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穷窝换穷业斩穷根奔富路
——广元市创新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纪实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在广元的一些地方,“水土”已不能承载发展的需要。
    朝天区两河口乡永平村八组就是这样一个“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地方。这里地势陡峭,土地瘠薄,沟壑纵横,水资源缺乏,交通条件极差。
    走进永平村集中安置点搬迁户潘华兰的新家,房前是新修的宽阔的水泥路,房子对面是绿油油的菜园。一拧开水龙头,自来水就汩汩而来。
    “搬到集中安置点后,住房破烂、交通不便、肩挑背驮、缺水少电的苦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潘华兰高兴地说。
    广元市共有9.9万像潘华兰一样身处条件恶劣地方的农民。“十三五”期间,广元将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给他们带来摆脱贫困的希望。
    广元市是秦巴山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发展基础薄弱,四县三区整体纳入扶贫开发范畴。“十三五”期间,全市纳入易地扶贫搬迁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有3.2万户9.9万人,超过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总人口的40%。
    自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广元市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关于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决策部署,精准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四个好”目标,以开展“六化行动”为引领,探索形成了易地扶贫搬迁“四化四好”的广元模式。
    2016年,全市完成易地扶贫搬迁投资13.8亿元,建成住房8160套,搬迁入住26724人。2017年,将搬迁安置11926户39524人,目前住房建设全部完工,搬迁入住7487户24955人,入住率63.1%。

    突出差异化搬迁规划好

    “五红村山高坡陡,生存条件极为恶劣,村民的生产、生活面临巨大困难。”旺苍县嘉川镇党委书记李斌说,“我们请专家规划集中安置点,做地质灾害评估和勘探,统一选址、规划,确保大家住上好房子。”
    小康不小康,首要看住房。旺苍县坚持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宜居宜业,注重规模适度、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在选址上充分保证安全,避开无发展后劲、基础条件差、上学就业不方便、群众不满意和有地灾隐患的地方,尽量靠景区、园区和产业集聚区。
    规划得好才能建设得好。市上统一制定易地扶贫搬迁住房建设《搬迁住房选址指南》和《搬迁住房设计指南》,推动县区“三避”(避开地质灾害区、洪水淹没区、生态脆弱区),“四靠”(靠公路、村公共服务中心、新农村聚居点、城镇),“五进”(进城区、集镇、社区、乡村旅游区、村民聚居区),坚持因地制宜、适度规模集中,凸显川北民居“小青瓦、人字梁、白粉墙”特色,按照“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要求,打造“依山就势、错落有致”的田园新村。
    为确保“应搬尽搬”,旺苍县先后5次开展建档立卡贫困户“回头看”和搬迁人口意愿调查。严格程序,采取户申请、村组评、乡镇审、县公告程序锁定搬迁对象并对外公示。
    采取“五指并拢、重拳出击”办法,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同步规划建设安置点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通过集中流转土地、闲置土地利用和自主调剂置换等方式,有效解决搬迁户在迁入地建房用地难题。2016年,全市搬迁户集中流转土地、利用闲置土地和自主调换土地达到1.12万余亩。

    坚持规范化建设住房好

    为防止“因搬迁而负债、因负债而返贫”的“搬迁怪圈”,广元市在易地扶贫搬迁中,严格制度落实,强化刚性约束,坚持“严控面积、超标无效”原则,引导搬迁户不求“高端大气上档次”,但求“舒适够用无压力”,严守住房人均不超过25平方米、户均自筹资金不超过1万元的政策底线,最大限度避免贫困户建房负债,坚决不因搬迁而负债而返贫。同时预留续建空间,方便搬迁户稳定脱贫后可根据需求续建。对五保对象、残疾、智障等特殊困难群众,采取“村委会+贫困户”“政府+贫困户”等形式进行兜底安置。
    落实县区政府主体责任,严格实施搬迁计划,避免因集中建房导致“刚需”增大而拉抬建材、运输、劳务等成本。由发改、住建等部门强化建材市场监管,严厉打击以次充好、囤积居奇、哄抬物价行为;由乡镇或村“团招”施工队、“团购”建材,降低建造成本;发动群众组建“流动工程队”,采取“户帮户、人帮人”方式,解决劳动力和技术人员缺乏问题,压低劳务成本。
    为推进“建新拆旧”,乡镇政府与搬迁户签订协议,约定奖惩条款,严格履行“建新拆旧”协议。2016年以来,全市已复垦5730亩、生态修复3760亩。

