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朝天区李家乡张家坝村村民因寻找水源,大伙儿进入了一个名为“毛玉塘”的天然溶洞,而入洞后的惊人发现也在当地掀起轩然大波,让沉寂多年的“洞神”传说再次被提及,这洞内到底什么稀奇古怪的东西呢?下面,我们就跟随记者的镜头前去一探究竟!

 

佩戴安全帽、栓牢保险绳……中午十二点,一切安全防护工作准备就绪后,探险组的成员开启了探险之旅。毛玉塘的洞口非常的狭窄,而且很深,仅够一个人能顺利的通行。攀附着村民们搭设的梯子,刚下到洞口,阵阵凉意扑面而来,望着深不可测的洞口,想着不可预知的情况,我们三名记者不由地捏了一把冷汗。

 

 

据当地村民介绍,从洞口到洞底大约有30多米,相当于10层楼的高度,由于洞口狭窄,最宽处还不到1米,仅能容一人勉强通行,这无疑让此次的探险之旅增加了不少的难度和挑战性。

 

在缓慢降落的过程中,不时能听到衣物与石壁摩擦后发出的声音。经过半个多小时的折腾,探险组全体人员顺利抵达洞底。

 
 

短暂的休整后,大家出发向洞内行进。相比于洞口,洞内的温度暖和了不少,伴随着潺潺的流水声,借助手电筒的光亮,我们环顾四周,此处洞宽、洞高约有三四十米,地面上四处散落着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石头,洞壁上有多种颜色相间的花纹,洞顶岩石上的斑点犹如繁星交织,美轮美奂,置身于这神秘莫测的洞内,行走在低洼不平的乱石中,除去紧张外,我们更多的是叹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途中,同行的当地村民姚昌国告诉记者,很多年前,因为有很大一股冷风从溶洞口吹出,对当地庄稼生长造成了很大的影响,1976年,村民们多次自发组织对溶洞进行了“堵洞”处理。

 

曾经对溶洞的封堵是否是造成洞口狭小的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但这却不禁让我们增加了对溶洞“过去”样子的诸多想象。顺着洞壁继续往洞内深处前行,地面不时出现一道道龟裂的痕迹,当行至一段地势较为平坦的地方时,一排长3米、宽1米的灶台和一堆掺杂着白色颗粒的土堆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据当地村民介绍,这是多年前,当地先辈们就地取材,利用溶洞独特的地理环境在此“熬制土硝”,这些灶台和木柴便是在那时保存下来的。而在沿途用石头堆砌而成的一个个“石柱”,或许便是当时“熬制土硝”的村民为了避免在偌大的溶洞里迷路而设置的“路标”。

 

经过几个小时的实地探查,我们并没有在洞内发现任何有关于传说中“洞神”、“大脚印”的线索和痕迹,那么,洞内还有其他什么看点吗?

 

这些疑似水鑫石的石头,有颗粒分明,形似爆米花的小石头,也有形似香菇的中型石头,此外,这里还有粗壮挺拔的大型石柱,有些个头较大的石头5、6个成人都无法完全环抱。

 

曾经影响庄稼生长的“大风”从何而来?土硝熬制的“隐秘地”因何在此?形似“腊肉”的奇特岩壁、奇异的水鑫石如何形成?洞内清澈的水流又是从何而来?……种种疑问更增加了我们对眼前这个溶洞“真实面目”的无限猜想。

 

据了解,目前,尚无人完全走完毛玉塘溶洞全程,因此,该溶洞的全长至今是迷,在此次探险中,村民们发现的水资源能否作为人畜饮水还需研究。而溶洞的形成原因和洞内的物质是否具有其他价值等也有待于更加专业的人士前去发掘和解密。

 

这样神奇的自然景观是大自然的馈赠,我们也希望在相关部门开发前,应该好好保护它,也提醒广大探险爱好者谨慎前往,如果要去也必须在专人带领下,携带专业户外运动装备前往,安全第一。

广元台全媒体记者:侯小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