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花”重开更鲜艳
——广元白花石刻亮相成都第三届国际“非遗节”

记者   张文良 

    第三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5月29日开幕,我市白花石刻传习所——白花石刻第五代传人唐骏展出的6件白花石刻,吸引了众多的观众的眼球,白花石刻200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在“5·12”地震中,白花石刻遭受重创。然而,唐骏和他的“铁笔斋”在不到两年时间,重新站了起来。

劫后重生

    “地震中,‘铁笔斋’工作室成为危房,原料基地被破坏,很多成品被损毁,石刻创作与加工陷入瘫痪。”说起震后面临的困境,唐骏感慨万千。

    震后复工面临两大难题。首先是原料采集困难。白花石非常稀有,深藏于大巴山深处,震前便很难开采,地震又造成原料基地塌方,大量土石压盖在石料上,采料师傅无从下手;其次,“铁笔斋”工作室成了危房。工作室是上世纪70年代省政府为了白花石刻能更好的生产而划拨专款修建的。

    面对困境,唐骏一边从各方筹集资金对“铁笔斋”进行加固维修,一边清理原料基地。深处于大山之中的原料基地,由于挖掘机等开采设备无法发挥作用,他就带着工作人员利用铁锹,棍棒等工具,肩挑背扛,采集原料来缓解燃眉之急。

    与此同时,为让这传承千年的文化瑰宝重焕生机,市区两级政府将“铁笔斋”重建被列入文化部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先后整合灾后重建资金265万元投入重建。2010年4月,“铁笔斋”喜迁新居。

   “现在的‘铁笔斋’成了‘白花石刻传习所’,这里成为集白花石刻展示、生产、教学、研发一体的场所。看到‘白花’劫后重开更艳,我感到由衷欣慰!”唐骏欣喜地说。

心怀感恩  参加“非遗节”

    “我们怀着感恩的心参加“非遗节”,就是希望在这次参展会上将白花石刻最精美的艺术品呈现给大家,力争全世界都知道我们广元的白花石刻。”唐骏说。

    为积极备战“非遗节”,两年来,唐骏带着干粮上山选石料,有时在山里一住就是七八天,就为了选上等的货色。回到家里,开始定型、打磨、雕刻,光《八骏图》这一件作品,就花了三个多月的时间。为潜心钻研,唐骏谢绝了所有应酬和外出活动。

    参加过两届 “非遗节”的唐骏,这次拿出了《喜鹊闹梅》、《八骏图》、《松竹梅》、《苏轼牧羊》等6件作品参展。

    唐骏说,从5月29日到6月5日,白花石刻每天都会吸引上万的观众。大家对白花石刻的精湛雕刻工艺,表现手法,独特风格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唐骏告诉记者,展出期间,通过现场的讲解和观众的互动,让更多的人了解了广元白花石刻,同时,还充分展示灾后精神家园重建成果,彰显了广元文化魅力。据了解,我市27个非遗项目参展第三届成都国际“非遗节”。

链接:广元白花石刻

    《辞海》记载:“四川广元地区有一种细密柔润的石料,在猪肝色和墨绿色的石块中,呈现出白色、灰白色、淡绿色的石层,当地艺人雕刻各种形状的烟盒、文具等实用品,称为广元白花石刻”。

    广元石刻艺人利用赤白相间的白花石,因材设计,雕刻成色彩分明的山水、人物、花鸟等代表地方特色的石屏、砚台、笔筒、花钵、花架等。到了近代,白花石刻基本形成自己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