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没有“5·12”特大地震,在2008年的青川大地上,可以想象,“加快发展”一定会是最强的声音!因为早在年初,县委就对全年工作定下了“加快发展”的主基调。

    面对山河破碎、家园被毁、亲人罹难的人间惨景,破碎的家园何日才能重建?重创的产业何时才能振兴?……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曾发出过这样的疑问。

   站在新年的门槛回望2008年,有一种感动在心中涌动:灾难,非但没有成为青川发展放慢速度的理由,反而成了加快发展的内在要求。灾难,挡不住前行的坚定脚步!

    面对巨大灾难,发展的决心没有变小,而是更大了

    2007年,青川发挥资源优势,创新思路和机制,积极发展森林产业,增加农民收入,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子,全年GDP实现13.8亿元,同比增长14.6%,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41:28:31,省、市领导对青川的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和发展举措给予充分肯定。

    当此之时,新一届省委立足四川省情,对全省工作制定了“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工作总体取向,提出了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目标定位。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广元被确定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的重大机遇,结合青川实际,积极扎实推进。

    这一切表明,青川县委、县政府已进入了全面“加快发展”的最好时期。2008年1月18日,县委十届五次全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确立了青川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希望在山,潜力在林,重点在森林(森林工业、蔬菜、畜牧、旅游)四大特色产业,突破口在山区林业综合开发的发展思路,力争在全市发展中实现率先突破。

    2008年初,青川县委、县政府对内“强素质”——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对外“大开放”——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各级、各部门积极争创“人民满意机关”,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纷纷率队招商……

    然而,灾难猝不及防。里氏8.0级的特大地震袭击了川西龙门山区,青川县成为极重灾区,全县36个乡镇全部受灾,数万生命被推向生死边缘,直接经济损失500.8亿元!

     大灾过后,百废待兴。面对多条战线作战、多种矛盾叠加、多重困难聚集的严峻形势,青川的发展之路该怎么走?

     2008年7月13日,省委九届五次全会召开,提出“三年基本恢复,五年发展振兴,十年全面小康”的灾后恢复重建的总体目标。8月24日,县委十届六次全会召开。会议认为,受特大地震灾害影响,虽然青川县总体上面临“挑战前所未有、考验前所未有”的复杂形势,但也蕴藏着许多有利条件。

     从发展的外部环境看,中央先后出台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等专门文件,给予地震灾区税收等多方面的优惠政策,同时,确定了浙江对口支援青川县,这必将为青川的恢复重建提供强大支持。

    从发展的自身潜力看,地震虽然给青川造成惨重损失,基础设施恢复难度很大,但川珍、电解锰、森宇、中能信等规模骨干企业没有受到重创,恢复也很快,加快发展的根基尚存。在重建进程中,发达地区先进的管理理念、经营思维、生产技术,必将对青川落后的观念产生重大冲击。

    在这次会上,县委审时度势,统筹抗震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通过了《关于扎实做好抗震救灾工作加快重建美好新青川的决议》,“以灾后重建促进加快发展”成为决议的鲜明主题。

     县委书记李浩生的话坚定有力:“只有加快发展,才能更好地推进灾后重建;只有加快发展,才能迅速夺回灾害造成的损失,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加快发展,是必须突出的主题!”

    面对巨大灾难,发展的脚步不仅没有放缓,而且更快了

     去年12月31日,县委十届七次全会立足县情,明确提出坚持“提速加快、又好又快”主基调,确立2009年为“项目建设攻坚年”,力争落实灾后重建资金100亿元;确保固定资产投资实现60亿元,力争完成实物工作量100亿元。深入实施项目建设“五百工程”,即2009年竣工项目100个,开工项目100个,完成项目前期工作100个,国家投资项目100个,示范工程100个。

    作出这个决定,基于如下机遇判断: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两年内,中央扩大内需投资的资金将在4万亿左右,其中投入在四川灾后重建的超过1万亿元。两年内,四川灾后重建的投资是3万亿元,而青川作为受灾最重的地区,争取以上支持具有独特的优势。此外,青川县还有浙江省的援建支持,发展“动能”将更为充足。3年内,青川县按照《灾后重建总体实施规划》投资将完成280亿元,比青川县30多年的投资总和还要多一倍……

    事物一分为二:千年不遇的灾难,带给青川的不仅仅是痛苦,也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审时度势,青川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提速加快、又好又快”的工作主调,牢固树立“大机遇、大思路、大投入、大拉动、大发展”的理念,以高密度、宽领域、大规模的投入,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提升经济质量,加快重建和加快发展。

