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原国防科工委党委书记李耀文悼念完后被扶上专车离开。记者 孙纯霞 摄

  昨天钱老灵堂开始接受社会各界的吊唁。尽管前一天降下大雪,气温骤降,但是前往吊唁的人群却络绎不绝。

  记者了解到,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九届全国妇联主席顾秀莲、原国防科工委党委书记李耀文,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火箭专家梁思礼等人,还有孙家栋、栾恩杰、任新民等中国航天界的知名专家先后来灵堂吊唁。

  钱学森的秘书顾吉环介绍,拟定于今明两日对外发布钱老的讣告,对于大家所关心的追悼会日期及形式,正在商定之中。目前,遗体告别仪式基本确定在八宝山举行。

  顾吉环透露,目前,钱学森的夫人蒋英女士身体状况还好。家里人都在忙着处理相关事情,但忙中有序。

  - 数说现场

    社会各界缅怀钱老

  昨日,数百名社会各界人士前往钱老家中吊唁、缅怀。除钱学森生前同事及亲友外,还有多所高校师生,社会团体、企业,广大市民也纷纷前往灵堂吊唁。

  51年 钱学森老邻居吊唁

  73岁的耿老先生与钱老及其家人做了51年的邻居。

  昨日下午,他缓步来到灵堂,难抑悲痛心情,不时掏手绢擦眼泪。耿老说,他就居住在与钱老家相邻的单元内。

  他说,刚与钱老做邻居时,他才只有20多岁,虽然钱老为航天事业做出巨大贡献,但在平时生活上与他们并没有什么区别。每次见面时钱老总会主动和邻居们打招呼。“问你工作怎么样,生活怎么样,家里有几个小孩。”钱老平易近人的品质令他终生敬佩。

  29人 钱学森力学班送花篮

  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的29名学生,在昨日下午,去灵堂为钱老送上花篮。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党委书记庄茁说,钱老曾与温家宝总理交流时,建议培养创新型人才以适应国家需要,“钱学森力学班”也由此在今年创办。钱学森力学班创办之初,钱老委托钱永刚教授参加开班仪式。

  11000公里 她从纽约赶来

  纽约距离北京约11000公里。

  昨天上午,前往吊唁的队伍中还有一名专程从美国赶来的女性邵晓妹。邵晓妹是加拿大美国中国千年科学基金会会长。她说,他通过书报阅读了解钱老为人,对其很敬佩。这次在美国听闻钱老逝世的消息,于当晚便订了机票,飞北京来。

  1个灵感 任继周感怀不已

  前来吊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任继周和钱学森相识多年。他说,钱老在沙产业方面给了他灵感。

  任继周介绍,钱老在领导国防科技工作期间发现,附近戈壁的潜力没有发挥出来。他问我,“为什么草产业还一直没能形成?”

  这一问题激发任继周提出“四个生产层”设想,书面形式呈送钱学森,并被钱老采纳。 本报记者 孟祥超 段修健

  - 追思

  “钱先生虽然是世界级的专家,但因为是黄皮肤,在国外不能受到真正的尊敬。虽然他没有说过这样的话,但是我可以理解他的心情。”——“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之妻李佩

  “钱老不是工程师,而是战略科学家。他想得高,看得远,可由于环境的原因,一些想法都没能实现。没有人可以保证他的这些更高思想的落实。”——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谈庆明

  “钱先生跟别人不一样,他有严重的反美情绪,所以特别佩服能跟美国对着干的毛泽东。”——钱学森先生的第一任秘书张可文

  “郭沫若曾经写了首诗称赞钱老是‘大火无心天外留’。钱老去世,真是大星陨落!”——原中国科大教务处长任知恕

  “在先生离开我们而去的时候,我耳边仍然回想先生当初要求我坚持在力学所工作的话,崔季平你要挺住,你要顶住,物理力学所是我所关心的。我愿意在先生的追思会上发出我的誓言,我将献出我的余热,追随先生在物理学力学研究领域未尽的遗愿。”——钱学森的学生、中科院力学所研究员崔季平

  本报记者 朱柳笛 鲍颖

  - 揭秘

  钱学森忧虑“人才环境”

    钱学森秘书兼学术助手涂元季谈钱老的人才观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从2005年起,病榻上的钱学森多次问前来探望他的温家宝总理。记者就这一问题采访了跟随钱老26年之久的秘书兼学术助手、年届七旬的涂元季先生,了解钱老如何思考中国的人才培养问题。

  什么是“杰出人才”?

