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发展  大跨越  新蓝图  新篇章
——广元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记者 盛伍

    过去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是加快发展的五年,也是充满艰辛,充满挑战的五年。

    过去的五年是广元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五年间,蓝图变成现实,发展成就斐然。

经济总量再上台阶
产业结构更趋合理

    五年里,各种严峻复杂的困难没有阻止广元经济发展的步伐,广元更没有被突然袭来的“5·12”汶川特大地震击倒,三年重建,广元顺利实现从“原地起立”到“发展起跳”。

    从2006年到2010年,GDP年均增长速度达12.3%,为建市以来各时期最快。特别是在2008年特大地震后,2009和2010年,GDP年均增长速度高达15.5%,创历史新高!

     2006年,全市实现了“二产超一产”,2009年工业占GDP比重首次超过农业达到27.6%,实现了“工业超农业”的历史性跨越。2010年,实现了“二产超三产”。

    虽然受“5·12”地震、国际金融危机等不利影响,但广元财政收入仍保持稳定增长态势。数据显示,2010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73亿元,2005年仅仅为3.92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翻了两番。

    2010年,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105.01亿元,工业经济总量是2005年31.22亿元的3.36倍。2006年至2010年,除2008年因遭受特大地震和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增长2.4%外,其余年份工业增速均达到20%以上,居全省各市州前列。

     去年,能源、有色金属冶炼、机械电子、建材、农副产品加工五大板块工业增加值72.16亿元,工业五大板块总量不断扩大。顺利实现工业“四个百亿工程”目标。

    在全市生产总值中,一、二、三产业比例由2006年的29.4:32.7:37.9,调整为2010年的23.8:39.0:37.2,工业主导地位初步确立。

    “十一五”期间,广元坚持把投资结构优化和重点项目建设作为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及转方式调结构的动力源。全市既保持了投资较快增长,又保持了消费市场繁荣活跃,投资与消费拉动全市经济发展稳健前行。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005年的67.66亿元,一举跃升到2010年的480.15亿元,创历年之最,这一数字是2005年的7倍,累计净增加投资412.49亿元。2006至2010年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58.6%,年均净增加82.50亿元。

     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5年的63.36亿元,到2009年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到2010年达到142.17亿元。

    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怎样在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革命老区、地震重灾区把低碳发展落实到实处,既让工业持续向上发展,又能让百姓得到实惠?

“我们和发达地区比什么?比生态、比民生指标的增长速度、比老百姓的幸福感。

     低碳经济不是不发展或者慢发展,而是又好又快地发展。”市委书记罗强掷地有声。

     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矛盾已经表现为资源与环境的约束这一背景下,污染减排指标从预期性转变为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充分体现了党委、政府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心,体现了实施治污减排的紧迫性。

    还清旧账、不欠新账。近年来,全市累计投入水环境治理资金9000多万元,完成治理工程62项,由此,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比“十五”期间减少了一半以上。

    2010年广元市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64天,其中优的天数比例达到65.7%。

    2010年,单位GDP能耗1.238吨标准煤/万元,比2009年下降6.12%,2006年至2010年,累计下降20.11%。经济增长了,单位GDP能耗却下降了。“一升一降”彰显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
次级综合交通枢纽日渐形成

    2009年5月8日,停航5年之久的广元机场复航。

     备受市民关注的“千里嘉陵第一港”——广元港将于今年10月率先启动昭化港区红岩作业区(一区)一期工程建设。

    5月23日,广陕高速公路通车,困扰四川北大门多年的“肠梗塞”不复存在,成都至北京全程高速路,8小时可达西安,20小时可达北京。

    广南、广甘、广陕高速,兰渝铁路等一大批重点交通项目进展加快。

    十一五期间,我市始终将交通、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主要投资方向,一大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陆续建成,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截至2010年底,全市公路总里程达15100公里,公路密度达每百平方公里93公里。

    百舸争流,疾行者领航;千帆竞发,奋勇者当先。

    随着基础设施不断的完善,“五线三横”高速公路网、“三环五横七射线”干线公路网等宏伟构想正一步步变成现实;铁路、高速公路、干线公路、水运和航空的交通体系的加快建设,连接西南西北、通江达海的次级综合交通枢纽指日可待。

