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评论员

    从百日攻坚转入千日奋战,四川抗震救灾工作已进入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阶段。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全省工作总体取向,按照省委九届五次全会确定的“三年基本恢复、五年发展振兴、十年全面小康”的灾后恢复重建总体目标,全力以赴,攻坚破难,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

    灾后恢复重建,关系几千万群众切身利益,关系灾区长远发展,关系全省工作大局。做好恢复重建,我们重任在肩。这个“重”,不但指重建工程异常繁重——规模大、牵涉面广、资金需求量大、工作要求高,而且指全省干部群众责任更加重大。对此,我们要切实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认识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坚持尊重规律、科学重建,坚持优化提升、加快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分步推进,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坚持自力更生、苦干实干,更新理念,拓展思路,创新办法,科学推进灾后恢复重建。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要把灾后恢复重建与推进科学发展结合起来,既实现原地起立,更实现发展起跳。恢复重建既要注重解决当前问题,又要立足长远发展;既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又要善于运用市场机制、市场手段;既要建设物质家园,又要建设精神家园。对于灾区广大干部群众而言,一定要树立“抓恢复重建就是抓发展”的观念,把恢复重建作为灾区加快发展的机遇,在更高水平、更高起点上推动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从这个意义上讲,灾后恢复重建一定要妥善处理好恢复与提升、当前与长远、政府与市场、物质与精神、困难与机遇“五个关系”,把恢复重建与工业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与优化经济布局结合起来,与转变发展方式结合起来,与充分开放合作结合起来,与改善宏观环境结合起来,着眼发展抓重建,抓好重建促发展,使灾后恢复重建的过程成为增强灾区发展后劲和科学发展能力的过程。

    灾后恢复重建,要把民生放在第一位,着力帮助群众恢复和提高生产生活水平。民生是重建的根本,要始终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来考虑和安排。要以优先解决民生问题为基点,首先解决住房、教育、医疗等与灾区群众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基本问题,抓紧恢复重建灾区群众家园、涉及民生的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使受灾群众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恢复重建中要充分尊重民愿、体现民意、集中民智,让群众多得实惠,最大限度地调动灾区群众重建家园的积极性。

    灾后恢复重建,必须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尊重科学。灾后恢复重建是百年大计,必须从长计议、按规律办事,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要科学制定重建规划,坚决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要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城乡重建、生产力布局、重大项目安排等必须考虑防灾避险。要高度重视建设质量,提高居民住房、公共设施等的抗震设防标准,把建设质量当作恢复重建的“生命线”。要坚持科学决策,充分汲取各方意见。恢复重建中,一定要抱着真正对人民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坚决杜绝搞任何形式主义、形象工程,坚决做到不留隐患、不留遗憾、不留包袱。

    灾后恢复重建,灾区干部群众是主体。要把建设物质家园与建设精神家园结合起来,大力弘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大力弘扬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作风。进一步强化主体意识,坚持以我为主、以本地为主,不能坐享其成、不思作为;进一步强化主动意识,主动做好各项工作,不能消极等待,不能因自己工作滞后、工作不力而影响恢复重建;进一步强化主导意识,把重建任务考虑全面,合理规划,引导和协调做好援建工作。只要我们在恢复重建中做到互帮互助、苦干实干,就一定能用自己的双手和辛勤劳动重建美好新家园。

    在地震废墟上重建美好新家园,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让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务实的作风、超常的工作,不负重托,奋力前行,夺取抗震救灾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