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

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视频刷爆朋友圈,

你看过瘾了吗?

 

小编身边很多人更是

激动到热泪盈眶,

还有就是被那种气势磅礴震撼到了!

 

 

作为观众,大家是欣赏得激情澎湃,

可是你知道吗,

就在这场盛大阅兵的背后,

竟然还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下面就让小编带你一一揭秘吧

 

 

当中国人民解放军

整齐划一、斗志昂扬地走过天安门,

接受党和人民检阅时,

“出腿如一人”的飒爽英姿

让我们都为之称赞。

 

 

但我们看不到的是他们的辛苦付出。

京郊阅兵训练场,

烈日下,参阅队员们挥汗如雨,

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

步幅75厘米,误差不得超过2厘米

 
 

田翔是空军方队第七排面大教员,负责排面25名队员的训练。他说,天安门前,从敬礼线到礼毕线,一共是96米,128步,每步75厘米,方队要求每人每步误差不得超过2厘米。控制步幅刚开始是依靠画在地上的步幅线,一个一个通过,长期训练形成“肌肉记忆”。

 

除了步幅,队员两肘之间的距离也有规定,间隔要求是62厘米由于队员身高不一样,要达到这个标准,每个人都要进行相应调整,个子高一些的队员站立时手肘要“塌”一点,个子矮一些的队员则要把胳膊肘“顶”一些,这样才能达到一致。

 

头顶水瓶、两膝夹牌训练
 
 

方队要做到整齐划一,在训练中少不了一些辅助设施。

在训练场,教练员会让队员们站在板凳上或者台阶上练军姿,前脚掌发力站在上面,后脚掌悬空。在地上站军姿时,要顶着帽子或矿泉水瓶,若稍有晃动,帽子、水瓶就会掉下来。这都是为了锻炼身体的定力。站军姿时,教练员会让官兵在手腕与裤缝之间各夹一张扑克牌,两膝之间也会夹一张扑克牌。

 

站军姿时要拉6条线,摸抢的上手、下手以及枪口、帽徽、下颚、脚尖,每个排面每个人的这6个部位都要在一条线上,才能保证整个排面看起来就像一个人一样整齐。在排面对齐时,每个排面有一根标齐杆,队员都能很快地找到自己的定位。

 

空军方队主教练余国防介绍,官兵表情要自然、刚毅、自信,不能太僵硬、太严肃。为了锻炼眼神,教练员会让战士迎风看日,做到“40秒不眨眼。对于表情和眼神,如果有的战士不理解,教练员就需要从心理和情感上与之沟通。

 
一天用餐6次

 

在京郊训练时,空军方队参阅官兵一天要用餐六次。其中三顿是正餐,时间分别是早上6时20分、中午12时、下午6时30分左右。正餐每顿六个菜,其中两荤菜、两半荤、一豆制品、一蔬菜,还要四样小菜、两种汤、六种主食、两种水果,兼顾官兵们的口味。一周下来大约有120多个菜,基本不重样。

 

另外三顿是间餐,在训练间隙消化,给参阅官兵补充水分和体力。

参阅战士食用的饭菜,食材来源严格把关。饭菜做好了,所有的成品都要留样备份、编号,保存48小时。军医们携带了一套检测设备,可随时随地对食物进行检测,开饭之前,防疫军医还要提前试吃。

 

方队400多人的参阅官兵一顿要消耗120斤牛肉,有时还要补充20斤羊肉,此外还要消耗约60斤白菜。

 

两位将军领队的教员是连长

 

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是驻鄂空降兵部队成立以来第16次参加阅兵。驻鄂空降兵部队共组成空军方队和空降兵战车方队,分别以黄继光生前所在部队和上甘岭特功八连为主体组建。

担任空军方队领队的是两位将军——空降兵某军副军长景涛少将,和东部战区空军纪委副书记赵永远少将。而两位将军领队的训练教练员,是黄继光生前所在部队引导连连长佟辉。

给自己的首长当教员是什么感受?佟辉说,“这是一次难忘的经历,就像首长说的那样,他们不是普通的教官和学员,而是在一起享受阅兵的全过程。”

 

图为昨日,景涛少将和赵永远少将率空军方队受阅

为了解决踢腿比战士慢的问题,两位将军主动提出,在自己腿上绑沙袋,增强力量训练。训练强度最大的时候,军服几乎一直都被汗水浸透,他们一天要换三次衣服天气不好不能在操场上训练的时候,他们就在图书室里,自己对着镜子练习敬礼、摆头。

给将军做教员,佟辉觉得自己也受益不少。比如两位将军在训练中也会自己琢磨,很多动作要领他们通过自己的体验,能用更准确、更简明的话说出来,也让他以后训练新兵也有了可以借鉴的地方。

 

 
 

作为翻译的张树国才华与颜值并存,他精通俄语,通过自学又熟练掌握了英语、法语、哈萨克语三种语言。外交场上自信担当,阅兵场上步伐铿锵,凭借扎实的队列基础和1.91米的身高,他成为空军方队“1-1”基准兵。