      重视民生水利,发展民生水利,兴水造福人民。2010年,494座震损水库除险加固主体完工,36处堰塞湖、26座受损水电站、160余公里堤防水利农机工程得到全面治理……我市水利农机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恢复达到甚至超过震前水平。

     经过多年发展建设,我市在全国率先实现乡镇通油路、村村通公路、通广播电视、户户通电……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群众幸福感不断增强

    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一座座工厂建成投产,一条条道路连接城乡……广元处处生机勃勃。

    2006年以来,全市共实施民生工程10大项、556小项,民生工程总投入222.39亿元。集中解决了边远山区行路难、饮水难、看病难以及市城区交通拥堵、老百姓居住环境等问题。

    市委、市政府坚持把保障性住房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截至去年底,新增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房源10098套,全市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比目标任务多完成2098套,建设速度位居全省第一位。

    去年,市委、市政府将“菜篮子”工程纳入民生工程,并启动实施了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成市城区调节蔬菜基地13520亩。城市蔬菜总量供应增加,农民增收效果明显。

    五年前,市委、市政府提出创建“无毒害市”的战略构想。去年的12月7日,广元荣获“无毒害市”荣誉称号,成为全国首个“无毒害市”。

     从2008年7月26日收到第一封信开始,短短的两年多时间,书记信箱收到网络信件2万件,书记市长信箱共收到网络信件3.6万件,办结率99.5%;共收到感谢信2000余封。

    3.6万件,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它承载着厚重的社情民意,寄托着314万广元人民的殷切期盼,表达了广元市委、市政府关注了解满足民意、民愿、民心、民生的意念和决心。

    从“书记市长信箱”,到微博、广元地方网络论坛,网友们的网络渠道更加多样、形式更加丰富和涉及话题更加广泛。

开放合作
书写经济发展新篇章

    山门一开满眼春。

     要使“养在深闺”的广元走出山门,走向全国,就要抢抓机遇,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发展进程。

     交通带来的便利,让山里群众尝到了甜头。以前不值钱的“山货”,如今卖到了“肉价钱”;以前小规模种植的农产品,如今盘成了大产业;朝天核桃、米仓山茶叶、青川黑木耳等“广元七绝”特色农产品销到了日本、韩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

     广元市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牛鼻子”,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2006年以来,全市共实施招商引资项目1626个,到位市外资金近600亿元。2010年,全市招商引资到位市外资金在2009年首次突破100亿元的基础上次突破200亿元,达到203亿元。

    2005至2010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1家,其中招商引资企业213家,占71%,启明星、长虹欣锐、娃哈哈等招商引资企业产值接近或超过10亿元,成为全市工业经济的顶梁柱,招商引资工业企业占全市工业企业的比重越来越大,工业企业的质量越来越优,有力地推进了“工业超农业”、“二产超一产”的历史性跨越。

    2006年以来,广元市参加“西交会”、 “西博会”等重大招商活动,连续成功举办了3届女儿节招商引资说明会等节会招商活动,签约招商引资项目280个,总投资达262.8亿元;连续4届“西博会”期间,成功举办了广元市投资说明会暨项目签约仪式,签约招商引资项目249个,签约资金537.889亿元。

    随着西部大开发,浙广合作、九广合作、灾后重建等的实施,广元在区域经济发展道路上如沐春风。

     扩大对外开放,既要“请进来”,又要“走出去”。

    广元先后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考察丰富的资源,为经济社会发展支招,并结合广元实际,对工业经济、旅游产业描绘未来发展蓝图。

     2008年11月18日,来自北京大学等省内外50所著名高校150余名书记校长云集广元,为广元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把脉问诊,共签约市校、县校、校企合作项目25项。

    浙江在援建的过程中,全面推进“十百千万智力支援工程”、“千名干部培训工程”,派出30余批2200余人次加大对青川县支医、支教、技术培训、科教帮扶等援助行动,建立浙江——青川劳动信息平台,帮助9000余名青川群众实现转移就业。

    “十一五”渐行渐远,“十二五”已经扬帆启航,新蓝图即将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