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把阅览室的书,用两个塑料袋严严实实包好,藏到厕所水箱里;有人拎个小塑料桶跑来饮水处接热水,说回家泡脚用……

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说:“我心中暗暗猜想,天堂就是图书馆的模样。”

从现在起,全国各地的公共图书馆陆续都将免费开放,“天堂”就要实现“零门槛”。但“天堂”之所以为“天堂”,是因为进到里面的每一个人都有涵养、能自律。记者近日走访数家城市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听到了许多对不文明行为的抱怨,有些行为的出格和荒唐,恐怕谁听了都会问:“这是编的吧?”

“杀手”

在图书馆里对书下毒手,不算新鲜事。有人在书上乱涂乱画,划出文章要点、“批注”个人看法,或者在书的边缘空白处做演算、画草图、打草稿;有人拿刀片把书中的图片划下;有人把书里的一篇文章或者几个章节撕走……下手最狠的是“恶虎掏心”:将书的封面、封底和前后若干页留着,其余统统偷走,换本尺寸相同的别的书“填充”。图书管理员查验,如果只翻头几页,看不出什么问题,若他顶真,继续翻,立刻惊觉此书已面目全非。居然还有人“传授经验”:“撕书前最好弄点水把书页润湿,这样撕起来没有声音。”

不少书就因为这样的人为毁坏而“英年早逝”。可恶的私欲熏心者,剥夺了真正爱书人的读书机会和读书乐趣。据说,一些实用类图书特别是考试、考级辅导书,还有精美的画册、摄影集,最容易惨遭毒手。

任职于一家图书馆读者服务中心的李先生告诉记者,他们这里几乎天天发现有图书被损毁,而且大多是外文原版书,一本就是几百上千元,更心痛那些早年出版的书被毁,“再也觅不到了!”李先生说,不仅痛心,他更担心,因为对这样的行为,图书馆方面除了劝人向善,目前似乎找不到防范措施。“我们工作人员不可能去盯着读者,阅览室是要讲究气氛的;借出去的书还回来,每天好几千本,根本来不及仔细翻查。现在开通了24小时自助借还书服务,更等于不设防了……”

其实李先生想要的这道防线,应该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它的名字叫“自律”。

有人问,现在公共图书馆大都有资料复印服务,撕书干什么?有专家说得“尖刻”:某些人心里头的坏,不是常人能猜到的——他看到了有用的信息,如科技期刊上的新资料、年鉴上的新数据,不想让同行知道,干脆,先下手为强。

“藏家”

图书馆里,明明电脑系统显示某本书没被借阅,可搜遍书架就是找不到。怎么回事?那是“书霸”把书藏起来了。

一家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小林接到读者投诉:好多侦探、推理小说,本来好好的摆在几个专门的书架上,现在失踪了。她连忙去查电脑系统,发现这些书并没有被人借走。晚上盘整图书,心里一直嘀咕这事儿的小林忽然发现了蛛丝马迹:几个冷门书架上的图书被整排动过,明显前移了一些。一查看,果然:失踪的书被藏在了冷门书的后边。那天晚上的经历让小林至今记忆深刻:东野圭吾、阿加莎的推理小说,被一本本从一个个角角落落的潜伏处搜出来,最后堆了整整一推车。

“每天查找被藏起来的书,竟然成了我们工作的重要内容。空调排风口、书架底下……哪儿都有可能藏着书。”小林说,最有想象力的藏法,是藏在厕所水箱里!她“有幸”亲眼目睹过一回:书被人用两个塑料袋严严实实包好……是第二天清早保洁工发现的;扯出来一看,是经济师资格考试的参考书。“每到考试、考级的日子,集中写论文的日子,热门参考书就拼命‘躲猫猫’!”

“外星人”

图书馆里原来还有另类“藏家”!上面这段故事大概你没听说过吧?再给你说点更离奇的人和事——这类人,大概可算“外星人”。

记者在一家图书馆的阅览室,看到差不多每个读者面前都放着个塑料袋,里面装的是吃食。此时正值中午,窸窸窣窣的声响和各种香味四处飘散。见有个学生在吃面包,记者忍不住上前问:“有没有想过在这里吃东西会影响其他读者,而且可能弄脏书?”他一愣,略显歉意道,那我出去吃,吃完一定洗干净手再回来翻书。

在场的工作人员刘小姐说,这个读者还不错。接着讲起她遇见的两个“吃客”:一个是厨师,带来4瓶啤酒,“啪”一下杵到桌上,又“啪”一下启开,边喝边看书……另一个男人,居然捧了半个西瓜进阅览室。她赶快上前劝阻,却被粗暴地反问:“为什么不可以吃点水果?”最后软磨硬泡一个多小时,他才肯把西瓜拿出去吃。

吃客不算“外星人”?那下面说的几个应该可以算。有人跑去图书馆,就专门为了用卫生间:在卫生间里洗衣服,刷牙、洗脸的也常有,还有洗头的。有个老太常常来,手里总拎两个热水瓶,来来回回往家里搬水。

更有某人拎个小塑料桶来接热水,说回家泡脚用。他不去卫生间,专奔一楼大厅的饮水处。工作人员说,供热水的饮水处是本图书馆的一个“热点”,最多时一天要消耗20多桶桶装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