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是一块试金石:巨灾面前,能不能凝聚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抵御;巨灾之后,能不能集中全社会的力量有效疗伤、高效重建。这对于执政者是一次大考,他的核心地位、主导作用,他的向心力、号召力、组织力、执行力,在大考中立见分晓。

决战决胜  胜在坚强核心

记者    赵  恒

    “5·12”地震发生后,市委市政府一班人快速反应,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不畏艰险,靠前指挥,在果断决策、紧急行动中演绎亮剑精神,打赢了抢险救人、转移安置、抢通保通、恢复生产、卫生防疫、防范次生灾害、维护社会稳定和宣传思想工作等8场硬仗,妥善安置153.68万受灾群众,灾区没有发生饥荒、没有出现流民、没有爆发疫情、没有引起社会动荡,创造了抗震救灾史上的奇迹。

    在震后三年时间里,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坚持科学发展、低碳重建,带领全市人民展开了声势浩大的灾后重建工作,取得了“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重大胜利。

靠前指挥   刚强亮剑

    灾情就是命令。地震发生后,市委书记罗强、市长马华以及在家市领导迅速赶往市地震局了解震情,启动地震灾害应急抢险预案,就地主持召开紧急会议,当日下午3点成立由市委书记和市长任正、副指挥长的市“5·12”抗震救灾指挥部,紧急部署抗震救灾工作,要求各部门、各单位妥善组织管理好人员,从思想上做好防大震的准备;储备充足的食品、水、蜡烛,做好过夜的准备;各医院组织医务人员抢救伤员、药监局保证药品供应,趁天黑前,迅速摸排清楚人员伤亡情况,有关部门迅速排查危房,贴上标志;公安武警维护好秩序,保证社会治安稳定。

    5月12日晚8:30,市“5·12”抗震救灾指挥部召开了第二次紧急会议,对当前的抗震救灾工作进行再次安排部署。会议要求,抗震救灾是当前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和最大政治,各级党委、政府及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充分发挥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名干部就是一个标杆的模范带头作用,履职尽责,冲锋在前,组织带领群众,全力投入抗震救灾工作,努力实现抗震救灾的胜利。

    5月14日,市委、市政府发出《关于迅速开展抗灾自救灾后重建工作的通知》,率先在全省推行“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协同”三位一体的受灾群众安置模式,全市共设临时安置点914个,过渡安置148.33万人,受灾群众过渡安置任务提前完成。地震发生后,罗强、马华多次深入到各县区,特别是青川县重灾乡镇察看灾情,指挥抗震救灾工作。以紧急抢险阶段的第一个月为例,罗强走遍了全市所有县区的重灾乡镇,先后13次、16天到青川指挥抗震救灾工作。

    震后,从全国各地运往灾区的救援物资源源不断,市、县联动,建立快速通道,加强调运,各项救灾物资紧急送往灾区,以最快速度把救灾物资发放到受灾群众手中。同时,市委市政府迅速宣传国务院关于受灾群众补助政策,加快落实到位进度。

    随着抗震救灾工作的深入推进,市委市政府及时将工作重点由全面应急抗灾转为一手抓抗震救灾,一手抓灾后重建。切实加强电、煤、原材料调运调度工作,迅速恢复各类商贸企业、工矿企业生产。

科学低碳重建   广元靓丽新生

    面对灾难,广元人不等不靠,变挑战为机遇。2008年,在广元抗震救灾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的关键时刻,市委、市政府一班人敢为人先,突破常规,谋划大思路,在市委五届九次全会上,把深入开展抗震救灾,抓好群众安置和恢复重建,作为当前全市的中心工作和第一位的任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取向,紧紧围绕“全面夺取双胜利、重建美好新广元”的主题,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因地制宜、统筹推进,把住房重建、基础设施重建、产业重建和生态重建结合起来,把物质家园重建和精神家园重建结合起来,以科学规划为先导,以资源转化战略为突破口,以改革开放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改善民生、富民强市为目标,集全市之智,举全市之力,建设经济加快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人民安居乐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广元。

    “把农房重建作为‘一号工程’。”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破解受灾群众最困难、最现实的问题入手,统筹规划、开拓创新,把灾后农房重建放在首位,以保民生为重点,急民所急,忧民所忧,始终把解决受灾群众“安居”作为最大的民生,把实现“家家有房住”作为首要目标和重要任务,把农房重建作为改善农村面貌、提升人居环境的重要机遇,与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统筹考虑;把“安全、经济、实用、节地、特色”作为基本要求,把“控面积、降成本、调结构、保质量、抢进度”的理念贯穿规划始终,在有利于生产发展、有利于社会管理、有利于提高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的前提下,注重当前与长远、建房与致富、分散与集中、统建与自建相结合,整体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建设。