    “中国需要科技帅才”

  “他心目中的杰出人才要比一般的专家、院士高出一大截,用他的话说叫‘科技帅才’。”涂元季说,“按钱老的标准,这样的杰出人才,不仅个人要具备拔尖的学术水平,还要有本事团结一大批人,统领一大批专家攻克重大的科技难关。”

  “他不止一次说过,当今的科学技术都不是小科学技术,不是爱迪生时代,可以关起门来一个人在实验室里搞发明创造了。”涂元季说,“他说过,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专家、院士,这是了不起的成就。但是社会主义建设要进一步发展,不仅需要有大批的专家,更需要能统率这些专家攻克重大难关,取得重大创新的帅才。”

  “尽管他没说过,但我觉得他所说的杰出人才是能带领大家搞科研的人。”涂元季说。

  培养帅才卡在哪里?

    “学术分科太细”

 “他的基本观点是,我们的学科专业不能分得太细。”涂元季说。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学习苏联实施教育改革以后,按照苏联的模式,大学学科专业都分得很细。”涂元季说,“钱老欣赏美国的那一套,就是理工结合。这源自他在美国学习工作期间的亲身体会。”

  涂元季说:“钱老认为学科分得这么细,培养不出拔尖人才。他在工作中尽其可能地推动改革。

  195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立时,钱学森作为倡导者之一,就是按照理工结合的模式设置专业与课程的。

  为给学生打下深厚的理论功底,他曾经邀请著名物理学家严济慈和化学家蒋丽金为他执教的近代力学系的学生分别讲授物理和化学。

  “钱老反复强调,杰出人才的产生离不开宽松的学术氛围,办大学要有一种很宽松的学术氛围啊!”涂元季说,“钱老晚年时曾说,‘学术权威把着位置,他往那儿一坐,旁边的人都不敢说话了’,这哪行啊。”

  如何解决?

    “理工文兼收并蓄”

  “钱老当初在加州理工学院时,学术氛围非常民主,他挑战过一些学术权威。他晚年多次说过,要敢于培养年轻人挑战权威才行。”涂元季说。

  “钱老晚年认真思考过杰出人才培养的问题,他的观点也由理工结合发展为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涂元季回忆。

  钱学森经常对涂元季说,学理工的,要懂一点文学艺术,特别是要学会文学艺术的思维方式。科学家要有点艺术修养,能够学会文学家艺术家那种形象思维,能够大跨度地联想。”

  “他在谈到科学与艺术的关系时曾说过,科学的创新往往不是靠科学里面的这点逻辑推理得出来的,科学创新在于大跨度地联想会突然给你一个启发,你才有创新。然后再按照科学的逻辑思维,去推导去计算,或者设计严密的实验去加以证实。形象思维是创新的起点。”涂元季说。

  “理、工、文三者的兼收并蓄,这应该就是钱老心目中培养杰出人才的必由之路吧。”涂元季说。 据新华社

  - 异地吊唁

    上海交大筹建钱学森图书馆

  上海交大是钱学森的母校。校方相关负责人表示,钱学森图书馆正在该校徐汇校区加紧筹备建设。为筹建钱学森图书馆,上海交大一直在收集钱老的相关文史及生活用品等。目前已收集钱老1955年回国后订阅的多种期刊,部分使用多年的茶几、沙发等日常生活用品。

  西安交大师生星夜烛光送别

  10月31日晚8时,西安交通大学四大发明广场上,钱学森塑像被烛光照亮,周围满是师生敬献的鲜花。当晚,交大数千师生自发汇集,大家点亮蜡烛,敬献鲜花,深切哀悼钱学森老先生。 

 93岁国学家写挽联寄哀思

  昨日,家住连云港的93岁诗词联资深研究员杨恒沛老先生,连夜为钱老写下挽联,委托其在北京的长子送到本报。

  异邦排阻力 誓回祖国效忠 迎来赤县腾飞日

  电视播哀音 顿使仁人挥泪 痛失尖端科学家

  记者 甘浩 巴士广 实习生刘进