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下的环卫工人    实习记者  李晨骜  摄

谢勇  广元新闻网记者  兰宜谦  周小丁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还没有跃出地平线,人们还沉浸在梦乡之中,而环卫工人早已在凌晨的大街上舞起了“大扫帚”;当骄阳似火在熊熊燃烧之时,人们都躲在房间里享受空调带来的丝丝清凉,而环卫工人还在炎炎烈日下清理环境;当夕阳的最后一抹余晖渐渐消失,人们都回到舒适的家中放松一天的疲劳,而环卫工人还拿着工具奔波在大街小巷……
    13日凌晨3点,从利州区环卫局出发,记者跟着环卫工人们一起开始了一天的辛勤劳作,用心感受环卫工作中的点点滴滴……

辛苦——环卫工人的感受

    凌晨3点多,上西皇泽大桥附近,邓久福大爷已经开始了一天的清扫工作。
    灰白的口罩、橘黄色的工作服在昏暗的路灯下,与不断挥舞着的大扫帚融为了一体。“这段路是沙面,每一扫帚必须要舞起来,不然路面尘土不能集中起来。”邓久福一扫帚一扫帚地将公路上的垃圾和尘土扫到路边堆积起来,不放过任何死角地带。
    不到20米的距离,邓久福就挥动扫帚近百次。当停下来,摘掉口罩和工作帽准备休息两分钟时,记者看到他的额头、脸部全是汗珠,头发也已被汗水浸湿。
    “要在7点前,趁着来往车辆比较少,上班的人还没有出门前全部扫完。”邓久福告诉记者,他干这工作已有四年,四年来几乎每天凌晨3点准时出门扫地,没有一天落下了,要是再遇上风雨天,更要提早出门。这样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让他在去年被利州区评为了“2010年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优秀环卫工人”。
    与邓久福一样,每日为市城区的干净明亮而默默坚持、辛勤奉献的环卫工人,遍布在上西、东坝、老城、南河的每个角落。正是有了他们这些“清扫班”、“保洁班”的努力,我们才有了天蓝、地绿、水清、气爽、宜居的生活环境。


体谅——环卫工人的呼吁

    “组长,河堤这边到处都是焚烧完纸币香烛的垃圾,今天需要多派几个人来打扫。”5点半,天刚朦朦亮,环卫工人孙琼英一如往常地来到上西则天北路河堤边,准备开始当天的工作,看到因“七月半”传统祭祀留下的大量垃圾,她不得不向自己所在的清扫班组长求助。
    河堤上、河岸边、绿化带里,一堆堆黑色祭祖垃圾让这个干净的城市留下了不雅观的“斑点”。孙琼英走到焚烧较为集中的一带,先将黑灰清扫进身后的垃圾袋里,再俯下身将周围的杂草拔出来,“这几天烧纸的人多,杂草拔掉一是为了美观,二是防止出现火灾。”遇到河堤边树枝上挂有白色垃圾,她还用铁钳一一夹进垃圾袋里。记者计了一次时间,40分钟内,她扫了不到100米,大型垃圾袋却装了两袋多。
    “过节就是我们最忙的时候了,特别是春节、清明节、‘七月半’,我们的休息时间要比平时少一半了。”干环卫工作快一年的孙琼英似乎已经对过节的忙碌习以为常了。
    在火车站附近负责三轮车垃圾清运的柯昌贵也有同样的感受,“平时一上午这三轮车能装14车左右的垃圾,一到过节,就能上20车。”年过六旬的柯昌贵每天凌晨3点就蹬着三轮车出来装倒路边堆积的垃圾,然后将它们运到上西则天北路垃圾台倒掉,周而复始。
    “请市民到指定的地点烧纸放炮,让我们环卫工人多一点休息时间。”上西环卫所清扫班组长岳先明见路边有行人停下来时便呼吁道,“我们的环卫工人年龄普遍偏大,很多都是该在家享受天伦之乐的老人了。但为了生计,他们每天还在外面辛苦工作近10个小时,希望大家都体谅一下,不要乱扔垃圾。”


尊重——环卫工人的心愿


    时针已指向晚上8点,夜幕降临,城市渐渐安静下来。在东坝紫薇苑小区门口,赵菊英正认真地做最后一遍检查。大大的眼睛,开朗的笑容,细心的清扫,很难想37岁的她是一名左手先天发育不全的残疾人。
    为了养育两个小孩,赵菊英跟着丈夫从元坝区王家镇来到市城区。“我想过当服务员,想过去工厂打工,但是因为手有残疾,都被拒绝了。能当上一名环卫工人,我已经觉得很知足了。现在,我最渴望的是得到市民的尊重。”一个月前,赵菊英因劝阻两位市民不要乱扔垃圾,被当街辱骂,每次说起都让她心痛不已。
    “我干了十多年的清扫工作,苦和累都能受得了,但我们希望得到市民的支持和理解,只要大家都不乱扔垃圾,我们的工作就好搞了。”采访中,黄家英说,整天和垃圾打交道,市民觉得我们身上脏,我们可以理解。但是,希望市民能尊重我们的劳动成果。
    同是环卫工人的罗新强说:“干这行,苦,咬咬牙也就过去了,可得不到社会的尊重,常常被人看不起,被人侮辱,这才是真正让我们痛心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