    “充分发挥受灾群众的建设主体作用。”地震发生后的第8天,市委、市政府就下发了迅速开展抗灾自救、重建工作的指导性意见,及时召开全市损毁农房重建工作会议,提出了“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协同”的重建思路,提出了“政府与群众两方联动,过渡和永久两步合一”的灾后农房重建方针,出台了“联户联建,统规统建”、“一事一议、群众互助”等政策机制,极重灾区青川县群众以“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的豪迈气概和“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的自强精神,向世人展示了灾区人民战胜灾难、加快重建的信心与意志,展现了灾区人民灾难面前不低头、自强不息创一流的精神风貌。
“打破农村传统砖混建房结构模式,大力引进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有效化解矛盾与压力。”在全市大规模推广抗震强度高、工厂化生产、流水线作业、成套化安装、规模化建设的预制木结构、轻钢结构、钢木结构、全木结构及穿斗木结构住房,共计6万余户,占重建农户30%以上,与传统农房结构相比,由3年建设期缩至16个月,且节约投资24亿元,户均降低成本1.23万元。

   “创新建材供应机制,破解资金难题。”制定了《广元市灾区农房重建建材特供实施方案》,把水泥、钢材、机砖、砂石均纳入特供范围,采取限价、点对点、直销到户、双向控制的办法解决建材供应难题。严格限定出厂价格(含装车费用)与零售价,实施“足量、限价、适度、分段”,千方百计增加建材供应总量。出台了《广元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灾后农村住户永久性住房重建信贷支持的意见》,全市各县区共建立农房恢复重建担保基金1.6亿元,放大灾后农房重建贷款16亿元,有效缓解了建房贷款矛盾。

    在灾后重建中,市委、市政府着眼产业发展,落脚增收致富,狠抓特色效益农业,恢复稳定粮油生产,大力发展畜牧、林业、果蔬三大优势产业和猕猴桃、木耳、烟叶等特色产品;有序组织灾区农村劳动力和返乡农民工就近参与恢复重建工程;加强对外合作,特别是与援建省区及省内援建单位合作,促进农产品流通。创造了大灾之年“粮食不减产、农民保增收”的好成绩。同时,把改善灾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作为灾后农房重建目标,加快水、电、路、通讯、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建设,并与灾后农房重建有机结合,配套推进。

    “突出新村新貌,彰显川北山区特色。”以生态小康新村和援建省区、单位援建的“爱心新村”为重点,统一规划,合理设计,使农房建筑风格与当地生态环境相协调、与当地人文特色相适应,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川北特色民居。带动集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展现新村面貌,实现跨越发展。全市启动建设的400个生态小康新村和100个浙江援建“爱心新村”,目前正在加快推进。

    “在全省率先提出低碳发展,走低碳发展之路……” 市委书记罗强坚持认为,广元作为后发地区,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于是,2008年10月,广元组织了高校书记校长地震灾后广元行活动,以期借智借力,探讨广元的灾后重建之路及发展低碳经济的可行性。2009年6月5日,筹备了两个月的发展低碳经济工作座谈会召开,标志着我市发展低碳经济翻开崭新的一页。随即,广元市出台《推广清洁能源和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实现低碳发展的意见》。当年8月,科技局牵头承办的低碳重建与企业发展广元国际论坛召开,20多位专家为广元规划的低碳发展路线图形成。

    在“低碳重建”理念引导下,广元市2010年成功售出碳指标4.6万吨,分别用于“世博绿色出行公交卡”和“亚运会绿色出行羊城通低碳卡”,全市申报和已被受理的碳交易项目总额达1.75亿元。广元的努力得到认可。2009年和2010年,分别荣获“低碳中国贡献城市”及“低碳发展突出贡献城市”称号。

   “低碳重建”无疑是广元灾后重建交出的一份漂亮答卷。罗强说,“‘十二五’期间,广元将继续从能源低碳化、产业低碳化、消费低碳化和碳汇四个方面着手,在创造经济高增长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低碳’将继续是我们一张亮丽的名片。”

    截至目前,纳入国家重建规划的6305个项目全部开工、完工93.3%,完成投资1134.8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92.8%。以“马口样本”为代表的贫困村灾后重建“广元经验”得到国务院扶贫办的充分肯定。灾后重建不仅实现“原地起立”,而且实现“发展起跳”。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比2007年增长37.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2007年的4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是2007年的2.5倍。灾区实现了脱胎换骨的巨变,焕发出蓬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