    办事的速度快了,开放的力度也更大了,抓项目、促发展的紧迫感在全县都有体现。县委、县政府抓住浙江对口援建的机遇,通过认真梳理,立足自身的优势,加大对外宣传推介力度,主动吸引投资者。县委、县政府成立了项目工作推进领导小组,由县长抓总负责。出台了《援建项目管理办法》,建立了灾后恢复重建项目专家审核和集体会审制度。加快项目审批、选址、环评、征地拆迁等前期工作,扩大建材生产能力,对特供产品实行直购直供,保障建材供给。

     寒冬时节,记者行走在青川,从河谷到山区,从村社到城镇,一个个在建的工地、一座座新建的楼房,一群群忙碌的身影……项目建设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截止1月16日,全县已兑现农房补助金3.42亿元,重建、维修加固计完工37810户,占重建、维修加固总户数的60.6%,已有112个项目开工,实际到位资金11.3亿元,已完成项目9个。

     围绕灾后重建,已引进博亚、大洋等建材企业28家落户青川,在浙江、黑龙江等地已成功签约10个项目,协议投资3亿元。在第九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上,青川以丰富的资源优势和独特的优势项目,实现签约项目14个,签约金额17亿。66家砖窑、免烧砖生产线的开工,预示着青川县建材产业将实现整体升级。震后半年,高规格、高水平完成了全国首个地震遗址公园——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一期工程,成功举行了开园仪式,至今,已接待游客近4万人次。唐家河已恢复到震前接待能力,旅游农家乐正逐步恢复。商业网点恢复面达85%,重点集镇都建有大中型农贸市场,设立金融网点20个。

面对巨大灾难,发展的起点没有降低,而是更高了

    发展不足,是青川最大的县情,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又让青川几十年存量资产大量“失血”。如何在灾后恢复重建中,通过新的发展和提升,增强发展后劲和科学发展能力,是对县委、县政府执政能力的一次严峻考验。

     恢复重建不是简单复制,而是更高水平的建设、更高起点的发展,必须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四个结合”:一是要把恢复重建与工业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二是要把恢复重建与优化空间布局结合起来;三是要把恢复重建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四是要把恢复重建与充分开放合作结合起来。

    无疑,“四个结合”要求灾后恢复重建必须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是恢复重建的导航仪和推进器。2008年底,青川集中开工的一批项目,为“四个结合”作出了最好的注解——

    总投资2亿元的川浙合作产业园,是青川在广元建的飞地工业园,依托广元经济开发区现有园区及基础设施配套,用3年的时间,集中在袁家坝工业园东南端打造2平方公里的川浙合作产业园。园区基础设施于2008年11月5日开工建设,到 2011年基本建成,入园落户企业30家,力争建成30亿工业园区。

    在农村永久性住房建设中,县委、县政府注重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开辟新的产业,瓦砾乡农房重建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引进德阳市农友猪业养殖公司投资670万元组建青川县强达猪业养殖公司,项目建成后,年可培育二杂母猪3500头、出栏商品猪8500头以上,带动农户1000余户,人均增收500元;马鹿乡方石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采取集中建房模式,节约耕地230亩,提升了集镇品位;青溪镇农房重建体现了“三国”文化、羌文化的特色,与统筹城乡相结合……

    在城市建设上,建设的水平已不仅仅满足于安全,而且已着眼于城市环境水平的提升。全县需重建城镇居民住房157万平方米,约2.45万套,今年将启动120万平方米,完成60万平方米。按照“安全、节地、节能、节材”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修复加固和重建相结合,大力推进安居住房和廉租住房建设,重点打造好乔庄东山、竹园黄沙、青溪、木鱼等安居小区的建设,科学规划,形成以县城为龙头、中心镇为骨干、小城镇为重点的城镇化发展格局。 加快乔庄、青溪、木鱼、关庄、三锅等重点集镇和一般集镇给排水、道路、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等设施。

    在工业发展上,今年将培育3个亿元企业,作好一个上市公司的培育工作,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2.8亿元,增长50%,超过2007年水平。依托浙江的产业优势、技术优势、管理优势,大力推进资源转化战略,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完善黄沙工业集中发展区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做好竹园东坝、东曹、木鱼、三锅工业发展小区的规划。优化对企业的服务,对企业家和企业的奖励制度、信用担保制度、挂牌保护制度、检查准入制度,为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