 

军人世家走出翻译兵

张树国出生于1992年,山东青岛人,爷爷参加过“渡江战役”,叔叔也是军人。张树国从小听着爷爷打仗的故事长大,他的名字也是爷爷起的

 

2014年7月,张树国完成学业后申请来到了英雄的空降兵部队,成为了空降兵军外训大队的一名文职翻译,他先后参加“2017年空降排比赛”“和平使命-2018”联合反恐军演等10余次重大外事活动。

96米行进误差1毫米
 
 

作为方队“1-1”基准兵,重要性不言而喻,他关系到整个方队的步幅和节奏。他如果没走好,势必会让第一排面甚至整个方队受到影响。

 

为了练习眼神和表情,他经常对着镜子练习笑容。他用脚步寻找砸地的感觉,用余光感受整个排面和方队的节奏,加强“肌肉记忆”。

昨日,他和战友一道,作为新时代空军的代表,用一流的动作、铿锵的步伐接受了党和人民的检阅。

 

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首次出现“战旗方队”,100面代表我军各英雄部队的战旗,以车载的方式通过天安门,这也是装备方阵中第一个亮相的方队。空降兵某旅上甘岭特功八连的曹瑜,作为八连的擎旗手,扛起八连的战旗。

 
战车司机转行当擎旗手
 
 

来到阅兵训练场时,21岁的曹瑜还是空降兵战车方队的一名司机。头一个星期,他经历了艰苦的魔鬼训练,每天早上5点20起床,训练13个小时。

擎旗手们手举的旗杆,相当于两把突击步枪的重量,再加上旗帜迎风飘扬的拉力,要把旗帜拿稳并不容易。他们还要在烈日下练习注目礼,一天下来,眼睛会练得红肿流泪。

 

 

“我们是第一个通过天安门的车辆方队”,曹瑜自豪地说,所有观众都会看到他手上的上甘岭特功八连这面旗帜。

 

最后一刻的”幸运儿
 
 

因为有了战旗方队,空降兵某旅黄继光生前所在部队某连的龙文浩得以弥补了之前的遗憾——在最后一刻落选空军方队的他,以擎旗手的身份,和自己的战友们一起踏上长安街。

能举起黄继光连的旗帜,这不仅是龙文浩一个人的梦想。当时全连有47人报名,筛选非常严格:体重不能超过150斤,身高只能是179厘米到181厘米之间,还要求军姿站的稳,有队列训练经验。

龙文浩至今记得他是7月8日得到通知自己被选上了,那天晚上他激动得一宿没睡。如今他还有另一个心愿,就是下一次阅兵,一定要作为徒步方队的一员走过天安门。

 

战场上,铁甲飞虎勇往直前所向披靡;

阅兵场上,战车则要和人融为一体,

做到整齐划一、厘秒不差。

拿这次阅兵来说,

战车从敬礼线到礼毕线有96米,

需保持每小时10公里的等速前进,

用时34.56秒

 

一辆战车有5个战斗员
 

发动!前进!威武的空降兵战车马达轰鸣。车长、驾驶员、炮长、载员、修理工,5名战斗员同坐一台战车,同为一个梦想。

战场上,所有人都在战车所属驾驶舱、指挥室、载员舱里面,均不露头;在阅兵场分列式中,3名官兵露在外面,位置从高到低依次是炮手、车长、驾驶员,载员和修理工则在舱内没有亮相;阅兵式中,载员也要亮相,且还是排头兵。

 

 

晚上听录音踩床板加练

 

如何驾驭铁甲飞虎,驾驶员至关重要。武龙是河南开封人,1986年出生,2005年入伍,作为引导基准车驾驶员,他驾驶的是方队最前排靠近天安门一侧的战车,战车上还载着一名将军领队。龙头怎么摆,龙尾怎么甩,他的动作直接关系到身后整个方队,容不得半点误差。

白天训练时,武龙和驾驶员们会用MP4录下发动机转速的声音,晚上躺在床上戴上耳机反复听,寻找转速的感觉。他们一边听,一边不停地脚踩床板,寻找踩油门的感觉。

“望闻问切”四步来诊断

 

保障战车不抛锚是重中之重。

战车“神医”叶有义常说,维修战车好比医生给人看病,同样需要通过“望、闻、问、切”来诊断。比如“望”,是指在板叶窗上系一根小绳子,如果小绳子不飘动了,就说明排风扇出现了故障;再以“闻”为例,一次例行检查,他发现发动机排出的烟雾有股刺激气味,判定油料燃烧不充分,准确推断出发动机某个部件出现故障。

 

 
科学手段助训练更精细化

 

叶友义介绍,战车下方均安装了摄像头,犹如轿车的“倒车雷达”;在第二路基准车上,都安装了激光卡距机,利用红外线,让基准车整齐划一。

 

2015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时,战车首次加装了北斗驾驶考核系统,今年也不例外。这一定位系统实现训练精细化:所有的距离误差精确到厘米,所有的时间误差精确到毫秒。

