庇众生的大道;敦煌壁画的飞天衣袂,在沙海中撑起艺术的穹顶;而这些蜀道古柏,亦如伟大的先辈,用荫凉呵护着我们,让我们得以尽享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硕果。
久居现代都市,柏油路在烈日下熔化发软,浮动的影子蜷缩成大地的梦境,行道树的绿荫在热气里蜷缩成拳头,与酷热抗争。人人都想逃离这火炉般的城市,寻找一个清凉之地,避开那如热铁般的滚烫。
在古蜀道的远山深处,古柏森森,绿意盎然,仿佛大自然的绿色画笔,在这里勾勒出宁静的画卷。
蜀道古柏核心的翠云廊,每逢夏日午后气温最高的时候,便得一方清凉世界。再烦躁的暑气,也会被层层叠叠的绿意筛得稀薄,一棵又一棵的老柏树浓荫如潭,青苔暗生之间藏着无数的秘密,即使再热烈的阳光,也只能在古柏虬结的枝桠间碎成星屑,撒下时光的碎片。
2
从诗人的角度看,古柏下的荫凉,被揉碎成古今时光。那斑驳的光影在青砖上跳跃,有如褪色的旧信笺上跃动的文字。风穿过层层叠叠的枝叶,发出窸窸窣窣的私语,带着柏叶特有的清香,轻轻拂过发梢,每一片柏叶都像是一把小巧的扇子,扇走了燥热,只留下沁人心脾的凉意。
从哲学家的角度看,地面上那在古柏根系上蔓延生长的苔藓,长成了一张翠绿的绒毯。它们是荫凉处的常客,享受着独有的静谧。偶尔有一滴露珠从枝头滑落,滴在苔藓上,发出清脆的声响,甚至打破片刻的宁静。这声响,似是古柏与自然的对话,诉说着岁月的悠长,仿佛在告诉我们,世间万物,皆有其规律,皆有其存在的意义。
从旅行者的角度看,在这方荫凉里,时光放慢了脚步。蝴蝶扇动着翅膀,在光影间翩翩起舞,忽明忽暗,似梦似幻,宛如一个个精灵的神秘舞蹈。几只蚂蚁排着队,沿着古柏粗糙的树皮缓缓爬行,忙碌而有序,它们的身影在荫凉的庇护下,显得格外清晰,人的心灵被清泉洗涤出前所未有的放松。
从植物学家的角度看,古柏的枝干如龙蛇般蜿蜒盘旋,布满岁月的痕迹。那些凸起的树瘤,像是古柏的勋章,见证无数个日夜的风雨洗礼。当指尖轻轻抚过树皮,能感受到生命的坚韧与顽强,并触摸到古柏那跳动的生命脉搏。在这荫凉的庇护下,古柏静静地伫立,守护着一方土地,也守护着每一个来此寻求片刻宁静的灵魂,宛如忠诚的卫士,历经岁月,矢志不渝。
步行,是最接地气的访问方式。不管前面排着多少人,我都要下车来走上好长一段路,一步步跟着观摩的人群走进树影婆娑之中,和古柏来一场历史和现实的对话,找寻 “大树底下好乘凉” 的哲学缓降。
那千万重层层叠叠的大山深处,孕育出了这秦岭以南、长江之北的两万多棵古柏,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为柏树们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历经千百年的风雨,蜀道古柏已成为世界上难得的珍贵宝藏,成为了新时代人们精神向往的天堂和灵魂的泳池。
千百年来,这难得的蜀道古柏群以 “人” 字形伫立天地间,犹如一群威武的战士,沿着古蜀道上的金牛道绵延开去,与青石铺成的千年驿道为伴。它们不仅是 “氧气制造机”,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负氧离子;也是 “生态调节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它们不仅是 “环境净化器”,减少污染、吸收噪声;还是 “绿色播种机”,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用自己的身躯,书写着大自然与人类和谐共生的篇章。
