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十年前,浙江小伙王根明,刚大学毕业的他放弃回乡就业的机会,毅然选择到青川地震灾区当一名志愿者,这一待就是十年,十年过去,他习惯了吃麻辣也学会了四川话,在这里成家生子,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四川人,更是从一名普通公务员成长为凉水镇镇长,无怨无悔地把自己的青春岁月奉献给了这片异乡的土地。

    浙江志愿者王根明:扎根异乡  青春无悔

    (本台记者  梅莹 陈艺)5月9日,记者来到青川县凉水镇政府时,镇长王根明刚刚冒雨从乡下赶回来。32岁的他个头不高,走路生风,说话热情豪爽,年轻的脸上透着一股精明能干。采访期间,不断有人进来办理事情,王镇长说他每天都是这样忙的像陀螺一样转。
    时光回到十年前。2008年6月24日,当时22岁的王根明从绵阳西南科技大学毕业离校,他本可以同浙江同伴一起回到家乡就业发展,但他毅然选择了到512地震重灾区青川县当一名志愿者,6月26日,他不顾家人的反对,不顾同学的不解,只身一人来到了青川。
    王根明说:“地震之后特别是我们很多灾区,受灾确实很严重,国家确定青川由浙江帮扶,当时我们大学毕业觉得可能地震之后需要这方面的人才,还有地震灾区也可能是对我们年轻人自我成才的一个机会,对我们也是一种锻炼,所以就选择到青川来了。”
    同其他浙江人民一样,怀着对灾区的深情,怀着一份朴素的愿望,热血小伙一头扎进灾区志愿服务工作,文件撰写,后勤服务,搬运物资……常常通宵达旦,三个月里没有休息一天,连给妈妈打个电话的时间都没有,妈妈在电话里流着泪说:“你就永远别回这个家了。”当然,这是妈妈的气话,那是妈妈太想儿子了啊!
     王根明有两个姐姐,他是家里唯一的儿子,妈妈心想他承诺的三个月志愿者当满后,一定会回到自己身边。日夜牵挂,日夜期盼,哪想在2008年9月却盼来了儿子考起青川公务员,要永远留在灾区工作的消息。
    “我家里虽然在浙江的农村,总体来说,比青川这边好很多,所以父母还是比较反对我留在青川,我父母也是比较重男轻女的,她说生了我这么一个儿子,还要留这么远,心里还是有很多舍不得。”
    谁不想自己的家乡,谁不念自己的亲人,放弃更好的发展环境和前途,选择条件艰苦的大山灾区扎根,是什么样的动力?促使王根明义无反顾。
    王根明道出了原委:“当时看到青川到处满目疮痍,就想我应该留下来,为灾区的重建出一份力,那么多的浙江人都在伸出援手,我不能打退堂鼓。”
    这一留就是十年。随着时间的推移,父母也就慢慢接受了儿子扎根异乡这个事实。得到了父母的理解和支持,王根明更是一心扑在工作上,甩开膀子干事业。从最初吃不惯这里的饮食到后来爱上麻辣火锅,从最初的浙江话到现在讲起了地地道道的四川话。2011年,与四川女孩曾超德步入婚姻殿堂,婚后生活甜蜜幸福,育有两个女儿,父母一年中也有小半时间从浙江来到青川居住,帮忙带一岁半的小女儿,一家人能团聚,这是王根明繁忙生活中最为高兴的事情。
    付出和回报永远成正比。2015年7月,29岁的王根明当上了青川县凉水镇的镇长,成为青川县最年轻的镇长。做惯了机关工作的他,一下子要和基层老百姓打交道,王根明一头雾水,既然选择了要走的路,跪着也要走下去。“一定要让全镇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是一份承诺,一份责任,更是一种挑战。
    一上任就有块硬骨头摆在面前。胜利村高山社13户村民住在高山之上,条件艰苦,不通公路,到镇上赶场要步行两三个小时,政府纳入易地搬迁,但古板的村民故土难离,为做通村民的思想工作,王镇长跑断了腿,磨破了嘴,召开群众大会宣讲政策,挨家挨户做工作,慢慢地村民脑袋醒了,思想通了,陆续挪离了穷窝,搬到了山下的公路旁。“钉子户”王恒勤咋说都不愿搬离,王镇长往他家跑了十五六趟,终于说服,最后一户搬离高山。搬到山下后,王镇长又往他家跑了三趟,关心他家的建设发展,以前看到王镇长就躲,现在看到王镇长比谁都热呼。
    “老赵,我又来看你了,房子建好了哇,王镇长好啊,就是就是……”
    在跃进村易地搬迁户李仕雄家,见王镇长到来,李仕雄远远相迎,笑的合不拢嘴:“搬过来条件非常好,你们看嘛,我这修的是砖房,好窗子好门,漂亮了,我现在多方便,车子都停院坝跟前,不像以前了,原来赶场要走两个多小时,现在条件好了,环境也好了,生活也好了,要感谢王镇长对我的关心和帮助!”