 

 

他们从黄麻起义的战场走来  

每一面战旗书写一段历史

 

在空降兵战车方队俱乐部的展柜里,

陈列着一面鲜红的战旗,

这是组成方队主体的

上甘岭特功八连的第70面战旗。

每天训练结束后,

一班班长黄士祥都会戴上白手套,

认真整理铺展连队战旗,

并郑重地致以军礼。

这是八连沿袭多年的传统——

每逢重大任务出征,

都会组织官兵面向战旗宣誓,

并将这面战旗带到任务中,

作为教育和激励广大官兵的鲜活素材。

 

今年,

八连带来了他们的第70面战旗。

 

最著名战旗,“一个苹果”写进了教科书

 

70面战旗的历史,穿越了88年的风雨。

从1931年在黄麻起义时组建,第1面战旗飘扬在湖北黄安开始,八连就在纷飞战火中开始书写胜利的传奇。在八连连史中,至今还保留着1952年解放军总政治部召开的全军组织工作会议材料中的记载:八连有史以来都是百分之百的完成任务,从来没打过败仗,也从未失过阵地,是一支打不烂、拉不垮的连队。

而真正让上甘岭特功八连扬名的,是连队的第33面战旗。

1952年10月18日夜,连长李保成率领八连向上甘岭597.9高地运动,由于事先准备较好,仅以伤亡5人的代价,全部进入了1号坑道。这时,举世瞩目的上甘岭战役已经进行了4天。第二天,八连相继攻取了第1、9号阵地,最后攻克主峰(3号阵地)。“联合国军”随即发起反击,八连官兵在缺水断粮的情况下,坚守坑道14昼夜,最终将战旗插上了上甘岭主峰。当战斗结束时,这面战旗上布满381个弹孔。

 

由于美军炮火封锁得厉害,八连指战员忍饥挨渴,坚持到第九天(27日夜)才闻到萝卜味儿。第十五军后勤部一共采购来63000多斤苹果,可敌人炮火太猛烈,最终只有1个苹果进了坑道。今天,在上甘岭特功八连的荣誉馆内,还能看到复建的当年坑道内,所有战士共享这一个苹果的场景。这个故事后来被写进了小学教科书,它的名字就叫《一个苹果》。

 

在上甘岭战役中,八连三次被打光重建,战斗结束后,战前属于八连建制的仅存连长李保成、指导员王土根和一个小通讯员。志愿军总部授予八连集体特等功,这也是“上甘岭特功八连”这个名字的由来。

“前有上甘岭,今有小木岭”
 

英雄连队英雄魂,战争年代的炮火硝烟已经散去,而“只吹冲锋号,不打退堂鼓”的铁血战魂,则在一代又一代官兵中传承。

 

在空降兵战车方队中,有一位“铁面兵教头”——四级军士长刘玮,他是八连第42面战旗的护旗手。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8.0级重大地震,空降兵部队闻令而动,千里驰援,成为外区部队第一个到达重灾区的部队。刘玮随连队奔赴抗震救灾第一线,那面战旗始终飘扬在最危险的地方。

历史将记住这个时刻,

2008年5月17日17时。

 

三天两夜,连续奋战。几名敢死队员和在山下救援的官兵们,终于将756名受困矿工成功救出。

 

第59面战旗

今年受阅的空降兵战车,是我国完全自主研制,唯一一款可实施空投的两栖轻型履带式战车,它的列装彻底改变了中国空降兵“一人一具伞一杆枪”的轻装作战模式,是中国空降兵迈入“重装时代”的一座里程碑。

 

方队408号战车驾驶员张松曾随连队执行“和平使命-2014”联合军演。在那次演练中,张松和空降兵战车同机空降,成建制实兵空中进入、实装带弹空投,着陆后快速机动突击,与空中指挥飞机、卫星定位、导航、通信系统密切协同,实现“空中一声令、地上铁流奔”。随队出征的连队第59面战旗,见证了中国空降兵的历史跨越。

 

每一次的跨越和突破,

都赋予了一面面战旗新的时代内涵。

 

第70面战旗
 
 

作为第70面战旗的护旗手,黄士祥今年面临复退。在人生的重大选择关口,在进退走留之际,他毅然向组织提交了留队申请。在战旗的感召下,方队面临复退的29名官兵,全部在战旗前写下了留队申请书。寒往暑来的200多个日夜里,方队的全体官兵在这面战旗下挥洒汗水,奋勇争先。

 

空降兵战车方队政委李天松介绍说,多年来,八连官兵始终高擎英雄战旗,继承和发扬“只吹冲锋号,不打退堂鼓”的铁血战魂精神,70面凝聚着厚重历史荣誉的战旗,正是一代代八连官兵顽强拼搏、奋勇向前的最好见证,也是整个空降兵成长壮大征程中光辉足迹的真实写照。

壮哉!我大中国!

为祖国骄傲!

为这些参加国庆阅兵的

军人们点赞!

 

 

综合网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