在广元,古树名木主要集中在翠云廊,剑阁县最具代表性的古树群总里程有 150 多公里,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古柏群之一,堪称世界古柏群中的瑰宝。这些古柏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它们见证了历史变迁,既是历史的旁观者,又是参与者。
3
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说:“当我们凝视美本身时,野蛮的锁链便悄然脱落。” 此刻,我觉得美不仅是自然、形态、艺术之美,更是人心的观念之美。当一群孩子在父母带领下,好奇地观赏着这片绿色的长廊时,他们惊叹的唏嘘声,瞬间成为对大自然最美的赞歌。
伫立古蜀道,再美的形容词都无法描述古柏的感染力。如果要彻底而又完全地瞻仰这些大树,我们必须步行。当我一步步走在这条历史悠久的剑门蜀道,就穿越了2300多年的时光隧道,每一步都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走进古柏,我们从古柏繁茂的源头出发,一步步朝着茂盛和宏大而去,任人群熙攘、路途漫长,我们拔步前行。先辈们曾于此植柏、护柏,如今,我们以汗水追寻他们留下的守护足迹。
漫步古蜀道时,我们有时候需要手脚并用,以征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勇气去攀爬陡峭的坡路,那些曲折蜿蜒的山路宛如一道道神秘的迷宫通道,我们于其中探索,每一步都似在解开复杂谜题。我们不由得深切体悟到孔明先生当年用木牛流马运粮的非凡智慧。
在盛夏时节,翠云廊会迎接一群又一群,一批又一批的游人徜徉驿道,仿佛踏入了一条时光隧道,开启一场穿越千年的奇妙之旅。人群中有官员、有学者、有诗人、还有环保工作者。这几年古蜀道徒步游,吸引了近百万人的集中打卡和沉浸体验,让这世界级资源产生了世界级流量,为古蜀道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做出贡献。
当夏日阳光透过高高的古柏照进蜀道,翠云廊三百长程十万树的诗意便迎来越来越多的徒步爱好者与文物专家的共同踏勘。徒步剑门古蜀道,可以从剑门关镇出发,途经翠云廊景区,经汉阳镇,走石洞沟,过抄手铺,最后到达普安镇。一路上,我们可以尽情遐想诸葛亮雄踞剑门关、唐玄宗逃难入蜀地的峥嵘岁月,也可以参悟李白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的道路艰险和陆游 “细雨骑驴入剑门” 的诗意浪漫。
一首《蜀道难》跨越了千年,在今天传递着这样一个信号:蜀道不再 “难于上青天”,“蜀道难” 已经变为 “蜀道通” 和 “蜀道畅”。当我们用脚步去丈量古蜀道的温度和厚度,确是平生难以多得的人生体验和征服古道带来的成就感,仿佛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与这古蜀道融为一体。
古柏垂荫如卷,将千载风烟凝成叶间玉露。此间簌簌清响,恰是铺就的翠云长卷,为我们解开年轮封印的蜀道密码。“剑门路,崎岖凹凸石头路。两行古柏植何人?三百长程十万树。翠云廊,苍烟护。苔花阴雨湿衣裳,回柯垂叶凉风度。” 通过石栈钩连的古蜀道,凝结着古人的非凡勇气和智慧;植柏护路,成为代代赓续的优良传统。深藏历史之脉的一株株古柏,造就了一步一景的翠云廊,无声地告诉来者:脚下的每一步,都是跨越千年的古蜀道,沁润着厚重的文化气息。
4
蜀道之上,两万多株古柏,坐拥着 “蜀道奇观”“天然的古柏展览馆”的美誉。而由这些古柏树构成的道路交通系统,也被称为 “陆路交通活化石”。
徒步古蜀道,徜徉翠云廊,那千年古柏如墨色云涛绵延不绝,青铜枝干上篆刻的秦汉风霜,于青石板路上书写马蹄与书生的故事。
