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流域治理:土不乱跑水不乱流 
——利州区撬动民间资本参与水土保持建设促经济发展
 


     仲春三月的阳光下,记者在利州区大石镇青岭村,沿着平整的石阶向上攀爬。

    石阶两边是一层层平整的梯田,气喘吁吁中,一棵又一棵桃树苗和李树苗被我们甩在身后。远处一小撮杂乱的荒草,让村民罗红山又忆起了这里以前的模样。

    “以前担水,年轻人来回一趟都要半个小时。”当时,罗红山是坚持在山坡上耕种的村民之一。“项目搞起来,把我们的地弄好了,也不用再担水了。”他说。

    罗红山说的项目,是利州区水务局去年开始实施的桃源河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不止这一处,2011年来,利州区共在三个项目区完成了5个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33平方公里,栽植水土保持林8163.1亩。

    已验收完成的四个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水资源涵养量已提高275.72万立方米,土壤侵蚀总量减少了9.54万吨,共计年可新增粮食生产能力8.8万公斤、经济林果产品能力123.31万公斤,年新增治理区农业总产值631.41万元。

    经济果木林保了水土富了农家

    项目的完成,治理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而经济果木林的实施,还为村民找到了致富的新路子。

    “我们经过核算发现,项目完工后若是移交给村组,由农户进行常规种植,新增效益并不明显,而移交给业主管理,由业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效益相对较好。”利州区水务局李飞告诉记者。

    为了吸引业主,确保工程建设长期发挥效益,利州区坚持“谁治理,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并提供技术信息服务,鼓励支持水土保持大户治理。

    青岭村走的新路子,正是由业主带头。

    “要是没有这个项目,我自己筹资来弄,起码还要两年才得行。”青岭村引进的业主之一——广元市鑫玉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凡仔军说。

    从去年9月起,短短半年时间,139亩梯田取代了荒草坡,一个个沉沙池留住了欲出走的土壤,排水渠顺势而下,把雨水引去了该去的地方,看得凡仔军满心欢喜。

    现在,准备种植在林下的西瓜苗已经育好,各类无公害蔬菜也正计划种植,成了一条致富“应急车道”。

    去年,这条应急车道已经为罗红山带来了2万元的年收入,贫困户的帽子就此摘掉。

    待桃李挂满枝头,再借着乡村旅游拓展区的地理优势,青岭村的产业还将迎来大发展,走上致富的“高速公路”。

    截至目前,利州区已营造经济果木林4331.6亩。

    块块梯田美了山林兴了产业

    经济果木林“战果累累”,作为基础的梯田建设也是“功不可没”

    跑水、跑土、跑肥,龙潭乡建设村的“三跑田”曾经让村民伤透了脑筋。

    “一处沟,一处包,地都是小块小块的,不成片,根本没法用耕地机。”村主任张林光回忆道,“坡坡坎坎的,在地里晴天都能摔跤,别说雨天了。”

    2015年,张家河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正式开始实施。

    在项目建设和管理中,为保证村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利州区全面推行了项目公示制。同时还创新机制,推行了以区水行政主管部门为主体的项目法人制,进一步规范了管理。

    一天又一天,杂草丛生的山坡变成了100余亩块状梯田,去田里不用再爬坡上坎;三个蓄水池、四个山坪塘让这里的十二户村民从此告别了“望天”耕种。村民梁培弟看着看着,脑海中浮现出了新的计划。

    备受鼓舞的梁培弟,开始和别的村民一起专程四处考察乡村旅游。“希望在这些地上栽满鲜花,带动我们这里的旅游,然后我就可以搞个农家乐啦!”他笑道。

    梁培弟的梦想并不遥远,记者从乡上了解到,引进的业主已经在来村的路上了。

    正是油菜花盛开的季节,块块黄色的梯田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美成了一幅油画。

    五个项目带来的1371.4亩“坡改梯”,不但把“三跑田”变成了“三保田”,还为引进业主发展猕猴桃、梨树、花椒等经果林种植加速,而且美了一片山林,好了一方生态,润出了村庄的生机和活力。

    (记者 张欣)
 来源:广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