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天府森林粮库”建设,拓展林粮多元化,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实现森林向“粮库”“油田”转变。近年来,我市通过专班推进、统筹规划、融合发展、培育品牌等措施,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绘就了百姓富、生态美的动人画卷。

充分利用林业资源优势,朝天区两河口镇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产业。眼下,该镇大尖山村松林间的赤松茸长势喜人,迎来了最佳采收季。作为该镇重点培育的林下产业,赤松茸从种到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工,这也为当地村民提供了一条就近增收的路子。

在4月至6月的采收旺季,大尖山村平均每天可采鲜菇600余斤。味道鲜美,食用价值高的赤松茸也深受消费者青睐。

近年来,朝天区两河口镇通过发展笋用竹、食用菌、中药材等林下特色产业,不断拓宽增收渠道。截至目前,已形成林下笋用竹3万亩、食用菌50余亩、中药材1200余亩、中蜂养殖1500余群,人均年增收3000余元。

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昭化区通过建立“村集体+企业+专合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带动种植户种植昭化茯苓。这几天,在磨滩镇金华村,种植户在技术员的指导下进行理沟、整段木、接菌种、上药、覆土等工作。

今年以来,磨滩镇金华村将茯苓产业作为该村的支柱产业进行培育和发展,通过盘活低效用地、加强技术培训等方式,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助推村集体经济提质增效。

据了解,2020年,磨滩镇开始引进业主发展茯苓产业,在金华村、磨滩村、中华村等5个村发展茯苓产业,并依托劳务专合社与区内外茯苓企业进行合作。今年,当地发展茯苓产业1000余亩,预计可实现年产茯苓2000吨,产值1600万元。

近年来,昭化区统筹整合政策、资金、人才等要素,建立起“订单保底、盈利分红、就业带动”利益联结机制,推行“供菌种、包技术、保回收”一体化服务,实现企业、集体、农户合作共赢。今年,该区共发展茯苓产业5000亩。



朝天融媒 陈星宇 贾唯 昭化融媒 邹星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