    “决不能让低保掺水”。2017年,王根明动手力抓低保动态工作,8个班子成员分社召开社员会,宣传低保政策,进行民主评议,对全镇低保情况全面清理调整,是该镇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低保清理,目前实现了公平公正应保尽保,赢得老白姓信服和认可。
    52岁的跃进村村民赵仕烈患有白血病,按照国家政策他享受了低保待遇,王镇长更是三天两头往他家跑,关心他的病情和一家人的生活,这让他对生活充满了信心:“王镇长来了后有了政策,了解我们家里情况就给我们评了个低保,每个月都来我们家慰问几次,王镇长是浙江人,对我们青川人民这么关怀,作为老百姓也非常感激王镇长。”
    在关心老百姓生产生活的同时,王根明不忘关注镇上年轻人的发展,因为他深知创业的艰辛与不易。学房村宋文强大学毕业后回家养羊,几经折腾,不见起色,一度消沉颓废,王镇长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即多方奔走,帮助宋文强建立起了200亩大樱桃园区,并吸收了12户贫困户入股和务工,明年就可见收成,按目前市场估计年纯收入可达20万元。
    “我们作为年轻人能够共同实现发展是最好的,然后看到他带领了其他的贫困户实现了共同发展,这也是我这几年工作当中看到的最欣慰的一件事情,就是我们老百姓能够在家乡在本地实现增产增收,实现共同小康。”这让王根明异常高兴。
    到镇上工作三年,王根明觉得最对不住的就是家人,凉水镇办公室就成了他的家,一月也难得回青川家里几次,妈妈来青川生活也跟在浙江无区别,更不说陪妻儿好好出门旅游了。2016年10月,妈妈在浙江突然生病住院,需要做手术,姐姐打电话催促他赶紧回家,直到妈妈半月后出院也没看到儿子。
    “作为一名儿子,我从内心来说,很想回去照顾母亲,但是繁重的工作不允许,听到母亲电话里失望的叹息声,我心里很愧疚很愧疚。”提起母亲,王根明一度哽咽。
    在这里,有艰辛、有困难、有辛酸、更多的是收获,王根明早已把青川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在他的带领下,全镇7个村和社区236户784人实现脱贫,去年各项工作名列全县前茅,200多批次团队到凉水镇考察调研。2018年底全镇1187名贫困人口将实现全部脱贫。
    王根明说:“这凉水这个地方,我走遍了凉水的每个村,每个社,全镇7800余人只要长期在家的,我们大致上都认的到,所以我与老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我觉得我们青川的老百姓都还是和勤劳,很淳朴,但是呢他们的思想和眼界确实还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和扩大,我是浙江人,可以把浙江的一些先进想法理念带到青川,带给凉水,带给我们老百姓。”
    在镇政府会议室墙上,张贴着浙江智力援建项目区规划图,王根明说,虽离开了浙江,但跟故乡的联系从未中断。镇上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一村一品发展战略都来自于浙江的智慧。
     对未来的发展,王根明更是充满了信心:“作为我们凉水下一步来说,我们要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通过在产业发展上,跟基础建设上下功夫,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让我们全镇7800余人,实现共同奔小康。”
    十年砥砺,十年坚守。梦想无怨,青春无悔。回首十年异乡奋斗路,王根明一脸幸福:“一晃十年过去了,青川由当初的满目疮痍又变成了青山绿水,看到老百姓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幸福,我当初的选择,我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