    推进多元化发展产业好

    “种植了1亩党参苗,下半年可移栽5亩,两年后每亩可卖3万元……”正在地里给党参除草的刘汉福向记者算起收入账。
    永平村七组村民刘汉福是易地扶贫搬迁户,因残致贫的他不等不靠、自力更生,通过发展产业脱贫致富。除党参外,他还种植了2500椴金耳。
    重搬迁更重脱贫。广元始终把脱贫作为搬迁目的,以产业就业为重点,使搬迁贫困群众逐步走上致富路。
    广元市出台了《关于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和就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行动方案》,坚持“房随业走”,把安置点建在产业链上。采取“转移就业+连片搬迁”的方式,将搬迁农户集中搬迁安置到工业基础相对较好的区域,通过整体扶持转变为产业工人;采取“扩大产业+插花搬迁”的方式,将贫困群众搬迁到农业园区和旅游景区,支持群众自主经营找到增收门路;采取“城镇建设+整体搬迁”的方式,在推进区域中心集镇、特色集镇建设时,集中规划一定区域让搬迁户集中建房融入城镇。2016年以来,全市产业园区安置13760人,乡村旅游园区安置3870人,小城镇安置8780人。
    同时,坚持一户一策,采取开办夜校、农民田间学校等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有意愿有能力的搬迁群众参加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能力,促进就业增收。2016年以来,共举办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专场153期、培训19580人,帮助13000余名搬迁群众实现就地就业。
    建立“新型经营主体+集体经济组织+搬迁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将有条件的搬迁群众吸收为农民合作社的会员,为有经营能力的搬迁户提供“五统一”服务(统一供种、统一农资、统一技术、统一品牌、统一营销),引导无经营能力的搬迁户通过股份合作以及托管寄种(养)等方式参与产业发展,带动搬迁群众增收。

    培育文明化新风生活好

    “制定了社区居民公约,每季度开展评优活动,还成立了社区管理服务队,住户轮流值班,进行绿化维护、卫生保洁、安全巡逻等。”在剑阁县普安镇光荣村安置点,搬迁群众加速融入新环境、新生活。
    搬迁群众精神生活也有了“依靠”。在搬迁安置点,举办文娱活动的场次越来越频繁,闲暇时去“农村书屋”的人越来越多,傍晚时分供大家散步、跳舞的广场越来越热闹。
    广元聚焦“四好”新村建设,在推进物质脱贫的同时推进精神脱贫,积极探索文明乡风培育机制,切实增进群众幸福感。在集中安置点和搬迁群众较为集中的地方,组建社区并成立党支部,发挥党员干部示范带头作用。在全市集中安置点建成文化体育场所200余个,实现服务搬迁群众全覆盖。
    制定落实十大救助制度,切实做好保基本、兜底线工作,让搬迁户尽快融入迁入地生活。“三免一补”、“十免四补助”等措施,切实防止因学、因病致贫。推行“互联网+易地搬迁扶贫”,在430个集中安置点建立益农服务社电子商务平台,猕猴桃、核桃、土鸡、山珍、道地中药材等农产品通过网上交易平台销往全国各地。市、县区就业培训中心、创业园区(孵化基地)实现了在线就业、创业培训服务,打通了服务贫困群众“最后一公里”。
    激活农村生产要素,在贫困村率先开展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将搬迁户平等纳入迁入地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并通过“一事一议”方式将股权适当向搬迁户倾斜,增强搬迁困难群众归属感。全市已在312个贫困村启动了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1500余户搬迁户通过集体资产股权量化实现财产性人均增收500元以上。
    挪出“穷窝”铺富路,业新村美好风随。易地扶贫搬迁是中央确定的“五个一批”、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头号工程”,广元市将继续咬定目标,下足“绣花”功夫,把易地扶贫搬迁头号工程建成群众满意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