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新动力  打造新引擎
——我市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综述

    利州区通过摘帽验收,广元脱贫攻坚再战再捷;

    广元被确定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创建试点,启动全国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市创建;

    项目投资“高歌猛进”,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创8年最高水平;

    ……

    这些广元的“大事”,都体现着广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效。

    去年以来,广元不断适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大任务,激发出新一轮发展的新动能。

    农业供给侧改革激活绿色动力

    “全力推进茶与旅游文化康养产业融合打造三合现代农业园区”入选2017四川十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案例。

    传统农业产业无法带动农民脱贫致富,为此,广元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探索贫困山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新路子。

    坚持“一园一业、多园一业、以业立园”思路,确立了优质粮油、生态畜禽水产、高山绿色果蔬、特色山珍、富硒富锌茶叶、道地中药材六大优势特色产业。

    绿色已成为广元的名片。增加绿色、有机、无公害优质农产品供给,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3个166万亩,数量居全省第一,面积全省第二,认定全国有机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8万亩,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333个。

    广元农产品品牌声名远播。集中打造出具有明显地域特色和绿色生态品质的“广元七绝”和剑门关土鸡、广元高山露地蔬菜、两湖生态有机鱼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创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2个、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4个、国家地标农产品4个、中国驰名商标和四川名牌45个,“广元七绝”成为全省十大优秀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乡村旅游+农业、文化+农业、康养+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农业等新业态已然崛起。

    着力推进“三去一降一补”

    去掉过剩产能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以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为例,去年全年落实11家煤矿退出,退出产能99万吨,超额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

    因城施策去库存,打出房地产去库存“组合拳”。全面落实《广元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八条措施》和《广元市进一步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35条措施》,加大货币化安置,规范房地产市场发展环境,以政策组合拳加快消化房地产库存,全市房地产去化周期控制在10个月以内。

    积极稳妥去杠杆,组建市金融工作局,加强对金融业的统筹协调;组建债权人委员会,依法稳妥化解企业债务;加快资本市场发展,着力减少企业对借贷杠杆的依赖,全市在新三板挂牌企业达到7家;全年各类直接融资超过80亿元,在全市融资中的占比超过10%。

    多措并举降成本。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实各项税费减免政策,加快推进电价改革,积极争取电价政策支持,阶段性降低社会保险缴费标准,稳定最低工资标准,推进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大力发展多式联运体系等多种举措,大力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经营性成本、生产要素成本、人力成本和物流成本,全年减轻企业负担18亿元以上。

    精准加力补短板。强力推进脱贫攻坚,利州区通过摘帽验收,全市有255个贫困村、6.78万贫困人口达到脱贫退出标准,贫困发生率下降到4.1%。同时,不断补齐项目投资、产业发展、县域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等短板。

    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

    日前公布的2017年经济数据显示,广元经济总体稳定向好,一些指标全省领先。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也是培育发展新动能的过程。经济数据印证了新动能的持续发力。

    去年,我市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构建“一核四带六链”产业发展格局。坚持工业强市、文旅兴市,大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产业结构加快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由16.1︰46.6︰37.3调整为15.4︰44.7︰39.9,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保持高增长态势。

    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大力开展营商环境整治,推动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扎实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58项,申请专利1600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近50%。推动科技与金融结合,成功获批全省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综合试点市。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军民融合产业实现产值近80亿元。全面夯实质量发展基础,大力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成功建成国家级示范区2个、创建区1个,省级创建区1个,培育省级创建县3个,位居全省第一,成为全国4个首批开展全域示范城市之一。全市地标保护产品总数达到23个,居全省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