你看那仙女柏,虬枝横逸若流云广袖,枝桠舒展似美人玉臂揽月,主干微倾仿若湘妃醉倚云屏,每当山岚拂过,青翠羽叶便似随风起舞的鲛绡,将千年孤寂化作了婆娑烟影。
你看那神鸟柏,双干凌空自成翕张之势,一柱擎天若鹤颈向云,侧枝斜展恰似青鸾振翼,枝脉纹理如工笔勾勒的飞白,新抽嫩梢恰似未干墨迹,晨雾缭绕时,恍见《山海经》走出的毕方神鸟,衔着秦汉驿道的晨昏在此栖羽千年。
你看那父子柏,老干嶙峋如严父之手,新柯挺拔若少年及冠,年轮差似三代光阴,根系却在地下血脉相连。风雨来时,老枝为幼干蔽去七分寒峭,晴雪映照时,新叶为古木添上三分春意,他们在岁月中相互守护,传承着生命的力量。
你看那龙爪柏,五股虬枝裂空怒张,青铜质感的爪节间犹带雷火痕迹,皲裂树皮如鳞甲倒竖,气根垂落似龙须飘摇,暴雨倾盆时,满树翠涛随风云激荡,恰似蛰龙欲破土飞天,将蜀道烟雨搅作银河倒悬,随时准备腾空而起。
你看那结义柏,三木鼎立成天地人阵,虬枝在丈余高处蓦然交握,纹理如桃园血契熔铸的青铜鼎纹,年轮里沉淀着白马乌牛之盟,虽各承八方风雨,却在云深处缔结连理,让百载春秋,化作年轮间永不褪色的朱砂痣,在天地间践行着忠义的誓言。
你看那登高柏,通体如淬火青铜剑直贯苍穹,枝梢在九丈高处方吐翠云,每道沟壑都是与闪电博弈的勋章,螺旋纹路暗合登天梯的弧度,新笋般的嫩芽,总朝着剑门关方向生长,似要将七十二峰青翠,尽收于年轮构筑的九重碧落。
你看那 “剑阁柏”,远看似松、近看是柏,枝干如松、树皮如柏,果实呈椭圆形,状如松果、裂纹似柏果,当地老百姓称之为 “松柏长青树”,融合了松与柏的特质。
你看那 “古柏王”,位于梓潼县演武镇东山村,树龄 2300 多年,它就像一位古老的王者,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宁。
你看那 “张飞柏”“状元柏”“夫妻柏”……每一棵古柏都是历史的见证者。
5
漫步翠云廊,阳光透过枝叶缝隙洒落,形成斑驳光影,如梦似幻。脚下的石板路,每一块都刻满历史的足迹。行走在古蜀道上,累了,可以找块大石头就地躺下,随取一景入诗,都可写尽山势如蛇延伸无尽。
古代世界闻名遐迩的道路,罗马古道、波斯御道早已湮没在历史烟尘中,而秦代驿道依然风采依旧,“皇柏” 的种植,就是切实的证据。这些古柏,让秦代驿道在岁月中依然保持着生机。翠云廊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千载的活态载体,蕴含着可持续发展的深厚哲理。守正出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薪火相继中历久弥新,这些古人朴素的做法中,蕴含着深刻的至理智慧。
今天,我们在文化传承之路上要走得更远,就要继续守正出新、继古承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融入社会公众的生活,不断沁润我们的精神家园,让古柏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风骤起,十万柏树突然波涛汹涌。我站在七曲山最高处,看那些青铜色的枝干将月光搅碎成银河。此刻终于懂得,所谓“大树底下好乘凉”,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荫庇,更是文明根系对每个过客的托举,就像那株“登高柏”,看似独自刺破苍穹,其实地底下早已把根脉连成共生之网......(文/周瑜平)
编辑 陈洋平
责任编辑 冯宣
审核 郭勇
投稿邮箱 gytv@dzs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